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发布时间: 2020-07-03 16:19:17
开国大典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余玮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国旗在《义勇军进行曲》和54门28响礼炮声中升起,朱德总司令检阅三军,30万群众组成浩大游行队伍……天安门广场沸腾了!
如果说1919年发生在这里的五四运动点燃了席卷全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那么30年后在解放中国的道路上一路“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向中华儿女交上了自己的答卷。开国大典、天安门,中国走向复兴的时空起点!古老的东方民族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大典举行地及阅兵方案的确定
1949年3月中旬,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决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并进行阅兵式。
选择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先要考虑是否有阅兵的场地。当时有两个地点可供选择:一是西苑机场——这里场地开阔,不影响市内交通。但要举行大型阅兵式,就得建造一个检阅台,其工程较大,耗资较多,而且短时期内完成也有一定困难。另外,机场离市区远,群众的往来有困难。另一个地点就是天安门广场——这里有天安门城楼这个现成的检阅台,而且位于市中心,群众往来方便。但地方较小,而且还要阻断交通。中共中央经过多方面考虑,决定将大典地点定在天安门广场,而主席台就是天安门城楼。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开国大典。
这真的是一场热火朝天的群众义务劳动。资料显示,9月10日恰逢星期六,共青团北平市委和北平市学联通知各校组织4300名大中学生下午到广场参加义务劳动,结果有1.8万人报名,各校只好抽签决定谁能参加。在学生们的感召下,华北人民政府来了800余名工作人员,北平邮政局留用人员训练班来了300多学员,甚至还有150名儿童团员,一天内填平了广场内的309个坑。
数据统计,大清扫运动前后历时91天,共清除垃圾219280立方,重达20多万吨。到9月底开国大典前夕,一个可以容纳20万人、干净辽阔的广场展现在世人眼前。而经过10多天的紧张劳动,破败不堪的天安门城楼也被清理、整修和粉刷得面貌一新。
天安门城楼的装饰由日本美术家省野和森茂负责。他们认为,装饰后的天安门城楼既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要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而宫灯是最好的装饰物。经过扎灯老艺人及两个徒弟的精心操作,装饰工作在大典前一天竣工。8面鲜艳的红旗在城楼大殿两侧迎风飘扬,10根朱红色的廊柱间悬挂着8盏直径2米多的大红宫灯,重檐之间横贯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大幅会标;城台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新绘制的毛泽东的巨幅着冠画像,两侧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的宽大标语——这些崭新的符号出现在曾经是皇权象征的古老城楼上,焕然一新的天安门城楼迎接新时代的诞生。
最费心思的要属旗杆的安装和设置。安装旗杆的工程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旗升到杆顶上,而毛泽东从城楼上走下来升旗显然不可能,于是当时建设局的林志远决定试用电钮升旗,将电钮安在天安门城楼西南角,并采用双电源供电。
阅兵仪式在整个开国大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毛泽东到各级指挥员对此都非常重视。对人民解放军来说,如此大规模的集会活动和队列合成还是第一次。为了圆满完成这次阅兵盛大典礼任务,聂荣臻、杨成武、唐延杰亲自带领阅兵指挥所的工作人员,查阅了中外历史上和当代世界军队的许多阅兵资料并请教中外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众人提出的意见,对阅兵程序和细节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以我军在战争年代的几次阅兵经验为依据,博采古今中外阅兵的优长,经过充分论证,制定了《阅兵典礼方案》,经过讨论和部分修改完善,最后一致通过了这个方案。毛泽东强调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
在阅兵仪式筹备过程中,担任副总参谋长、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事无巨细,多次强调说,我们这支军队踏过雪山草地,从金沙江到黑龙江,从长白山到南海边,英勇作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在这次阅兵中一定要展示出这种精神面貌。他还三番五次地听取了阅兵指挥所的工作汇报,指导阅兵筹备工作。
受阅部队接到命令后,马上挑选优秀的战士组成方队。战士们都想亲身经历这一历史性的盛典,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尽管时间紧张,选拔仍是严格而残酷的,许多被刷下去的战士当场抱头痛哭。而幸运入选开国大典阅兵式的指战员们,则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各受阅部队都是从前线或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建制地抽调来的,他们代表全军将士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都感到任务光荣,责任重大。这次阅兵训练的时间比较短,徒步部队的训练不足1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阅兵训练任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9月的北平,正是“秋老虎”肆虐的酷暑季节,也是阅兵训练最紧张的阶段,留给战士们的时间并不多。由于受条件所限,他们的伙食只略微比打仗时好一点,但由于训练时间长、强度大,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饿着肚子踢正步。正步是徒步方队的基本步伐,也是受阅人员最基本的训练。为了从练兵场走向阅兵场,他们每个人平均踢破了3双鞋子,脚上都是被磨破的伤痕。战士们顶烈日、冒酷暑,把训练场当战场,从凌晨到夜晚,反复锤炼着每个动作,背晒得脱了皮,胳膊、腿练肿了,也没有人叫苦叫累。受阅的骑兵部队指战员为了使人、马站得稳,跑得整齐,从早到晚与战马滚在一起,每个动作都反复演练、调教。各部队发扬军事民主,遇到难题就召开“诸葛亮会”,鼓励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
