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走笔

发布时间: 2020-07-03 11:28:25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跨湖桥走笔

徐大钧

跨湖桥文化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年,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她也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独木舟穿越历史的长河,荡漾于岁月的海洋。曾迎着惊涛骇浪,面对席卷而来裹挟泥沙的海侵,倾覆于今日跨湖桥湖底;也曾劈波斩浪驶向未来的世界,使跨湖桥人成为河口平原拓荒的“弄潮儿”,早期海洋文明的开拓者。跨湖桥独木舟这一迄今现存最早的人类走向文明之舟,是我们先人生存、发展、创新留存的实物记录。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世界第一舟”,更是走向文明的创举。

面对这单体的独木舟,谁都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此一只浅薄窄小、长不足10米的独木舟真的能跨江渡海?是的。从独木舟周围竖叠、堆置和整个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木料看,先民们似乎以独木舟为底船,改装为“边架艇”,也有可能将两三艘独木舟用横木巧妙、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浮力和稳定性,同时提升抗击风浪的能力,与后人发明的双体船的原理如出一辙。8000余年时空汇聚,在昨天的水平线上驶出的舟船,挥动着韧性的桨楫,前往探索更广袤的未知世界……也为我们在今天的博物馆展览厅中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远古文明。

“草药罐”煎着治病疗伤的汤药,外壁烟熏火燎的痕迹衍射出中草药与跨湖桥先人的缘源,为“神农氏尝百草”有力的实物佐证,这里的每个跨湖桥人都是神农氏的集合体。当你聚精会神端详眼前的“草药罐”时,这个里面煎熬着各种互配草药的小陶釜似乎蒸腾起袅袅水汽,飘逸出阵阵草药香味,穿越8000年历史岁月透过展柜向你袭来。在尝遍百草的过程中,跨湖桥人也认识了哪些草能解毒、哪些草能治病、哪些草能疗伤,如何相互配合煮汁煎汤效果会更好。医学界常常将中药的起源定在出现《黄帝内经》的先秦时期,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表明,人类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认识到自然药材的药用价值。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这件“草药罐”,为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眼前这陶釜和陶甑,我们知道前者用于煮,后者用于蒸。这一煮一蒸,说明了先民们已开始了从吃生食与向熟食的转化。再说陶甑的出现,表明了跨湖桥人已经懂得了或者至少是尝试了对蒸汽的利用。煮水于沸,让蒸汽透过底部的孔格使鬲上的食物成熟。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体现了对谷物烹饪有了新的要求,进而与同时出土的1000余颗碳化稻粒成为相互印证: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了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栽培稻谷技术。

太阳纹图案彩陶打开的是史前文明的另一个窗口:在跨湖桥文化时期,太阳的升落及由此产生的冷暖效应,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低下、与自然抗争的力量还处于软弱的时候,跨湖桥人便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太阳崇拜。因此,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所见到的圆圈、放射线组合图案,都是以太阳为题材的。这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抽象的图案、几何的线条,这是跨湖桥文化自身才有的表现形式:显像上的直接质朴,形式上的简单自然,由此展示了它为我国东南地区最早的太阳崇拜的独特形态。

稻谷在这里栽培、家猪在这里豢养,有慢轮制陶术、有水平踞织机、还有编织手法甚至与现存的席类编织法相似的席状编织物……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中华文明悠悠源头,绵绵根脉。

沿着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展览线路迈步,移步换景(物),震撼于这些文物深邃的人文创意,陶醉于其蕴含的文明力量,激动于其衍射的历史光辉。跨湖桥遗址带给这座城市的人文震撼、跨湖桥文化带给这座城市的文化轰动是那样历久弥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毫不迟疑在遗址原地建造一座博物馆永志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