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开展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的探索
发布时间: 2020-07-03 16:59:28
大陈岛开展海峡两岸
交流基地建设的探索
倪国正
大陈岛位于浙江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由上、下大陈和一江山岛等29个岛屿和83个岛礁组成,陆地面积14.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3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949人。2019年10月,大陈岛在荣获省级海峡两岸合作交流基地、省级对台交流基地、省级涉台教育基地等基础上,成功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建设大陈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意义
有利于打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载体。借助两岸各类交流平台,广泛开展民俗文化、经贸、旅游、青少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形成广泛团结以大陈籍台胞为基础的全体台湾同胞的新策略、新领域、新方法,进一步促进两岸民众的交流联谊,增进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感,凝聚两岸同胞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全力打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台基。
有利于探索两岸产业合作对接的新平台。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深入挖掘大陈岛各类涉台资源,强化两岸产业对接,拓宽对台经贸合作领域,以重大经济、产业项目合作为龙头,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大陈岛高端旅游、休闲、文体、海洋渔(农)业等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大陈台胞回乡创业投资,加快台湾地区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大陈岛集聚,积极打造两岸产业共赢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平台。
有利于推动两岸文化乡情交流的新样本。以民俗文化、血缘亲情、叶落归根等为主题,探索海峡两岸乡情文化交流新模式,以重大台资文化项目为龙头,以“一街一堂一基地”等主要交流平台为依托,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与台湾各界的往来,推动两岸文化乡情交流互动,提升两岸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形成台州与台湾文化纽带更加牢固、同胞感情更加深厚的战略格局和重要支点,积极树立推进两岸文化乡情交流的新典范。
建设大陈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优势
各级领导关怀重视。国台办和省台办的有关领导十分关心大陈岛的开发建设与对台合作交流,多次登岛或以其他方式关心指导大陈岛的工作。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两个大陈”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为建设“两个大陈”的重要工作来抓,专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台州市椒江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大陈岛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台州市级大陈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明确正县(处)级行政管理权限。2019年,台州市党代会再一次将大陈岛作为台州现代化湾区的中心支点来定位,把大陈岛的开发建设作为台州八大标志性工程。
两岸民俗文化相承,血缘亲情深厚。1955年1月,台湾当局将大陈岛1.48万名居民全部撤至台湾,分散安置在台北等地的36个“大陈新村”里。迄今为止,大陈籍去台人员及后代已近20万人,其中有500多名硕士和60多名博士,涵盖政界要员、商业精英和硅谷新贵,已成为台湾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民俗文化相承。在台湾大陈新村,大陈籍后裔普遍保留大陈岛上的人文风俗和生活习惯,村民较多使用台州方言,村内建有“渔师庙”“天后宫”等岛上原有的民间传统信仰场所。大陈籍台胞又相继在台湾各地和北美地区建立了新北市大陈同乡会、高雄市大陈同乡会、新北市椒江工商经贸交流协会、大陈岛乡情文化促进会、全美大陈同乡会、中华大陈同乡总会等组织,并与大陆进行着日益频繁的沟通交流。
海洋海岛旅游资源丰富。大陈岛景观奇绝,山海一体、水天一色,素有“东海明珠”“海上乐园”美誉。大陈岛海洋、海岛、港湾、滩涂及自然人文景观组合优势明显,适宜综合开发,市场空间广阔。一江山岛是我国军事史上唯一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地,是典型的军事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大陈岛上碉堡、水牢、战壕、坑道等战争遗址遍布,加上大陈青年垦荒队传奇独特的垦荒历史,不但内涵丰富,更赋予了大陈岛深厚的历史沉淀,展示了大陈岛怀旧而催人向上的红色韵味。同时,星罗棋布的民居村落,至今保存完整的传统渔港渔村以及世代沿袭的渔家民俗、渔家婚嫁、渔家菜谱等民俗文化,加上海岛本身独有的雄崖、险礁、深窟、美滩等天然美景,都铸造了大陈岛独特的人文景观。
建设大陈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现状
