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知联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杨华勇 1、求学工作经历 1961年,我出生在重庆市,那是新中国最困难的一年。我们一拨人在父辈的庇护下,经受了饥饿的考验,挺过了艰难的岁月。 1977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祖国春天的大门开启了。恢复高考第二年--1978年,我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那时候,所有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在我们学校,周一到周六都有课是常态,晚上自习室和图书馆统统都是拥挤不堪,稍微晚到就没位子可坐,那时候学校的硬件条件,完全无法承载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我们如饥似渴的吸收知识,大学四年在紧张学习中一晃而过。 1984年10月,在渴求世界先进知识,振兴中华的潮流中,我进入英国巴斯大学机械系流体动力中心学习。开始受世界银行贷款、中国政府资助,计划两年攻读硕士学位,结果四年半下来,我抓住了机遇:不仅硕士,连博士学位都拿下来了。 1989年3月,我博士毕业后回国到浙江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受时任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教授也是我博士后导师的邀请与挽留,到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 2、盾构关键技术 我目睹了国内科学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亲身感受了国内外生活工作条件对比的悬殊,更深切地受到老一辈学者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投入到祖国建设的爱国情怀所感召,我也提前归来,加入祖国的科研队伍。我回国从事科研教学的头十几年,每天起早贪黑,整天忙着的是工作、眼睛盯着的是项目进展、考虑着的是培养学生、因材施教的各种预案。虽然实验室条件有限,但实验室整体科研队伍的工作氛围很好,有着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的心气,我们的科研水平也在加速度发展。到后来,我跟国外的一些朋友说起团队干了什么事的时候,他们就感慨不少事情在国外都做不到,尤其是主人翁的那种感觉,所以,我一直觉得很幸运,赶上了国家大发展。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的建设如火如荼。从一无所有到进入国际前列。发展之快,变化之巨,举世震惊。这其中就有一种叫“盾构”的大型隧道机电成套装备,它素有地下“开路巨人”之称。然而,回溯上世纪90年代,我国施工使用的盾构主要来自国外的二手盾构,后期则主要依赖高价进口新盾构。因为二手盾构在使用中常出问题,而新盾构的价格和技术保障费又十分昂贵,成为当时困扰我国地铁建设的一大难题。 我带领浙大的研究团队与中国中铁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等龙头企业开展了十多年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浙大团队主要从事电液驱动、推进和控制系统的研发。这是盾构的“心脏”,也是国外技术封锁最严的部分。2004年,我们团队在“洋盾构”基础上做出了自主的电液驱动和控制系统;2007年,产学研团队终于研制出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盾构样机。 研制出了样机也只是知其然,还远未到知其所以然。于是我牵头组织了包括清华、上交大、西交大、华科、中南、大连理工和天大在内的多学科优势团队,在“973”计划支持下,开展了两轮十年以上的基础研究,坚持聚焦科学问题的研究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有望早日实现在该领域全球范围内技术与装备的引领。 样机出来了,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呢。盾构只能朝前打,不能往后退,而地铁线路又是定点的,不允许废弃重来。新研发的国产盾构带来的未知风险使得施工企业起初都不愿意第一个尝试。但苦心人,天不负。一年后我们最终还是等来一个“机会”——天津地铁施工,国产盾构样机进入了现场,启动后施工进度正常运行,其工作状态和技术指标甚至更优。 这台盾构样机“一战成名”。“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盾构产品能当大用。从此打破国外垄断,几年后,中国进入了盾构装备设计制造先进国家行列。2012年,我主导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今天,我们团队长期合作的两家龙头企业中铁装备和铁建重工已经成长为台量最大、全球数一二的盾构设计制造龙头企业。 3、科研感悟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投身祖国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是我此生最高的奋斗目标,我很幸运赶上了祖国的大发展。是祖国的大发展成就了我的事业、成就了我们的产学研团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近几年,我新兴的研究方向集中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生物器官3D打印技术和产业的突破等等,希望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更好的奉献自己。 梦想之路从无坦途,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以后祖国漫长的发展道路上,更需要靠年轻的一代,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让年轻人顺利接过为祖国奋斗的接力棒是我不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借此“爱国奋斗报告会”演讲之机,我以自己半生之感悟,与我团队的年轻人,我的学生们教学相长、相互学习。 在科研中,最重要的是看清方向、找准需求。所幸当年我们预见到了国家的需求,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顺应未来市场研究盾构。当然,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初期必定是荆棘满布,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是当有学者踏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柳暗花明之后,自然会有更多的人会参与其中。可如果此后再参与追逐热点,也就只能在他人身后亦步亦趋了。 找准科研方向之后就是积极开拓进取,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我多管齐下,鼓励我团队的年轻同事和学生们走出实验室,去企业与工程师交流、去工地实地查看,现在的工业生产过程分工太细,各管一段,我希望他们了解到全过程,不能只满足于知其一不知其二,动手能力要强,同时还要善于发现问题,都知道坐在计算机面前比在工程现场舒服,但做事需要有现场感。去过现场磨炼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变化很大,他们不再是“抄图工”。深入工程现场才能在实践中学会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现场发现问题,回到实验室找答案,这个过程培养出来的人更厉害。 我坚信,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学府,在科研上应该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前沿,勇于提出和发现问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伟大祖国100周年庆典时,会有更盛大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