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初心 飞越梦想
——记民进会员、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梅花奖”得主蔡浙飞
发布时间: 2020-07-03 15:20:17
恪守初心 飞越梦想
——记民进会员、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梅花奖”得主蔡浙飞
阮琦
江南初夏稍嫌闷热的午后,当蔡浙飞出现在笔者面前时,一句简单的“你好,我是蔡浙飞”,便让人如沐春风。高高扎起的马尾,轮廓鲜明的五官,眉目间顾盼神飞,自有一份诗意的灵动。舞台上风流倜傥,生活中细腻优雅,“俊朗”和“妩媚”在蔡浙飞身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她独一无二的气质。
2019年4月,蔡浙飞作为浙江“冲梅”的唯一代表演员,带着精心打造的《飞・越——蔡浙飞舞台艺术专场演出》亮相广西南宁,参加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整场演出以“镜、静、敬、境”四种平行意象,串联起《周仁哭坟》《春琴传・刺目》《牡丹亭・叫画》《陆游与唐琬・题诗壁》四部越剧经典折子戏。在蔡浙飞的精彩演绎下,演出收获了观众如雷的掌声,蔡浙飞也赢得了评委的青睐,最终折梅而归。
以折子戏专场而非“大戏”参评梅花奖,除了剧本方面的考虑外,更因为这是蔡浙飞从艺30年的全面回顾和成果汇报。四场折子戏,每一折都是经典,每一折都是高潮,对演员的功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用蔡浙飞的话来说,“没有那个功,是演不下来的”。
这份自信和坦然,源于蔡浙飞在追逐越剧梦想道路上的孜孜以求、从不停歇。传统戏、原创戏、移植戏、传承戏,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她的文武功底和舞台魅力;坚忍的周仁、痴情的佐助、憨直的梦梅、沧桑的陆游,她信手拈来、切换自如。四折戏、四个人物,或浓墨重彩、酣畅淋漓,或清雅素笔、充分留白,宛如一道韵味十足的水墨长卷,将她30年艺术生涯的缘起、转折、坚持和成长缓缓铺陈开来。
让往昔走到镜前
为了这场演出,蔡浙飞专门为每折戏拍摄了独白影像。作为折与折之间的衔接,影像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展现了一个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演出开始前的那段影像中,一身素衣的蔡浙飞对着镜子理妆束发,准备登场。镜子里,依稀映射出多年以前,那个英姿俊朗、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扎着大靠,蹬着高靴,腾挪移转之间,一杆长枪舞得虎虎生风。
“我的老家在新昌,是个越剧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成为一个戏曲演员,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是我从小的梦想,也是唯一的梦想。”蔡浙飞微笑着回忆道,“那时候特别单纯,喜欢就是喜欢,觉得只要是舞台就行。”
带着这份纯粹的“喜欢”,1988年,蔡浙飞考入新昌艺校,不久又成为新昌调腔剧团的小生演员,兼工文武。天赋是藏不住的,勤学苦练加上骨子里非凡的坚韧,蔡浙飞很快就崭露头角。由于文武兼备,唱作俱佳,腿功还特别好,她的老师特意为她挑选了《挑滑车》这样一出大武生戏来排演。
纵观戏曲界,女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正是凭借着在《挑滑车》中扮演高宠的亮眼表现,17岁的蔡浙飞捧回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座奖杯——浙江省第二届戏剧小百花会演“金艺奖”。当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艺术总监金宝花和业务团长杨小青慧眼识珠,把她作为“人才引进”调到了小百花。刚满20岁的她,从大靠武生转行成为越剧小生,并由此开启了与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的师生情谊。
进入小百花后的蔡浙飞,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塑造“大武生”的角色,但20多年来,她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武生功底:“作为戏曲演员,功必须得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舞台上,练家子往那儿一站就是不一样,一个字,稳!”