《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之子田申就是受阅战车方队中的一员,他正带队抓紧时间训练,准备接受检阅。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他们把从日军、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各种坦克重新刷漆,按型号编号排列。酷暑中的坦克被太阳晒得如同从火炉里刚掏出的一块钢铁,再钻入这铁疙瘩里面训练,更是炎热难当,但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训练了整整3个月。
历史细节里的真实场景
北平喜庆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厚。古老的新华门张灯结彩,红旗招展。
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那时交通工具少,北京各界群众近则列队步行来,远的则坐火车来。虽然“旅途”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曾有人回忆,很多人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领到三块糖、两个梨,这已是节日优待。那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想是老天也想和万民同庆。
开国大典是在当日15时举行的,这也是聂荣臻出于防空袭的考虑而定的时间。因为当时条件受限,观察飞机敌情是靠肉眼而不是雷达,聂荣臻想到下午3时后太阳偏西,如果敌机从东边飞来空袭是迎着阳光,我们迎击它,正好是有利的角度。为了确保阅兵万无一失,聂荣臻考虑极其周密,他向参阅部队发出一道死命令:如遇空袭,要原地不动,“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保持原队形;对受阅的战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空袭,如果这些马乱跑起来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的张致祥后来回忆说:“我站在天安门西南角,领导同志一步步走上来。我看毛主席踏上最后一个台阶,我拿一个小红绸子,这么一晃打暗号,底下就奏起了《东方红》。”开国大典联合军乐队总指挥罗浪说:“奏完《东方红》三遍的时候,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就到达了天安门正当中的位置上。”15时,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在国歌的乐曲声中,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用他那极有感染力的湖南口音庄严而兴奋地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今天成立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全世界。
开国大典的阅兵按阅兵式、分列式的组织程序进行。阅兵式在静止状态下进行,全体受阅部队以天安门主席台为中心,按序列在东、西长安街列队,接受阅兵司令员的检阅;分列式在行进状态下实施,各受阅部队依次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检阅。受阅部队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共1.64万余人。海军的一个方队由东北海军学校和华东海军舰队选调人员编成;陆军各方队由步兵199师、独立207师619团和临时编组的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编成;空军受阅的是一个混合飞行梯队。武器装备以军兵种为单位,按种类集中,统一编组,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使陆、海、空三军浑然一体,形成强大阵容。受阅部队编组完毕,后即进驻北平近郊。
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和老百姓》《保卫胜利果实》等军乐曲的连续鸣奏中检阅式开始了,身着戎装的检阅司令员朱德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阅兵车先后检阅了排列在东长安街的海军代表部队,陆军的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和西长安街的骑兵师。在检阅过程中,朱德连连招手向受阅指战员致意,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各受阅部队频频欢呼,也回应相同的口号。当朱德向指战员问好时,指战员齐声响亮地回答:“祝总司令健康!”整个阅兵场庄重、热烈而和谐。
检阅完毕,朱德回到城楼主席台用洪亮的声音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最后高呼了5句口号:“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
随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节奏声中分列式开始了。首先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由155人组成的年轻的人民海军方队。历次阅兵中,唯开国阅兵是海军打头阵。海军方队率先走过天安门检阅台,擎着“八一”军旗的李冠英成为开国大典阅兵的第一兵。其后,步兵师以3个建制步兵团和临时编组的冲锋枪、轻机枪、通信、重机枪、轻迫击炮、重迫击炮、战防炮、山炮各一个营的阵容接受检阅。炮兵师以75毫米野炮、 105毫米榴弹炮、37和75毫米高射炮的阵容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火炮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依次前进,均用中型卡车或十轮大卡车牵引,颇为壮观。战车师由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和坦克兵各一个团编成。
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董来扶驾驶着我军第一坦克“功臣号”作为坦克方队的军旗指挥车,率领100多辆中、重型坦克,参加了阅兵式,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马达的轰鸣声和着雄壮的军乐声响彻天安门广场,给天安门带来了猛虎啸日的威严,带来了铁甲千里、雄壮四方的声势。