自2014年被授予浙江省“涉台教育基地”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陈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并相继通过市级、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申请。2017年浙江省政府同意台州市政府申请,向国台办报送了创建“大陈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请示文件,正式启动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创建。为创建工作需要,2017年1月,台州市椒江区成立由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大陈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机构编制和创建经费。2019年10月,大陈岛成为第十二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浙江省第五个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在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将之作为加快大陈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浙东南特色海岛开发保护模式而规划建设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紧紧抓住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大陈岛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通”的独特优势,集中力量推进大陈・台湾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重点做好“回乡”“寻根”“思归”和“圆梦”四篇文章。
一是相邀互访互动,做好“回乡”文章。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破冰和台湾台州海上直航的开通,回乡探亲、旅游、经贸考察的大陈台胞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共接待台胞团体性到访超3500多人次。
二是修建一堂一馆,做好“寻根”文章。当年去台湾的大陈人,棉被和祖先灵位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每年的清明前后,上岛祭祖的大陈台胞也多达上千人。无论身在何处,大陈台胞始终心系着故土和先辈。随着第一代大陈台胞相继老去,大陈与台湾的“血脉亲情”优势逐渐减弱,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修建一馆(大陈台胞文史馆”)一堂(“孝慈堂”),做好“寻根”文章以谋求乡情延续和升级。
三是挖掘历史资源,做好“思归”文章。致力于从历史中挖掘资源,还原那一段独特的历史场景以及时代背景下大陈人不得不与家乡分离的命运征途,揭示大陆与台湾血脉相连的史实,以激发大陈台胞和所有台胞思归的情绪。为此,在大陈岛上完成一江山岛战役遗址的保护开发、启动思归亭区块改造提升、开工兴建两岸乡情文化园。此外,投资50多万元修复的上大陈胡宗南指挥所和蒋介石上岛留影处,均已对游客开放,台胞接待站改扩建等一批对台项目正加快实施。
四是开展结对合作,做好“圆梦”文章。积极拓展台湾交流联络平台,在大陈台胞的支持下,建立新北市浙江大陈同乡会、新北市椒江工商经贸交流协会、高雄市浙江大陈同乡会和基隆大陈同乡会,充分发挥同乡会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开展“两岸结对”活动,先后促成大陈镇卫星村与新北市永和区忠义里、大陈镇胜利村与高雄市旗津区实践里、大陈镇凤尾村和花莲县花莲市民意里、大陈镇沿港社区与高雄市林园区北汕社区6个村(里)2个社区,结对缔结友好关系村,实现村级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同时,促成大陈台胞与大陈垦荒队员家庭结对20余对。不断开拓经贸领域合作,在大陈岛及其陆岛联动区块内创设对台经贸合作平台,利用区域内台州湾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优质平台,引进各类高新台资企业,谋划一批适合两岸青年合作创业的电商园、孵化园,实现两岸产业、人才的深度对接与融合发展。
建设大陈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几点建议
大陈岛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获准设立,是国务院台办对台州市特别是椒江区多年来利用承载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积极开展两岸大陈同胞乡情文化交流活动取得重要成果的充分肯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建设好大陈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对于进一步加强两岸大陈同胞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大陈同胞的了解和情谊,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整合大陈岛乃至台州市优势文化资源,提升大陈岛乃至台州市文化资源的品质,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情文化品牌,丰富大陈旅游岛文化内涵,无疑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更好地发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平台作用,一是要以乡情文化交流为重点。在大陈岛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两岸大陈同胞的乡情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大陈同胞的情谊,乡情文化元素是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乡情文化交流活动是基地建设的主要载体。二是要以旅游品牌项目为基础。近年来,大陈岛实施“全岛旅游化,旅游全岛化”战略,依托垦荒文化,开发红色朝圣游;依托军旅文化,开发军事体验游;依托两岸文化,开发乡情寻根游;依托海洋文化,开发海岛观光游,大力发展全岛旅游,品牌效应日益显现。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大陈岛旅游品牌建设。三是要以经济项目合作为依托。为巩固两岸乡情文化交流和旅游交往的成果,需进一步丰富内容,提升内涵,尤其要在加快开展经济项目合作上下大力气。
(作者为台州大陈岛开发建设管委会副主任、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