苦不苦?当然!可“角儿”就是这么练出来的。更何况,越剧是蔡浙飞的选择,是她的梦想,更是她的热爱。扎实的“武功”,使得蔡浙飞在塑造人物时更加游刃有余。七尺长袖,白练飞舞,甩发、抢背、跪步、圆场、飞跪、朝天蹬、绕翎子……《周仁哭坟》中,蔡浙飞集中呈现了各种高难度的程式技巧,生动演绎了周仁在其妻坟前哭诉冤屈的情绪,也让习惯了越剧缠绵婉转的观众耳目一新,博得了满堂彩。
初入行的那段“大武生”时光,对蔡浙飞而言,既是追梦之路的开始,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正如她的内心独白:“……当我彷徨时让我坚定,当我软弱时赐我力量,当我创作时给我底气和灵感。”
从跪训学会静心
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了先锋越剧《春琴传》。该剧改编自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名著《春琴抄》,由小百花的新生代演员担纲主演,其中《刺目》一折作为重头戏,其强烈的心理、戏剧冲突对表演的要求极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舞台经验的积累,蔡浙飞也更加渴望能够多进行一些注重表现内心体验的艺术创作,《春琴传》就成了她的首部原创大戏。
原创,就意味着没有前车之鉴。抛弃台步、水袖、靴子等几乎一切传统的戏曲程式,还有中日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剧中人偏离常态的情感纠葛和审美取向,都成了摆在蔡浙飞面前的难题。“刚排这个戏的时候,内心是很压抑的,有种抵触的心理。因为从小到大,我学的都是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但排这个戏的时候,发现以前学的东西几乎都用不上。那么怎样才能走近人物,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
彷徨之时,在导演的要求下,每次排练前在古雅的日本音乐中静跪成了蔡浙飞的“规定动作”。从最开始的五分钟、十分钟,到后来的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从疼痛、麻木,到跪得太久双腿失去知觉……就在这样一种静谧的氛围中,蔡浙飞历经着身体与心灵的磨练,与角色的灵魂产生了共鸣,渐渐走进了属于佐助的世界。
“这个戏真的是一点一点跪出来的。虽然没有太多的肢体语言,却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把观众也带入到这种静谧中来。”在简洁大气、充满异国情调的舞台氛围中,蔡浙飞身着和服,脚踩木屐,用最纯正的“尹派”唱腔,以“静”的表现方式完成了中国越剧与日本文化的对接,带给观众美好而独特的审美体验。“虽然练的时候很苦,但当这个戏唯美地呈现出来时,我一下子觉得这点苦又算什么呢?”
《春琴传》一经演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将一系列重要的奖项收入囊中,让浙江小百花的新生代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而蔡浙飞本人则凭借着对佐助直抵灵魂深处的细腻塑造,荣获“文华表演奖”。可以说,《春琴传》让蔡浙飞的艺术生涯走进了新的阶段。
飞越全新的境界
《陆游与唐婉》是浙江小百花“诗化越剧”的开山之作,也是蔡浙飞恩师茅威涛的代表作之一。
当年刚刚来到小百花的蔡浙飞,由于唱腔和扮相与茅威涛极为相似,正是顶着“小茅威涛”的名头出道的。这让蔡浙飞迅速获得了部分观众的认可,但是不是也变成了一种压力和束缚?对此,蔡浙飞显得非常豁达:“小百花是我从小心生向往的艺术殿堂。这个名头让大家认识了初来乍到的我,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加上我特别崇拜茅老师,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也增添了自信。当然时间长了,特别是跟老师在同一出戏中扮演同一个角色的时候,难免被观众拿来比较。但是没关系,把老师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学下来,本来就是艺术传承的第一步。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要把人物演好,让观众喜欢。”
师徒相传是梨园行的惯例。蔡浙飞说,小百花原生代的前辈留下了许多经典剧目,自己作为中生代,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使命,必须把这些继承下来,再手把手地教给下一代。但学习不只是唱腔身段的简单模仿,也不只是塑造人物的表演技术,必须融合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内心体验,才能真正形成独有的表演风格。演绎精雕细琢的舞台作品,寻找表演艺术的极致体验,传承的是技艺、是艺德,更是明确而坚定的艺术理想和文化自信:“要守护小百花的传统,把精湛的艺术永远地传承下去,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开创新的境界!”
前不久,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时隔多年之后,再度联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招收“小百花班”学员。接下来,蔡浙飞除了在舞台上塑造新的角色、培养新一代的“花儿”之外,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宣传和推广越剧艺术上。“越剧是浙江特有的剧种,是浙江的金名片。现在国家和政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特别重视,加上越剧的唱词通俗易懂,也比较容易被接受。”说到这个,蔡浙飞显得神采飞扬,“我们这一代的越剧人,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如何从时尚和现代的视角出发,让更多的年轻人发现,原来越剧可以这么美。让他们了解越剧、喜欢越剧,然后走进剧场,这样越剧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年,在一个个故事里、在一次次创作中,蔡浙飞积累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原创角色,在舞台上恪守着热爱越剧的那颗初心;而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她也拥有了一个名为“青青采园”的观众后援团。这些年轻的铁杆粉丝为她的每一场演出呐喊助威,剧院门口的花篮上,写满了他们真心的祝福——“用最初的心,陪你走最远的路。”这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鞭策。
梅花奖是对蔡浙飞多年坚守舞台的褒奖,也是对她表演艺术的认可。当年进入小百花、成为越剧演员时,她就给自己设立了目标,要朝着中国戏剧的最高奖“梅花奖”不懈努力。时隔25年,在南宁的夜空下,蔡浙飞终于圆了她年少时的梦想。这方小小的舞台,被汗水浸过,被泪水淌过,此刻却满溢着鲜花与祝福。
但正如蔡浙飞在获奖感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依然还在路上。”梅花奖于她,只是追梦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绝不是终点,她将“以梅为喻、倍道而行”,更当“砥砺德行、立己立人”。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是前辈的召唤,也是蔡浙飞的方向。这样的蔡浙飞,必将开启属于自己的、崭新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