当战车师行进至天安门广场时,空军分别以双机、三机编队,一批批接连飞临上空,与地面的战车部队遥相呼应。受阅部队的装备,大多数是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它们记载着人民军队的赫赫战功。受阅方阵中还刻意安排了一些由骡马作牵引的炮车,以示炮兵部队是由骡马拉炮发展壮大起来的。紧跟后面的是来自察哈尔草原的骑兵师部队。骑兵师由3个骑兵团组成,后面还有一个挽拽野炮的炮兵营,共有1978匹军马,编成6个纵队,以6马并行的队列通过——各梯队的军马毛色整齐划一,或全红,或全白,或全黑,三色相间;骑在马上的指战员,身着草绿色军装,手握钢枪,腰挎战刀,个个雄姿英发。 这是天安门广场第一次通过骑兵。
这次阅兵历时近3小时,场面非常壮观。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威武雄壮的阵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仅为新中国的开国盛典献上了一份厚礼,也给世界以震惊。广场上,人们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之后,热烈欢呼着的群众游行队伍从金水桥旁走过,呼喊声此起彼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一直在天安门城楼上站了好长时间,在周恩来的再三劝说下,他才由李银桥搀扶着走进了休息室,然而没一会,周恩来又回来请毛泽东出去。负责开国大典录像的徐肖冰生前受访时说:“拍摄开国大典时,使用的是一台手提电影机和北京自产的黑白电影胶片。后来主席一到屋子里面休息的时候,下面群众队伍发现天安门上面看不到主席了。群众队伍就站住不走了,总理又把主席请出来,群众队伍才又开始走。”
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开国大典,在国人的眼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从此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第一次军事盛典,是此后国庆阅兵的蓝本,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
因为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开国大典未能邀请外国的政府代表团或党政代表团参加。苏联文学艺术家代表团是1949年10月1日的上午才乘火车到达北京的,差一点就赶不上开国大典。周恩来等人到前门车站迎接。苏联代表团团长是苏联作协总书记法捷耶夫,代表团中还有著名作家西蒙诺夫与其他知名艺术家,全团约有40多人。这个苏联的民间代表团与已经在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加上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算是有幸出席开国大典的仅有的外国人。据担任翻译的师哲回忆,开国大典后的一天中午,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了苏联文学艺术家代表团全体成员。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接见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
当开国大典第一项——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礼正在进行之时,负责警戒和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一个穿军装的美国军官正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围墙附近,频频地进行拍摄。公安人员立即将此情况向指挥部作了紧急报告。位于天安门城楼下黄房子里的指挥中心得到报告,很快就弄清楚了这个美国军人的身份:此人是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武官戴维・包瑞德上校,是个“中国通”。此人在抗战后期曾经作为组长率领美军观察组到过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都有过交往,对我党我军有过友好的态度。毛泽东得到有关情况,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海,想了想,说:“让他照,不管他。我们这是公开的嘛,让他给我们当个义务宣传员吧。”
被授权拍摄开国大典纪录片的苏联摄影师,可以随意地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所有的人。在地面,还有一部小吉普协助他们,在天安门东侧视野最广的位置,还为他们搭了专用的高台。这些纪录电影摄影师,是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主动热情提出来帮中国拍摄的。可是,他们所下榻的位于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宾馆房间失火,不慎将拍摄的几十本胶片几乎全烧光了,好不容易抢出来几本胶片也残碎不堪,无法再用。这几个年轻人在宾馆前失声跺脚痛哭。周恩来听说胶片都被烧了,在“啊”了一声之后难受得有好几分钟都沉默着没有说话。唯一让人感到幸运的是,那些从延安来的经历了战火考验的摄影师,拍摄了黑白纪录片,里面保存了开国大典的一些珍贵场面。
天安门城楼东南侧国家博物馆四层的一个窗口,恰好可以完整地看到天安门城楼和广场的全貌。窗外,游人如织、长安街上车辆排起长龙;而窗内,正是“复兴之路”展览“开国大典”的篇章。透过这扇玻璃窗,历史与现实静静地对望。
“这里复原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布置,话筒、礼炮都是当时的原件。”一位年轻的讲解员说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向多少人讲解过这段历史,但即使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工作,每次走到这里,看到复原的城楼、开国大典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听到毛泽东的原音以及国歌,“心里的自豪感一下子就冒出来,声音都高了许多”。其实,这样的感受几乎每位讲解员都会有。“从前面一路讲解过来,都是丧权辱国、屈辱的历史,而走到这里,迎面就是‘开国大典’,每个人都会有‘精神一振’的感觉。”而随着展览内容的推进,观众的情绪再难平静: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亚运会、“长征”火箭、奥运会、载人火箭返回舱……惊叹声不断地在观众中响起。
一唱雄鸡天下白,山河欢笑九重天!1949,沉睡的东方巨龙醒了!开始腾飞,向着更高的高度以其矫健的姿态腾飞,高傲的盘旋在苍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