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钱塘江

发布时间: 2019-04-01 14:23:57    来源: 省委统战部

钱塘江自古波澜壮阔,雄毅为世人所称。唐人小说有《柳毅》一篇,说洞庭君(俗称龙王)有弟曰钱塘君,其人刚强激烈,虽然出于神话传说,却比拟得十分恰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不可一世。但是那一次他想上会稽祭大禹,顺便看一看南海(东海),竟为钱塘江水波所阻,不得已才沿北岸上溯富春江,“从狭中渡”。早于秦始皇的夏禹,据说也到过杭州,方向与秦始皇相反,是从钱塘江上渡过来的。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至此舍杭登陆,因名禹杭。”成了杭州地名的由来。

人说杭州有两大奇观,一是飞来峰,二是钱江潮。潮汐的形成,按照科学的说法并不稀奇。但是由于钱塘江的特殊形势,出现“天下潮声第一”的局面,却是世上少有的。人们把秋季作为游杭州的最佳季节,固然与秋高气爽的天气有关,但是与有大潮可看、桂花可赏也分不开。有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为证: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我们说钱塘江波澜壮阔,或曰险恶,主要是指涨潮的时候,特别是农历八月十八那一天。李白诗云:“浙江八月何如此?潮似连山喷雪来。”可怕之极,也有趣之极。但若在平时,它其实也是微波粼粼,温顺得很。明王百谷作《客越志略》,于五月底渡钱塘江,就遇到了这样的好天气:“是日风气甚恬,江流似镜,漏刻未移,已达西兴。”险恶和平和,钱塘江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钱塘江不仅风涛险恶,还有许多浅滩暗礁,随时会有翻船丧命的危险。这又可以从浙江、之江、罗刹江等名称看出来。苏东坡在杭州时,曾接受水官候临的建议,有过开辟南北两条航线的打算。两线如果筑成,不仅可以缩短富阳与杭州之间的距离,避开险境,更可使生命财产少受损失。所以书称“回江之利”。据史书记载,南线“自龙山闸而出,循江道过六和寺,由南荡朱桥港开石门平田,至庙山(今在富阳境内)然后复出江道”,具体要避的险境就是浮山。这浮山也就是侯临在“出守上饶”道中险些丧命的地方。浮山在哪里呢?从东坡南线航道的设计方案看,大约是在萧山闻堰附近的三江口一带。

说到钱塘江在古代航运史上的地位,南岸的西兴镇是不可忽略的。五代以前,西兴还叫西陵,属于越国的故地。有一个时期,越国与吴国隔江对峙,所以钱塘江就成了两国的分界线。唐代诗僧处默《圣果寺》诗云:“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据《越绝书》记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钱镠以为“陵”不吉利,所以改为西兴。在战争年代,西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和平时期,西兴又不失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唐以前,杭州、西湖都不及浙东的会稽、鉴湖出名,所以许多人都前去游览,单是唐代诗人就不胜枚举,后人称为“唐诗之路”。而它的始发地就是西兴。有的即使不到杭州(西湖),但钱塘江是非渡不可的,如诗圣杜甫,我们找不到他写杭州(西湖)的诗,但是他却到过西陵,还登上西陵的古驿楼,眺望过钱塘江上的景色。诗云: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反之,从越中进入杭州也一样。南宋诗人陆游那一次到四川赴任,就是沿南运河从故乡山阴到西兴,然后渡钱塘江北上。这条航路可以说数千年没有改变过。做官的单独雇有专船,称为官船;普通旅客坐的却是夜航船,如周作人曾作《夜航船》诗云:

往昔常行旅,吾爱夜航船。

船身长丈许,白篷竹叶苫。

旅客颠倒卧,开铺费百钱。

来船靠塘下,呼声到枕边。

火舱明残烛,邻坐各言笑。

秀才与和尚,共语亦有缘。

尧舜本一人,澹台乃二贤。

小僧容伸脚,一觉得安眠。

晨泊西陵渡,朝日未上檐。

徐步出镇口,钱塘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