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三把“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之门

发布时间: 2019-02-01 14:44:29    来源: 武义县委统战部

2018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武义县针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农村人才和资金持续外流、各类人才紧缺、留住人才难等问题,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创设规划、整治、文化、文明、创业五类驻镇导师等留才用才机制,出台《在全县建设乡贤组织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武义县乡土人才全域化培育工程实施意见》,成立乡贤会、大学生创业协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加大信贷支持等举措,大力招引、培养接地气的人才,积极聚心、聚力、聚智,破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带富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乡村治理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以“乡愁”为着眼点,用乡贤力量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乡贤是乡村中最具“视野”和“资源”,又熟悉本地情况、对当地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才,可以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构建新型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振兴乡村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武义县大力加强与在外乡贤联系交流,积极为优秀乡贤建功立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开展了“乡贤+引资引智”“乡贤+社会治理”“乡贤+乡风引领”“乡贤+公益助善”四大行动,乡贤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一是用资源激发,乡贤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武义县立足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梳理汇总了125个村的优质资源,汇编成《武义县各村待开发项目汇总》,为乡贤创业提供参考。武义县以“汇聚英才”为统揽,通过成立乡贤会,融情融资融智,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在土地流转、闲置资产利用、土地审批、资金帮扶等诸多方面给予积极帮助和服务,引导乡贤把好项目建在武义,把优质资本投向武义,把优秀人才引回武义。乡贤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实力,通过“基地式、项目式”结对帮扶,带动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目前,19个乡镇(街道)汇聚乡贤1800余名,180余个项目达成落地意向,获得银行授信2.5亿元。大田乡创业导师张群英以每年10万元价格,承包村集体80多亩土地改造成蓝莓基地,开发、销售蓝莓产品。取得初步成效后,又带头成立武义大田蓝莓专业合作社,打造蓝莓种植、销售、观光农业综合体。在她的带动下,该乡已打造蓝莓种植、采摘基地7个,带动周边农户300余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蓝莓之乡。二是用机制激发,乡贤成为乡村治理的引路人。乡贤是乡村社会的精英、发展的能人,社会威信高、影响力大,是推进乡村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武义县通过创设平台,让乡贤充分施展才华,为乡村治理贡献力量。大田乡邀请在外闯荡多年、具有开阔视野且熟悉本地情况的15名乡贤回乡担任规划、整治、创业、文明、文化五类 “驻镇导师”,大大提高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通过驻镇导师的努力,该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大田速度”:7天时间完成2000多平方米、涉及50多户农户的停车场征地任务;3个月完成120多户农户的“赤膊”墙整治,半年完成旧村改造5000多平方米,完成污水管网铺设、文化礼堂修建、休闲绿道新建、东海路整治提升等项目建设。白姆乡通过乡贤基层协商民主会,邀请乡贤“听一听、说一说、看一看”,让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柳城畲族镇开设“乡贤一课”,邀请乡贤来给村民们上课,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三是用环境激发,乡贤成为回乡创业的新农人。通过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武义县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优美的生态环境激发了乡贤回乡创业热情。乡贤詹丰勇看到熟溪边原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养鸭场经过整治环境十分优美,就投资500万元在此建设了“一水间”民宿。临溪傍山、水清景美、白墙青瓦,优雅的环境、江南风格设计、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吸引了从上海、江苏、厦门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18间客房常常爆满。开业仅一年就获得了浙江省精品民宿、金华市最美民宿等荣誉,成为全县创意民宿亮点。依托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打下的基础,从北京回乡创业的戴俊在碗铺打造了“随园”民宿,既有房前屋后的田园生活,又有文创、电商等特色产业,既有激活的婺州窑历史文化,又有孩子们梦中的童话场景,吸引了不少人气,周末常常一房难求,荣获“互联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目前,碗铺正以生态环境打底、文创产业助力,围绕“童话”元素进行整村规划和开发。四是用亲情激发,乡贤成为反哺家乡的热心人。通过增进情感认同和荣誉认可,一大批热心社会工作的乡贤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2018年以来,经乡贤直接投资或牵线引进项目30个,投资额达54.28亿元。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武义商会等12个商会会长,与白姆乡1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结成三年帮扶“亲家”,利用资源、人才和资金优势,助力经济薄弱村消薄。出生于柳城畲族镇上黄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金南是当地乡贤会顾问,在他的推动下,武义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约了“全国首个边界层顶大气观测站”项目,落户在上黄村。桃溪镇陶村的乡贤邹春明从2000年起每年给家乡老人送慰问金,并出资启动了陶村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形成了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

