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遐思

发布时间: 2020-07-03 12:32:58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蓑衣遐思

王家年

 

每每江南下雨淅淅沥沥之时,农家田头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农耕画卷便缓缓铺展开来。蓑衣,曾经是庄稼人挡风避雨的雨具。如今它在许多地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人对它更是陌生。但是蓑衣是江南田野上衍生出的一种智慧。

蓑衣常在一场斜风细雨,或一阵晚来雪飘落时,被农人从墙上取下,同时取下的还有箬笠。这两种散发着植物气息的农具,一直朴素地遮蔽着斜风细雨和雪花纷飞中的农人,以冷冷的美丽装饰着多水的江南,也温暖着惜时如金的农人们的心。乡间有句顺口溜:天晴戴斗笠,下雨穿蓑衣。那时庄稼人所住的房子大多有一面墙壁用来挂蓑衣。农人不畏风雨,也不懂诗词,但他们的生活却应了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从容、豁达地对待人生。正如农家老人说的“穿蓑衣,吃大麦,游西湖”,这是江南人的心态,农人的坦荡。

蓑衣看似是粗俗之品,农人一个个身披蓑衣冒雨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场景,让人仿佛看到田野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充满着泥土气息,清新恬淡。春雨中,庄稼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扶犁子,赶着耕牛犁田,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春耕图;夏雨中,庄稼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收割早稻、抢插晚稻,那是一幅夏收夏种的农忙画卷;秋雨中,庄稼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在收拾丰收果实,那是一幅洋溢着喜悦的丰收图;冬雪中,庄稼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忙着为来年春耕做准备,图个瑞雪兆丰年。

看那秀美的江上,渔夫在霏霏细雨中身披蓑衣,撑着竹筏,赶鱼鹰下水捕鱼的景象,颇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意境,妙不可言。

江南的雨水是挡不住农人忙碌的脚步的,农家墙上的蓑衣,从巧匠新编始成直到风吹日晒雨淋后朽烂前,都曾在农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蓑衣身上已融入了风的韵雨的味,汗的腥体的气,融入了烟熏火燎的日子的味道。农人视蓑衣如被盖、如屋檐、如财富,他们珍惜蓑衣。一件新蓑衣问世,他们争着试穿,相互夸赞,惜物之情溢于言表。农人的家里都有好几件蓑衣,旧蓑衣总要修修补补,尽量延长使用时间。

蓑衣分上披和下托,上披形如单翼的蝴蝶,仅裹住人的肩头,下托如裙式的无袖大衣,上披和下托用细棕绳相吊,穿在身上,俨然是一位威武的武士。

蓑衣在古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古人笔下的《诗・小雅・无羊》:“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唐・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苏轼《浣溪沙》诗:“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唐・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蓑衣,这种“穿”越千年、逐渐远去的雨衣,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阴雨霏霏,蓑衣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