龙游县沐尘村立足畲族特色建设和谐秀美乡村
发布时间: 2020-07-03 17:03:00
龙游县沐尘村立足畲族特色建设和谐秀美乡村
周英杰 钟玉琴
基本情况
龙游县沐尘畲族乡是全省26个少数民族乡之一,衢州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地处龙南山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沐尘乡共辖10个行政村,辖区面积82.8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119户共11651人,曾获“省级小城镇文明行动示范乡镇”“省级卫生乡镇”等称号。近年来,沐尘乡以建设特色畲乡为目标,立足少数民族乡镇优势,坚持“集镇打造+文化保护+旅游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富有畲族气息的发展新路子。
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厚的民间文化,为畲乡的文化生活增添了靓丽的色彩,沐尘村就曾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文化示范村”。
沐尘村位于沐尘水库下游,在2008年5月进行村级行政区域调整时,由原来的沐尘村、木城村、西山面村和高山自然村合并而成,是沐尘畲族乡政府所在地。村域面积5.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40亩,林地面积8086.6亩,其中竹山面积5799亩。全村有 9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672户1812人,其中畲族548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0.04%。沐尘村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中心村距县城27公里,50省道、龙丽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距离衢宁铁路溪口站(在建)仅3.5公里。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竹山经营、竹制品加工、来料加工及外出创业、务工等。2018年,沐尘村集体收入为14.38万元,人均收入16900元,建档的低保户有46户。
沐尘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人居环境甚佳。灵山江由南向北穿村而过,村内沐尘塔、凝和阁、沐尘泉、巫氏厅(后进)、郑家大院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畲族婚俗、民歌、舞蹈、“三月三”节庆等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是休闲养生、生态度假的绝佳之地。2017年以沐尘村为主的沐尘乡小城镇创建荣获省级样板乡镇,美丽乡村创建获得市级示范村和省级AAA景区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沐尘村曾先后荣获“五好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十佳和谐基层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市级“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市级“民族特色经济专业村”、县级“十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等称号。
党促发展,日新月异
深入发展基层党建。沐尘村现有党员97名,村民代表57人,县党代表、县人大代表各1人。近年来,沐尘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庄党建发展模式,以强党建促发展。一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各种机制,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好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不断提高村干部理论政策水平,力争把村“两委”班子建设成有超前意识、能正确决策、敢真抓实干,不断带领村民致富的基层组织。二是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每月20号召开全村党员大会,对村集体重大事项进行商议。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群众一起参与村内义务劳动已成为沐尘村的传统,如修剪村道植物、上街捡垃圾、下河捞杂物等,共同维护好村容村貌。四是关怀弱势群体。村内成立了由党小组牵头的村民互助团体,互帮互助。
扎实开展结对帮扶。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来,龙游县委统战部与省政法委等单位共同组成龙游结对帮扶团组。截至2019年9月,龙游县委统战部共派驻7位农村指导员,实施帮扶项目近60个,直接为沐尘乡争取资金830余万元。其中,部领导带队慰问低收入农户,联系农业、医疗等专家上门帮扶,在“光彩事业衢州行”活动中组织民营企业与结对村签约项目,动员省知联会捐建村级卫生院,“五水共治·五教同行”慈善公益活动,组织乡、村干部赴省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学习,建立省民主党派企业家消费扶贫电商平台等帮扶成果,为当地脱贫致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今年以来,省委统战部领导班子多次深入沐尘,与各级干部、贫困农户交心谈心,开展调查研究,对致贫原因、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并制定结对帮扶计划,已为沐尘村争取帮扶资金135万元。
依托民族特色,协调产业发展。沐尘乡党委高度重视畲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竭力打造特色旅游产业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为民族重点村之一,近年来,沐尘村依托畲族风情,围绕“突出山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工作思路,深入挖掘名人余绍宋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水文化等,推动“畲家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结合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特点,依托民族文化底蕴、古建筑、自然生态和特色种植基地,促进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新农村建设和景区(点)为发展重点,沐尘村正抓好乡村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乡村旅游格局。
