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堂:见证开国“两会”的红色殿堂
发布时间: 2019-02-01 14:42:07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鸣响了新中国巨轮驶向辉煌未来的第一声汽笛。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巨轮隆隆启航。
政协首届全体会议与首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怀仁堂见证了从制定《共同纲领》、政府组成到确定国名、国旗、国歌、国徽的全过程,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和人民民主制度建立的宣告,见证了中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阶段,见证着一件件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盛事。
人民政协与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北平刚一解放,郭英就随军进城,作为筹备新政协的工作人员首批进驻中南海,任新政协筹备会庶务处招待科科长。“参加筹备会第一件事情是修整会议召开地点中南海怀仁堂。怀仁堂是个大四合院,南面是大门,东、西、北三面各有5间房,没有会议厅怎么办?当时想了一个办法,在院子中间搭起了一个棚子作为临时会议厅。”
1949年9月21日19时,全国人民渴望已久的为新中国奠基的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这是标志着新中国光辉灿烂的开端,是新中国开基立业的盛典。会场内外洋溢着热烈欢庆的气氛。
当晚,怀仁堂门前,彩色气球上悬着墨绿色的飘带,门两侧彩旗迎风招展,会场之内上百盏宫灯、日光灯、水银灯交相辉映,使整个现场显得庄严瑰丽,光彩夺目。
主席台的上方,悬着巨幅会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台的后幕上悬着政治协商会议会徽。会徽的下方,并排悬着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巨幅画像。由于新的国旗还没有最后确定,两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当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团成员步入会场时,全体代表一致起立热烈鼓掌欢迎,热烈的掌声长达两分钟之久。
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含候补代表),代表中年纪最大的99岁,最年轻的只有20岁。与会者每人胸前都别着一枚刚刚赶制出来的新政协徽章。
毛泽东以沉稳、洪亮的声音致开幕词,庄严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听了这充满着自豪、自信的声音,怀仁堂内响起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代表眼里噙着激动而兴奋的泪花。
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及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了国都、纪年、国旗、国歌方案。从9月27日开始,新华社播发新闻时将电头中的“北平”改为“北京”。
9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怀仁堂举行闭幕会。会议选举产生由毛泽东等180人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选择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63人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当天晚上,怀仁堂举行盛大宴会,庆祝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的胜利闭幕。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社论,专门论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就与历史功绩。
首次全国人代会的召开与人民当家作主
第一届政协会议结束后,全面规划改建怀仁堂的工作很自然地被提到中央议事日程上来。195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一次在西楼大厅开会时说:“搞建筑我们是外行,当时中央对要把旧的怀仁堂改建成新中国第一个高规格的国家礼堂心里没底,但是我们有人才,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梁思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是第一届政协会议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第一位特邀代表,后来怀仁堂改建工程的总设计师就是他。”
从1950年初开始动工至1951年底,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一座万余平方米的新怀仁堂在旧址基础上顺利竣工。新修好的怀仁堂高峻端庄,气势磅礴,铺满青绿色琉璃瓦的大屋顶坐势而起,叠落在三开间的红门之上,一枚醒目的国徽高悬屋檐,犹如天安门城楼般雄壮威严。
1954年9月15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这次会议共1226名代表,其中工人代表100名,农民代表63名,解放军代表60名,归国华侨代表30名,少数民族代表177名,妇女代表147名。
“当选人大代表,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恐怕对于我们民族来说,也是第一次。”来自高山族的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田富达这样回忆。他还记得,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涵盖中国各个民族和阶层,各民族语言不同,大会主要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配备了同声传译;对于一些来自偏远地区、完全听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代表,大会则为其配备了“一对一”翻译。
毛泽东主持开幕式,并作了题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他指出:“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这个开幕词简短而有力,毛泽东以坚定的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的总任务,他说的每句话都深深地印进了每个人的心坎。代表们一次又一次地热烈鼓掌。
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投票数共1197张,同意票1197张。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纪元。讨论和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的人选,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的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人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等。毛泽东根据宪法的规定,提名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名,通过了国务院组成人员人选的决定。
这一次选举及人民代表大会所产生的轰动,前所未有。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老舍,在他的文章里保留下了这份记忆:“当我一拿到那张红色的选票,我的心差不多要跳了出来,我的手心出了汗。我不知道怎样才好了!我本要跳起来欢呼,可是喊不出;我的眼圈儿倒湿了……我投了票,看看前后左右的人,他们的眼里也含着泪。”
由于临近国庆5周年,出席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游行的人们走过观礼台时都向观礼台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们热烈欢呼。游行队伍抬着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进入广场时,保卫着“宪法”的工人和农民徐徐地将“宪法”打开,出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八个大字,全场立刻欢腾起来,热烈欢呼和鼓掌。
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礼堂见证红色历史
开国大典之后,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会场——中南海怀仁堂,就交由政务院会场布置科管理,成为中央政府的礼堂,经常举行各种政治会议和文艺晚会。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礼堂,怀仁堂见证着共和国前进的足迹,也见证着风云变幻的岁月。“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提议要把怀仁堂改名为“中央礼堂”。理由是:破旧立新。此提议反映到周恩来、毛泽东那里后,得到的答复是:旧的怀仁堂早就破掉了,现在是新的怀仁堂,我们在那里开了那么多会议,办了那么多事情,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选出了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什么还要改名呢?不改为好吧!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进入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从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这年12月,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国人民政协章程》,重新规定了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从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1959年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人大都没有自己的会议场所,每次开会都在中南海怀仁堂。1958年夏天,为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央决定修建十大建筑。1959年9月24日,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落成。1960年3月30日下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从此,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的代表会议的地点定在了这里。
如今,每年春天如约而至的全国两会,已是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出席全国人大与政协会议的代表委员们带着各自代表团或各界别的意志与诉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
历史昭示未来。全国两会始终与国家、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不断汇聚起共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