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合同心”书写基层统战“镜岭模式”

发布时间: 2020-07-03 16:17:27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以“和合同心”书写基层统战“镜岭模式”

郑倩倩

近年来,新昌县镜岭镇统战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委统战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破解镇村统战工作“小、散、弱”的先天不足,探索了一条“由和致合、因和而胜,汇聚统战‘同心’力量”的“和合同心”基层统战工作之路,实现了“组织建起来、民心聚起来、作用显出来”的统战工作目标。

 

“上下”同心,筑牢统战工作新格局

坚持一把手抓统战,建立由镇党委书记亲自管,镇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具体抓的统战工作领导体制,确保统战各项工作在镜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建好统战阵地。基层统战工作要看得见、摸得着,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镜岭紧紧抓住基层阵地这一核心,打造了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阵地体系。目前,全镇建有统战工作站 “和合同心荟”,该工作站位于镇党群服务中心内,内设“和合同心广场”、统战工作室、“统战新语”读书角等功能区;设有非公有制企业联络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络组、新乡贤工作联络组、侨务工作联络组和民族宗教联络组;建有村级乡贤联谊会12个,有效打通了基层统战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统战理论政策学习。镇党委把统战理论学习纳入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党委中心组和镇村干部开展新时期统战理论知识学习,致力提高全镇干部统战意识。同时,加强统战宣传,充分利用微信、活动等方式推广宣传统战知识,努力营造统战工作良好氛围。上半年已开展统战理论知识专题学习7次,统战相关宣传活动11场次。

大抓统战工作落实。镇党委以“三服务”活动为抓手,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到、解决问题”理念,党委班子领导带头联络对接非公有制企业、乡贤、少数民族群众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协助解决困难,共商发展大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三服务”活动15次,统战工作联络更为密切。

 

“内外”兼修,助力民族融合新发展

内化于心,用“和合”理念促进民族团结大融合;外化于行,以多民族品牌带活乡村振兴。

聚识聚心,民族和合一家亲。地处偏远的外婆坑村是由苗族、傣族、土家族等13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从云贵等地婚嫁、迁徙而来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群众共同生产生活于此。镜岭镇以统战工作为抓手,多渠道增进民族群众间的团结融洽。一是搭建好平台。投入1580万元建成省五星级村文化礼堂、民族文化陈列馆、红色土楼、红色长廊、民族笑脸墙等,为多民族文化“传下来”和“用起来”夯实基础。二是架起连心桥。开设“老林讲堂”,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人物事迹等,自2015年“讲堂”开设以来,已开展宣讲782场次。定期召开座谈会,激活少数民族“同心细胞”。组建“村嫂帮帮团”,走家入户拉家常,面对面化解矛盾难题。目前,外婆坑村“村嫂帮帮团”已吸纳少数民族妇女3人,活跃于邻里间排忧解难。三是唱响大团圆。依托七大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圆饭”“端午文化周”“七夕成人礼”“腊八年味节”等活动,通过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展示、交流各民族文化特色,助推了各民族群众思想上的相互交流、感情上的相互融合、生活上相互照顾。

聚智聚力,同心共筑振兴梦。外婆坑村曾是“三餐吃着玉米羹,有女不嫁外婆坑”的贫困村,为了实现精准脱贫,镜岭镇积极整合资源,科学长远规划,调动一切力量谋发展。一是靠山吃山,发展名优茶产业。成立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注册“外婆坑”大佛龙井品牌,辟荒山发展有机绿茶1500亩,开展采摘、炒茶培训20余次,外婆坑的名优茶叶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少数民族姑娘与当地群众一起学习种茶制茶,有不少还回云南老家承包上千亩茶园以扩大茶产量。二是以文聚气,打造旅游金名片。坚持一手抓“说头”,一手抓“看头”。深入挖掘提炼外婆坑少数民族故事,拓展少数民族节会、饮食、服饰、歌舞的内涵,通过开设民族文化陈列馆、文化礼堂、游客接待中心等场所,展陈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手工艺品等;举办百家宴、长桌宴、民族婚嫁表演、民族乐器表演、农事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多民族特色民俗。曾经的后进村,如今已“绿水青山为框,民族风情为画”,跻身浙江省AAA级景区村。三是融合创新,培育业态新动能。积极培育、开发外婆坑村旅游新业态,全力引导村民制作、出售民族手工艺品,出租民族传统服饰,开设民族风情农家乐、民宿等,组织培训160余人次。在民族的不断融合中,蕴含着浓郁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外婆菜系和“民族”主题的民宿应运而生。如外婆坑村传统小吃玉米饼,经苗族姑娘用苗族制作工艺改良,深受当地人和游客青睐,经包装开发,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由三栋闲置房改造而成的“归园田居”民宿内所有的房间以民族名字命名,民族传统风格设计,每逢周末一房难求。目前,小小的外婆坑村已有民宿、农家乐11家,玉米饼小吃铺20余家。游客能“点头”,村民有“赚头”。外婆坑村的民族宴席、民族主题民宿富有传统、别具一格,受到《焦点访谈》《对话》等中央媒体的争相报道。

 

“点面”结合,书写服务中心新答卷

积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立足于面,拓展延伸工作触角;着眼于点,强化加深服务力度。

乡贤力量凝聚到位。乡贤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镜岭镇在全面摸清乡贤底数的基础上,成立镇级乡贤联谊会1个、村级乡贤联谊会12个,“一村一品”做深做实联谊工作。如西坑村以桂溪陈氏文化为引力,组建桂溪陈氏研究会,定期开展联谊活动,助力西坑古村落保护与非遗文化传承;安山村以慈孝文化为推力,借助每年重阳节开展敬老、孝老寻根活动,借智借力促进安山村乡村旅游发展;镜岭村以就业创业为动力,发挥各自岗位优势为家乡牵线搭桥、引路出力……镇村乡贤组织为镜岭镇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到位。非公有制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镜岭镇建立了全镇非公有制企业数据库,明确镇经济发展办工作人员为各企业包联干部,发挥“店小二”精神,定期开展联络走访活动,及时把中央、省、市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向企业宣传,主动帮助企业深入剖析,找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瓶颈问题,力所能及给予帮助解决。

新的社会阶层激活到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外援。镜岭镇依托旅游发展较好、民宿主众多的实际,组建以民宿主为主体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业基地,与不同领域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定期组织联谊活动,切实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系起来、组织起来。一方面提供创新载体,搭建创业平台,形成了雅庄、外婆坑等民宿集聚群,打造区域民宿品牌整体优势,开展民宿对外销售合作,形成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依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业基地平台,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信息渠道和人脉资源的优势,扩大朋友圈,弹好协奏曲,吸引上海、杭州、温州等一批批投资客前来投资创业,引发了“以商引商”的“乘法”效应。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志所为无不成。如今,在“和合同心”的强力驱动下,镜岭正一步一个脚印,凝聚最大“正能量”,绘就最大“同心圆”,努力实现发展方式更“绿”、生活质量更“优”、民心士气更“强”。 

(作者为新昌县镜岭镇统战联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