依托互联网+,构建农产品产销集约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农业配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孕育出了新的商机。“线上下单,线下供销”模式逐渐走入乡村,原本传统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方式正逐渐被以“互联网+”的线上线下销售方式融合并逐渐变更取代。依托互联网+,农户可实现供求消息对等,实时把握市场需求。2019年,沐尘乡在省委统战部的支持下,正致力于打造针对沐尘村农产品供销的网络平台,并通过吸引企业家和商家入会,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根据用户订单,号召村民齐心协力生产加工农产品,形成集约效益,促进农业发展。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辐射力,打造沐尘特色农村品牌,在保障品质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品牌,形成农产品生产销售规模化,提升沐尘村知名度,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
查漏补缺,携手共进
旅游资源较为缺乏,文化内涵亟需挖掘传播。沐尘村及其周边有着较早开发的旅游资源,但是资源间的联系较为薄弱,景点间的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路线。在发展特色旅游的过程中,还存在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无法形成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等问题。
1.深入开发旅游路线,形成旅游常态化。可与县、乡政府共同研讨,根据景点特色和村庄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特色旅游线路,将诸多景点以“畲乡情,系沐尘”为主题串联起来,形成常态化旅游。
2.完善基础设施,搭建配套旅游设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旅游设施,是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沐尘村为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新乡村,对村内违规建筑进行拆除整改,同时修缮了道路条件及其他基础设施,但旅游公交站点、民宿、游客集散中心却并未同步发展。因此,完善沐尘村基础设施,搭建配套的旅游设施成为当下沐尘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当地交通情况和旅游路线,可以综合考量旅游公交路线站点设置,不仅能够为村民提供新的交通出行方式,同时也使游客前往沐尘旅游变得简易舒适。同时,民宿、畲家乐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也应进行适当规划修建,可为游客提供驻留歇息、餐饮服务、了解畲情等功能,有利于延展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发展,拓宽村民收入来源,宣传沐尘畲族文化。
3.挖掘特色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核心品牌。沐尘村旅游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文化旅游产品核心品牌打造不够,缺乏吸引力。因此,挖掘文化旅游内核成为沐尘村发展旅游业的重中之重。当前,沐尘村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多为自然景观,缺少人文情怀的融入。接下来,可以成立旅游资源文化挖掘小组,对村中畲族特色进行发掘、整合、包装及宣传,根据畲族特有的传统习俗,例如“三月三”、畲族彩带等传统民俗和传统手艺,建立相关的民俗馆、文化馆等旅游观光处所,供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核心支柱产业空洞,基础设施仍需配套完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近年来,沐尘村年轻劳动力外流,村中人口以年长者和尚不具备劳动力的未成年人为主,导致村核心支柱产业空洞,仅分布小规模的零星产业,尚未出现集体经济产业。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和填补核心支柱产业势在必行。
1. 发掘农业特色,建立精品中草药培育中心、特色采摘园、竹笋采掘地。一要发挥林下资源优势,做强中草药、茶产业、山核桃、高山蔬菜等“四大种植基地”,鼓励农民走生态发展之路。二要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适当选址修建中草药培育中心,研发并种植高效益品种。作为部结对帮扶项目之一,早些年村内进行过红提的栽培种植,现基地尚存,后续可开发利用。三要对周边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勘探,分析土壤特质,综合市场需求,选取合适地点,开办特色采摘园,服务周边游客和乡民。四要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划定部分区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吸引游客采掘竹笋,为村集体经济创收。
2. 搭建电商平台,与企业加强联系,招商引资,实现农产品产销分流。根据沐尘村农产品种类和特色,与成熟电商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并与社会企业、高校集团等加强联系,招商引资,形成“农户提供农产品,平台负责运营管理”的模式,实现农产品产销分流,增强农户生产积极性。
3.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宽供应链,形成村集体经济效益,构建良性循环。党支部牵头带领,开办村级加工中心,发展村集体经济,对于村内农产品,如沐尘竹笋等进行深度加工,拓宽供应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制定分红制度,吸纳村中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收入,创造集体收益,构建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沐尘村产业振兴。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