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三塔

发布时间: 2019-02-01 14:49:57    来源: 省委统战部

嘉兴三塔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三塔路京杭大运河畔转弯处的三塔公园内,历来是嘉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大运河的标志之一。昔日,当船将行至大运河三塔湾河段时,远远便能望见三塔屹立河畔,人们自然地从心里唤道:嘉兴到了! 

走进三塔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牌坊,牌坊上面的匾额上题写着“茶禅夕照”四个大字。牌坊后面是三座并峙的宝塔,都是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塔内无梯可攀。据介绍,三塔中间一座最高,为八面九层,总高18.81米。两侧两座各为八面八层,东侧塔总高17.40米,西侧塔总高16.60米。塔基须弥座四周饰有吉祥动物和佛教的图案浮雕。塔身每层间隔有4个壁龛均嵌有青石浮雕佛像,神态庄严,饰庙红、庙黄、群青三色。塔檐用砖叠涩挑岀,檐短无翘角,塔刹为铁铸,覆钵承托,七节相轮,上置宝盖,刹顶葫芦形。

三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唐代嘉兴城西门三里三塔湾有白龙潭,潭深水急,潭中蛰伏着一条白龙,遇风兴浪,舟楫过往,艰险莫测,事故不断。天晴时,潭中会有三道白光从水面射出。至元《嘉禾志》记载:此处原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唐异僧行云云游过此,运土填潭,建三塔于其上以镇之。从此舟楫过往摆脱了危险困境。

其实,大运河三塔湾段河道复杂。大运河从杭州过来快到嘉兴时,运河立即向南拐了一个90度急弯,向南刚过不到100米,又一个90度的急弯向东折去,这就是运河上有名的三塔湾。据介绍,这两个急弯无疑是当年开挖运河时有意设计的。隋唐时塘浦体系尚未形成,天目苕溪来水水势峻急,运河一过三塔湾,前面不远就是嘉兴城,为了减轻洪水期间峻急的水流冲进城内的力度,才在进嘉兴城前设计了两个急弯。但是峻急的水流,连续两次急切的改变流向,就会在河流的一侧形成漩涡,漩涡把河岸边的泥土掏空,激流卷走坍塌的泥土最终会在这一侧的河岸形成深潭,这就是深险莫测的白龙潭形成的原因。这对过往船只的航行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用土石填平深潭,把这片填起的河岸改造成流线形凸岸,既消除了漩涡又起到了解决过往船只安全问题。在填满龙潭而形成的新河岸的前端造三座塔,其作用是舟行运河,遥见三塔,遂谨慎行驶,以保安全。可见,三塔实有运河航标的作用,也是名符其实的运河标志之一。

三塔几经兴废,旧时最后重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现三塔为2000年重建。要说历史的痕迹,三根伫立塔前的纤石中,有一根是从河中打捞上来的原石。触摸上面深深浅浅的勒痕,可以想象大运河畔原来的样子:历经千帆的船夫们泊好船,将粗大的纤绳在石上环绕,用力打上一个结。坐在驳岸石上,他们互相传递着烟卷,终于长长地歇一口气……

我国宝塔甚多,遍布各地,但三塔并峙国内罕见,嘉兴三塔在浙江独一无二。三塔建筑造型美观,三塔并峙,塔天倒影,波光粼粼,白帆片片,拉纤行舟,晚霞夕照,尽显江南水乡秀丽风光。

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景观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之赋诗作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如宋张尧同《嘉禾百咏・三塔》,元顾瑛《夜宿三塔寺》,明莫如忠《三塔》。元吴镇作《嘉禾八景图》,其中“龙潭暮云”描绘了三塔湾附近的景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吴镇题有《酒泉子》一阙:“三塔龙潭,古龙祠下千年迹。几番残毁喜犹存,静胜独归僧。阴森一径松杉夜,楼阁层层耀金碧。祈丰祷旱最通灵。祠下暮云生。”并有注云:“在县西通越门外,三塔寺前有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岁旱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明末项圣谟作《三塔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清道光年间翁小海作《三塔图》,现藏于嘉兴博物馆;丰子恺也画过名为《嘉兴写景》的塔景,中间那座塔,已无塔刹。三塔也深受外国人的青睐。1926年,三塔作为中国大运河的标志性景观,其照片刊登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30年,日本出版的《世界文化大系》,将三塔用作书的封面,当作大运河的标志刊出。

以前,三塔北面还有茶禅寺,原名龙渊寺,俗称三塔寺,乾隆第三次南巡时经过三塔寺,曾经到寺中饮茶赋诗,御书“标示三乘”匾,题“涌塔同参法华品;试茶分证赵州禅”楹联,兴致所至,又赐寺名“茶禅寺”,还作《三塔寺赐名茶禅寺因题句》诗:“积土筑招提,千秋镇秀溪。予思仍旧贯,僧吁赐新题。偈忆赵州举,茶经玉局携。登舟语首座,付尔好幽栖。”

乾隆赋诗题匾题联又赐名,使茶禅寺声名大振。寺内奉祀“顺德龙王”和“先蚕福主”。每逢农历三月十六,各地乡民纷纷摇船来茶禅寺祭神,并在寺旁运河上举行踏白船活动,非常热闹。清代,三塔、三塔湾和茶禅寺构成的“茶禅夕照”景观,被列为“南湖八景”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茶禅寺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从此“茶禅夕照”消失,只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