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如芳草春常在
——我的二十四载统战情缘
发布时间: 2020-07-03 15:36:06
事如芳草春常在
——我的二十四载统战情缘
钟美芬
1995年3月20日,我从高校到宁波市委统战部报到,成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一员。宁波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又处在杭州西湖和舟山普陀山的连接点上,加上奉化的蒋氏故里,是全国重点统战工作地区。2001年8月,我从统战部调到了民革机关。在这里,许多民革的老领导、老同志给了我宝贵的工作、学习乃至人生的经验;许多同龄人曾经深深地感动过我;许多年轻人让我看到了民主党派的未来。
24年来,许多事情让我感动、难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回想自己在统一战线工作的24年,我撷取那些难忘的片段作为纪念。
一个大会永难忘记
1995年秋,我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参加由中央统战部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全国统战宣传干部培训班。培训期间正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50周年纪念大会,我们全体学员有幸参加大会,有幸走进了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我在现场看到了全体政治局常委、各民主党派中央主席和在书报上看到过的抗日老英雄。当抗日老英雄特别是几位坐着轮椅者被扶上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刹那间,我的耳边响起了《英雄赞歌》那高亢优美的旋律: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纪念大会的入场券我一直保存着,它长40厘米、宽12厘米,对折成4面。红色封面上用金色印着“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它像一本“宝书”始终放在我的书桌抽屉的最上面,“书”中的内容我永远不能忘怀:“定于一九九五年九月三日下午三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都各界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请出席”。落款: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
一条信息助推了工作
1998年,民建的同志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国家计生委招聘厅级干部的公告后,发现其中明确写明要中共党员,他们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就报给我一条很短的信息。但我觉得光说人家不对还不够,应该有理有据。我首先强调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再说明党外干部实职安排是这一制度的重要体现,然后举例说明目前这个工作做得不好的原因是重视不够,最后毫不客气地指出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国家计生委应该为基层做出榜样。这条信息被中央统战部《零讯》录用后被王兆国部长批转到国家计生委,国家计生委专门写来了感谢信,表示一定改进。
2000年,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当时文件只发到省部级。我就反映了一条信息,从市委副书记、县(市、区)委统战部长、民主党派人士3个方面反映对该文件意见,中央统战部把我们的意见反映到中央办公厅,后来文件下发的范围再次扩大。
2006年,我写了一个题目为《高宗武后人希望出版公布“高陶事件”史料》的信息,素材来自民革市委会主委周子正。他接到他的一位亲戚、原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侯鸿飞先生从美国发来的信,信中称应其女婿、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官高宗武的孙子的要求,帮助出版有关“高陶事件”的史料。
高宗武是我国外交界的元老,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中日外交的关键人物,也是那段时期中日外交史的主要见证人。当年的“高陶(高宗武与陶希圣)事件”震惊中外,揭露了日本侵华的真相。事件发生之后,蒋介石为了其生命安全,安排其移居美国。高宗武到美国以后不再过问政治,更未发表只字有关他所经历的中日外交史实,被称为“谜式人物”。高宗武于1994年去世,其遗孀也于2004年逝世。家人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献,包括与张群、杜月笙、陈立夫、陈布雷、何应钦、胡适、陶希圣等人的通信。他的遗著《高宗武回忆录:深入虎穴》(中英文)记录了当时他从事对日外交的经历,并介绍分析了当时的日本政局。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高宗武的孙子希望能把这批资料在大陆或在台湾出版,考虑到高宗武是浙江人,家人们更希望在浙江出版。
如果能够把高宗武先生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整理出版,不仅有助于补充民国史料,更是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真实反映,能更好地揭露当年日本侵略者的侵华历史,将对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条信息得到了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和其他两位副部长的批示,最后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完成这项工作。
一张张奖状是对我工作的肯定
1996年,宁波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经济实力工程”,即进一步推动发展能够代表宁波经济发展水平,支撑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巨型企业”和“主力舰队”。如果说宁波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形象工程”是一个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优化城市形象的工程,“实力工程”则是一个发展宁波经济、提高城市生活水平的工程。这是包括宁波市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和市工商联在内的宁波各界人士密切关注的问题。为此,宁波市委委托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考察宁波的“实力工程”项目。考察安排在1996年的8月中旬,24位考察团成员用两天半时间,冒着酷暑行程600公里,考察了余姚、慈溪、北仑的“实力工程”10余个建设项目,他们不但认真地看、认真地记,还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写下了自己的体会、建议。在第三天下午的座谈会上,面对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他们表示,从“形象工程”到“实力工程”,市委的思路是正确的。宁波的“形象工程”已有目共睹,但光有“形象”不行,还要练“实力”。经过考察,他们对宁波的发展充满信心。大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提了许多建议,如营造“实力工程”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科技含量;要及时抓好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提倡名牌意识,鼓励有序竟争,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座谈会气氛热烈融洽,宁波市委领导对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发言十分肯定。我第一次跟随这样的考察,第一次旁听这样的座谈会,时任民盟市委会主委徐季子、民革市委会主委朱尔梅等都70多岁了。我为老一辈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博学、热情、认真而感动;也为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坦诚感动,就以《酷暑炎炎融真情》为题写了一个侧记,投给了《情系中华》杂志,没想到稿件被录用了,还被评为当年度“同心谱”征文三等奖。
第一次投稿的成功,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把写宣传稿和写信息稿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只要有内容可写,我基本上不会放过。那些年,我发表了不少文章。不管是信息稿,还是宣传稿,录用率都很高,得奖率也很高,这些稿子大都成为获奖作品。
一场大地震给我的感动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我们的时任副主委(当时是常委)蔡挺院长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一星期后他给他的同事发了一个短信:“睡眠很少,胡子很长,白米饭很亲切,方便面和萝卜干是老朋友,大家都安全,为灾区做点事情很满足。今天去了平武县大桥镇,条件很艰苦,还有余震,但心里觉得很值得。”回来后,蔡院长亲口给我讲过一句话:“16天没喝过一口热水。”当我记下这一条短信和这句话后,我想,我已经无须问他在那边的具体情况了。
罹患晚期癌症的毛筠老师,平时因治疗需要不便出门的她,特地走到了单位,执意为灾区捐了500元;丈夫英年早逝、儿子患先天性狂燥型痴呆的老民革党员李小威,社区的干部拒绝了她的捐款,她就坐车来到我们市委会,把1000元钱交给我,让我“为党员做件事”,帮她把钱捐了;还有不顾正在发高烧和长途出差疲劳的两位党员迅速地赶到了市红十字会做义工——为围得水泄不通前来捐款的人们点钱开票,等等……
这一切,都让我很感动。为此,我写的题为《永久的感动》的文章发表在《联谊报》上。
24年里,我获得过许多的奖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我感到了人生的充实,也体验到了完成任务后的快乐!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道:“你劳作不息的时候,你确在爱生命。从工作里爱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工作着是美丽的!
(作者系民革宁波市委会调研联络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