以“乡愁”为着眼点,用工匠力量增添乡村独特魅力

乡村工匠是时代的印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工匠。武义县积极鼓励乡村老手艺人带领乡村工匠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修缮古建筑、打造节点景观、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建设有乡愁、有味道的小镇和乡村。一是政策推动,鼓励工匠脱颖而出。出台了《关于武义县乡土人才全域化培育工程实施意见》,通过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开展技艺传承等,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工匠的辐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命名了40名工匠,建立帮带机制,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技术新秀、工匠人才。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技艺传承人钟宏云,创作了《三层木胎首饰箱》(犀皮技法树皮纹)、《瓷胎漆器冒筒》(黑地,磨漆画本土郭洞风景漆画)、《磨漆彩绘酒坛》等代表作,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市级的奖项,多家媒体给予了报道。二是资金扶持,鼓励工匠做大做强。专门发放贷款1.2亿元支持工匠创业、培养传承人才,促进乡村振兴。对雕塑、浮雕有浓厚兴趣的黄胜创办了浙江圣发雕塑艺术工程有限公司,由于受到雕塑行业收款难、利润薄的环境影响,企业急切需要转型升级。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头脑灵活的黄胜发现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铜茶壶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但是苦于资金短缺一直无法实施。铜茶壶属于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开始回归大众,茶用具的商机显现。武义农商行第一时间给予黄胜1330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目前该公司铜茶壶流水线顺利投产,与中国美院合作设计产品,打造了“七品铁匠”的品牌,经中国工艺美术展及广交会展销,市场前景良好,产品供不应求。武义县还整合农办、人力社保、农业、林业、水务、教育等行政资源和培训经费,成立县农培办。结合乡土人才的实际需要,建立3家农民田间学校,采取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田间授课等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完成培训1007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53名,壮大了乡村工匠队伍。三是舞台搭建,鼓励工匠施展才艺。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在古建筑修复、立面改造、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方面,注重发挥能工巧匠作用,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保留乡愁,体现乡土本色、文化特色。一年时间,全县各小城镇共创成黑茶文化、畲乡民俗、地方戏曲、国药、萤石等博物馆51个,认定星级展馆21家,县财政实发补助资金200万元,带动社会参与资金5.1亿元。通过博物馆创建,新保护利用传统建筑99幢、各类藏品2万余件。博物馆建成后,先后举办各类社会活动104场,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成为该县传承历史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阵地。泥水画工匠王舍安积极参与俞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发挥其才能,为当地立面改造创作了许多独具当地特色的墙画,还在当地设立工作室,成为小镇一个景点。泥茶壶制作艺人吴万能、竹编工匠吕金六等也都在小城镇设立展示馆,增加小镇乡土特色。

以“乡愁”为着眼点,用青创力量提升乡村振兴朝气

乡村振兴离不开新鲜血液,为了支持乡村可持续发展,武义县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契机,以研学旅行吸引青年知乡力量、以投资创业吸引青年下乡力量、以乡愁记忆吸引青年返乡力量,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是创新载体,组织青年乡村研学旅行。为加强在外学子乡情联络,增进对家乡发展了解,传播小镇故事,武义县积极组织各类学子返乡交流活动。举办了“新春武义行・百名学子回乡看发展”活动,153名武义籍学子深入企业及乡村一线,了解家乡的变化;开展了“海外学子进小城镇”“港澳台学子进小城镇”“童眼看畲乡,走进美丽柳城”等系列活动,3000多名港澳台海外学生前来游学,加强了海内外文化交流,极大推动了小镇文化、小镇故事的传播。举办“校地合作・招才引智座谈会”,吸引59名农学、旅游管理、数控机床等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来武义实习就业;鼓励大学生来武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先后安排260多名高校学生到各乡镇(街道)、农创企业、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岗位学习实践。二是搭建平台,提升青年乡村创业技能。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在科技城、大学生创业园、桐琴电子商务创业园、农村电商园先后成立4个青年创客工场,为青年创客提供仓储、配套服务设施、宣传推广等创业服务。同时,在创业园专门配备创业培训师和创业导师21人,针对大学生创业者个性化需求开展“一站式”“一对一”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精准创业指导。整合职校、党校、妇联等单位资源,合作开展电商创业培训。定期邀请电商实操专家授课,为电商创业者答疑解惑。先后开展巾帼电商、“红领新青年”、青年网创、助理电商师等系列培训42期,累计培训电商4535人。目前,全县4个青创工场350个工位,入驻率达100%。积极组织各类青创活动,举办青创讲堂、创业论坛、创业座谈、青创大赛,邀请天使基金投资人作为专家评委,促进了青创项目有效融资,全县24个青创项目已进入最终评审阶段。连续三年举办“互联网+”创新大赛,先后评选出“孔雀王子”“辣椒女王”等一批大学生“农创客”成功典型,予以重点扶持。三是出台政策,优化青年乡村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场地免租、发放补贴、推荐评优、提升服务等扶持政策。对于大学生在武义创办养老、家政服务和现代农业企业,给予最高10万元的创业补贴。下发《关于拨付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的通知》,已为40余人次从事现代农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资助;政策助力,优化创业环境。建成以“农村电商”命名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村电商提供用工保障、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带动就业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大礼包”。组织开展“武义县百名乡村创业精英评选活动”,对有潜力、有成绩的电商创业者进行摸底调研,给予总额3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县共有农村电商服务点398个,行政村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71%,全县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达1.6万人,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近9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