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23”工程助推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 2019-02-01 14:46:07    来源: 绍兴市委统战部

目前,绍兴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非公有制经济面临重大机遇和诸多挑战。绍兴市委统战部全面贯彻实施中央、省委、市委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123”工程,全面助推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

以全面提振信心为第一要务,奠定攻坚克难的坚实基础

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家发展信心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形势下行、成本居高不下、环保要求提升、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企业普遍投资意愿不强。针对这一问题,绍兴市委统战部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学习引导,弘扬越商精神。深入开展以“不忘合作初心、接力改革伟业”为主题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座谈会,引导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坚定理想信念,助推绍兴“两个高水平”建设。生动展开“新时代越商精神大讨论”活动,通过媒体、座谈,进一步提炼并弘扬新时代越商“反哺”“回报”意识,强力助推越商回归。二是精准谋划,蓝图引领发展。肩负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要历史使命,绍兴作出了唱好“双城记”,念好“两业经”的战略谋划和融杭连甬接沪的战略定位,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都将迎来重大飞跃。绍兴市委统战部利用网站、微信等平台,结合公祭大禹陵、中国黄酒节等节点,全方位立体式传导绍兴的发展规划,增进各界人士,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信心。三是表彰先进,榜样激励成长。大力宣传表彰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绍兴100强企业,连续多年在《绍兴日报》刊登绍兴民企百强名单。借绍兴发展大会之际,表彰22位绍兴经济发展功勋奖和20位绍兴经济发展新锐奖获得者,激发和增强企业家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以“服务”“奉献”为两大抓手,营造助推发展的良好环境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各类服务。一是强化经济服务。开展助力“凤凰计划”行动,摸排筛选50家优质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动员组织宝业建设、欣明控股、梅轮电梯等50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2018浙江——德国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企业高峰对接会;组织企业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等。二是强化金融服务。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开展一揽子合作,针对中小企业推出小微快贷、云税贷、税易贷、房押快贷等金融创新产品,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组织开展金融服务进商会活动。针对不同商会实际需求,开展一对一的金融服务,如建设银行与机电商会举办小微企业银企沙龙,瑞丰银行与福建商会签订授信十亿的合作协议,很好地解决了会员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强化培训服务。2018年8月,组织召开以“新形势下的企业战略创新”为主题的江浙地区上市公司暨行业领导者学习会,邀请多名专家学者为企业讲解国际大势、中美战略博弈、企业管理等课程,来自长三角及绍兴市骨干龙头企业负责人300余人参加培训。9月,组织企业参加全省标准化战略与产业发展培训班。四是强化外联服务。2018年5月初,借韩国大邱市经济合作代表团来绍访问之际,组织纺织印染相关企业参加中韩企业技术交流会议,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寻求实质性项目合作。5月底,对接中意商联考察团。组织浙江联亚纺织、金蝉布艺、金晟纺织等有意向与意大利开展合作的企业,赴杭州与来浙考察的中意商联考察团进行座谈交流,加强与意大利有关产业的对接合作,助推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五是强化人才服务。开展“活力绍兴智引全球”系列活动,面向国际、国内高等院校等单位招才引智。举办2018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力招聘周活动,共组织1183家非公有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信息22407个,签订就业(意向)协议10004人。

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引领非公有制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奉献社会,切实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一是“消薄”战中有作为。以“两代表一委员”为重点,动员组织212家企业结对市内新昌、嵊州182个贫困村,市外衢州50个贫困村,目前对结项目已全部落实,扶贫资金基本到位。二是东西扶贫有担当。2018年5月,组织企业参加“浙江——四川项目推介洽谈会”;9月,组织企业参加“浙吉携手,共谋发展”吉林行活动,与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协作洽谈,鼓励绍兴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合作和扶贫行动。三是结对帮扶有成果。如重庆商会结对帮扶新昌县城南乡姚宫村,向姚宫村20户贫困户捐赠慰问品、慰问金,并组织召开村会结对帮扶座谈会,共商精准脱贫行动方案。温州商会连续十余年结对帮扶社区贫困户,组织开展助困助学活动。

以“阵地”“平台”“机制”创新为三大方向,提升“两个健康”发展张力

以非公有制企业统战工作站为代表的阵地创新。近年来,绍兴持续抓好助推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的阵地建设创新。非公有制企业统战工作站于2017年4月在新昌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展开试点。2018年,绍兴以现场会的方式全面总结新昌新和成等非公有制企业统战工作站试点经验,精准提炼符合绍兴实际的建设标准。迄今为止,全市不少企业已经完成或正在建成非公有制企业统战工作站。非公有制企业以工作站为依托,有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浙商精神等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性成就,发挥工作站常态联系企业党派成员、少数民族员工、高端人才和工匠的“四联系”作用,积极助推非公有制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绍兴发展大会、香港“绍兴周”为代表的平台创新。2018年绍兴举办首届发展大会,向全球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亮点。10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工商界人士、知名专业人士汇聚绍兴,围绕“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贡献才智。大会不仅签约了16个优质招商项目,总投资达687.7亿元,绍兴市还成功牵手北京大学,双方将共建北京大学绍兴光电信息研究院,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绍兴还在香港首次举办“绍兴周”活动,通过举行蔡元培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绍兴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推介会及绍兴旅港同乡会创会三十周年庆典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亮点,提升绍兴国际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凝聚旅港绍兴乡贤和关心支持绍兴发展的香港各界人士,为绍兴“两个高水平”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活动现场共有9个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9.23亿美元。项目涉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智慧物流、人才和资本引进等多个领域。

以“三互三新”、创新商会调解模式为代表的机制创新。“三互三新”旨在有效畅通政商互动渠道,积极培育“亲”不逾矩、“清”不疏远的“亲”“清”风尚,构建起“清”上加“亲”的政商新生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其内容包括预防互促,共筑清廉“新防线”。以企业自律、“直通车”制度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为抓手,筑牢企业防控廉政风险的堤坝。文化互融,注入亲清政商“新活力”。将廉洁文化渗透充实到企业文化之中,使新型政商关系在文化融合中健康发展。共存互利,达成亲清政商“新共识”。双向通畅、界限分明、信用共享的政商交往成为常态,“亲”“清”理念渐成政商双方实际行动指南。

创新商会调解模式是绍兴近年来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结果。由工商联与人民法院联合成立诉讼调解与商会调解对接机制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协调配合、合法自愿、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制定联席会议、信息通报交流等工作制度11项、保障措施5条,形成了工商联、人民法院双方调解力量、资源与信息的相互融通。人民法院通过诉前委派调解、诉中委托调解、邀请协助调解等形式委托商调委进行纠纷调解,并对调解中碰到的法律问题予以司法指导,协助商调委规范高效地帮助企业解决民商事争议。对调解成功的案件,经人民法院审核确认后,出具民事裁定书,给当事人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对调解不成功或当事人无意调解的案件,商调委及时退回法院优先办理,并快速启动诉讼程序,为权利主张方节省大量的诉讼等待时间。目前更是创新推出“互联网+调解”模式,开通“在线法院多元化纠纷调解”平台,当事人可通过手机“在线法院”客户端进行视频调解,真正实现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纠纷。同时,积极推动调解工作向基层商会延伸,充分发挥基层商会、异地商会的乡情优势和行业协会的专业性优势,开展企业民商事纠纷调解,实现“矛盾纠纷不出商会”。该模式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各级商会调解组织17家,调解员及工作人员176名,2016年以来已调解纠纷997件,调解标的额达1.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