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餐桌上的“这道菜”
——记民建会员、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敬泽
发布时间: 2020-07-03 12:20:14
为了餐桌上的“这道菜”
——记民建会员、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敬泽
王春
简单美味的蔬菜、松软晶莹的米饭、香甜可口的水果……在这些平淡无奇但不可或缺的食物背后,凝聚着千万农业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和默默无闻的奉献。民建会员、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敬泽就是其中的一位科研人员。
“我仅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地方。”在采访张敬泽的时候,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到。就是这位“普通的老师”已经在农业科研领域耕耘了20余年。他曾任第四届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审订委员会委员,中国菌物学会第四至七届理事会理事,多次赴澳大利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进行合作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省基金等16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 30余篇;参编专著4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奖4项。
2019年1月,国家科技进步奖公布,张敬泽参与研究的《主要蔬菜卵菌病害关键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哪个科研人员不会遇到困难呢”
张敬泽每天早上7点到实验室后,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上课、给研究生作指导、做实验……除此之外,他还需要经常去田间地头观察、记载、研究、指导等等。张敬泽说,田间地头也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实验室,蹲田间地头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浙江大学实验田不必说,是蹲点常驻地,除此之外,他还要到余姚、临安等农村田地里去观察分析,每一种蔬菜病菌至少需要观察研究三四次,每次都要在村里待上好几天。要搞好农业科研,就要先成为庄稼地里的好把式。一年中,张敬泽和他的课题组需要在农村待上数月时间指导生产、调查研究。
谈及此次获奖的《主要蔬菜卵菌病害关键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个科研项目,张敬泽说,这个项目他在2010年就开始研究了。几年应用下来,减施农药及防病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一般人对蔬菜卵菌并不了解,但是农民一提起这个病菌就会一脸愁容。蔬菜卵菌是一种土传病害,可侵染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等多个部位,由卵菌引起的蔬菜病害发病迅速、传播快、危害重。蔬菜卵菌病害频繁爆发流行严重制约了我国蔬菜安全生产与蔬菜产业的发展,通常发病率达15%至3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绝产,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该成果针对蔬菜卵菌病害频繁爆发流行,严重制约我国蔬菜安全生产与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开展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了系列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首次探明了主要蔬菜卵菌致病成因;制定了7项抗病品种鉴定与选育技术标准;创建了蔬菜品种抗病鉴定标准化技术体系;创制了以品种抗灾和检测预警为核心技术,以高效栽培、生态防控、生物防治和精准用药为关键技术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减施农药及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过程是艰苦的,但结果是喜人的。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张敬泽和所在团队筛选研制出防治辣椒疫病的木霉菌生防菌肥产品及其配套防治技术。首次揭示了生防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丝和卵孢子的重寄生作用,以及产生活性化合物的拮抗机制,研发出化学——生防制剂协同防病技术,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团队通过开展病害检测预警及早期预防减灾技术研究,建立了主要蔬菜卵菌病害检测预警技术体系,集成创建主要蔬菜卵菌病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及推广应用,获得发明专利4项、研制菌肥产品2种。
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团队还采取了系列措施。如建立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区,进行示范应用与辐射推广。张敬泽自己编写了技术手册,发放给农民。一本小小的手册,内容齐全,语言通俗易懂,指导农民们怎样防治相关疫病。张敬泽还与团队一起举办防控技术现场会与培训班,已培训5000人次……该技术的推广,减施农药及防病增产效果显著,有效促进了全省蔬菜安全生产及其产业发展。
“我们做项目就是为农民服务的”
“防止这种蔬菜病害,就需要在栽培田的选择上,注意不要选择低洼田块,应选择具有良好排水条件的田块”“如果发生过辣椒疫病的田块已经种植过辣椒、甜瓜、南瓜等作物,则至少需要间隔3年后,辣椒才可以在该田地继续种植,可与甜玉米等非感病植物轮作”……这是张敬泽在为农民们作相关病害防治辅导培训时讲解的一部分内容。
研究成果从田地里来,还要回到田地里去。张敬泽说,我们做项目就是为农民服务的。除了在科研上为农民助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敬泽还多次深入田地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为他们解忧释惑。
几年前,由于多年连作和大面积种植,安徽岳西县高山茭白锈病和胡麻叶斑病严重爆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菜农的增产增收。为了有效防控这两大病害,张敬泽受邀来到岳西,先后深入石关乡中畈、马畈基地,实地察看了茭白锈病和胡麻叶斑病的田间发病情况。在田地间,张敬泽拿起茭白的一片叶子,仔细地观察叶子上的斑点,站在他旁边的是一脸焦急的农民。张敬泽一边观察叶子,一边和农户交流,详细了解情况。他还对基地周围的植被进行了认真观察,收集了病叶和可疑寄主样本。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张敬泽还与技术人员和农户进行了座谈,详细了解了历年来“两病”的发生、防治和造成损失情况。回到学校后,张敬泽对调查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阐明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为岳西高山茭白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张敬泽还经常带领学生下乡调研和指导,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016年,张敬泽带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暑期扶持社会实践团赴贵州威宁自治县进行产业发展调研。期间,张敬泽深入田间地头,考察了当地果蔬行业的生产状况及病害防治情况,与威宁果树站、植保站领导和技术推广人员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在威宁县团委组织下作了《十字花科根肿病》的专题报告。
每年,张敬泽和所在课题组都会为村民开展数次培训,针对常见的蔬菜病菌如何防治进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张敬泽及其团队发明的专利中,已经有几个投入生产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生都投入到这里面了”
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作为民建会员,张敬泽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第七、八届民建省委会农业农村委员会委员,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参加了多次下乡调研和活动,为农业农村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可以说,张敬泽的专业也是他履行职责的重要载体。
采访中,张敬泽回忆到,在读大学前自己什么也不懂,对每个专业都不了解,专业是老师帮着选的。从进大学时对专业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到喜欢上这个专业,没想到一转眼也有这么多年了,真的是一生都投入到这里面了!
对于张敬泽来说,让他“一生都投入到这里面”的,除了他的专业,还有他的学生。老师影响了张敬泽的一生,而他现在也是一名影响很多学生的老师。刚走进张敬泽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和一位学生交谈,原来是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张敬泽正在给他讲解。在接下来短短的采访时间里,有好几位学生带着各类问题到张敬泽办公室找他。张敬泽一边不好意思地对笔者说着“抱歉抱歉”,一边对学生耐心地予以指导。在张敬泽的电脑里,保存着不少他和学生的合影,每张合影中,他和学生都笑得很开心。“这是有两个学生要毕业了,大家聚在一起合个影”“这是出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和学生们的合影”……教书育人25载,张敬泽的学生遍布各地,有很多已经成长为科研院所及高校相关研究的骨干力量,也有很多毕业多年后一直和张敬泽保持着联系,分享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张敬泽见证了他们的一路成长。
“时间过的真是很快呀!”采访中,张敬泽在回忆往昔的时候感叹到。没有任何修饰的实在话语,真诚和蔼的笑容,这位扎根农业的科研工作者,在飞速流转的时间里,将最质朴的爱,洒在了广袤的田野上和校园中。
(作者单位:民建浙江省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