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文化引领下的民间信仰事务清流——余姚市民间信仰事务规范化管理综述

发布时间: 2019-02-01 14:51:32    来源: 余姚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近年来,余姚市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民间信仰工作的意见为契机,结合全市民间信仰实际,“导”字着眼重引领,“新”字入手强管理,对302家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民间信仰工作提质提标,使民间信仰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弘扬优秀民间文化、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和助力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立足长远建机制,明确监管目标责任

2014年以来,余姚市为深化民间信仰事务规范化建设,从领导小组、人员保障、明确职责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民间信仰事务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在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所的基础上,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先后出台了《余姚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的意见》《余姚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针对管理中存在盲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了市级各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场所四级管理职责,切实解决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后相关管理部门权责不清、职责不明和基层“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

着眼网格强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余姚市按照“四个一批”原则引导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合理布局,通过登记编号提高管理水平,依托网格化平台实现管理全覆盖。一是下大力气引导场所合理布局。对民间信仰场所采取“取缔拆除、改作他用、迁建合并、保留规范”的方法进行分类。通过整治规范专项行动,全市共“拆改并”民间信仰场所109处,基本解决了民间信仰场所布局不合理、乱建、滥建等突出问题。二是高标准完成登记编号工作。目前,全市302家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完成登记编号工作。登记编号工作的实施使民间信仰场所纳入了基层社会管理的视野,明确了管理组织和制度,有效地消除了场所各类安全隐患。对不符合条件暂缓登记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以“清单交办”的方式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属地乡镇(街道)。三是严要求落实管理职责。明确要求全市各场所建立“一个组织”、坚持“两条原则”、实施“三级管理网络”、完善“四项制度”、严守“五个禁止”、落实“六个无”,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全覆盖推进网格化管理。加强与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对接,以设置网格为抓手,进行资源整合,将全市登记编号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全部纳入基层单元网格。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管理网络。并组织网格长(员)业务培训,明确网格长(员)工作职责,形成“逐级上报、分类流转、分工处理”的事件信息处理模式,全年共收到网格员上报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事务信息132条。

铸魂文化聚力量,树立规范管理标杆

近年来,余姚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民间信仰文化内涵,发挥民间信仰的正能量。一是注重理论研究。先后完成《余姚农村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和《民间信仰事务规范化管理探析》两项重点调研课题;《文化引领,管理创新,打造民间信仰社会治理新模式》申报宁波市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同时,指导凤山街道成立民间信仰理论研究小组。二是推进“一庙一故事”编撰工作。突出传承文化和服务社会两大主题,要求已经登记编号的场所充分挖掘文化精髓,编撰好故事,发出好声音,全市共有78家场所率先完成。三是创建规范管理示范点。以场所制度健全、组织完整、活动规范、管理有序、服务社会为创建内容,全面推进规范管理示范点创建工作。已创建完成凤山街道桐下湖庙等十余处示范点,形成了一整套值得其他场所学习借鉴的管理模式。

2018年6月,宁波市民间信仰工作培训会在余姚召开,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余姚梁弄镇两个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庆余庙、上岳殿),两处场所的管理模式和特色工作得到了一致好评。2018年10月在余姚召开的宁波市基层宗教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余姚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卢建国就余姚市基层宗教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经验作了汇报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余姚市民间信仰事务工作的影响力。

新闻资讯| 多党合作| 民族宗教| 港澳台| 非公经济| 党外知识分子| 侨务工作| 机关建设| 专题

版权所有: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   备案号:浙ICP备0602199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2322号

邮编:310025 电话:0571-87051823 邮箱:zjqxzh01@163.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省府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