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海上飞虎队”:惊涛骇浪中的医护人员

发布时间: 2019-01-01 14:23:39    来源: 温岭市松门镇人民政府

最近,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授予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国海上搜救奖”,这是全国首家获得该奖项的医院。

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又与海上搜救有什么关联?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温岭市松门镇育英西路的温岭市第四人医院一探究竟。“29年里,我们医院出海施救330多次,海上行程43700多海里,救治渔民480多人次,其中2018年前11个月,我们医院就出海30次,派出医务人员61人,出海施救249小时,救助渔民28人。”医院医务科主任林晓用一组数据回答了疑问。

29年330多次出海施救,平均每年十多次,他们不是渔民的后代,但却与渔民兄弟心连着心,驰骋于大洋深处,决战于怒海惊涛,用生死时速夺回无数条濒临绝望的生命,续写着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

救助受伤渔民,医院成立急救站

温岭地处浙东南沿海,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广袤的海洋资源,孕育着温岭沿海17万渔区人民。大海在给予渔民巨大海洋财富之余,也给他们带来了无法预估的困难。渔民长期在海上生产、生活,交通事故、外伤、溺水、突发性急病或因鱼虾腐烂引起的硫化氢中毒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缺医少药的境况严重威胁着渔民的生命。

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位于渔区重镇,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海上医疗急救的任务。1989年11月,台州市红十字会松门急救站建立,挂靠在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海上救助体系应运而生。2012年9月6日,政府批准建立温岭市急救分中心四院急救站。使命因责任而生,急救队员把海上抢险救生任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年复一年深情守护着这片大海。

“当时我们参与海上急救的医务人员都是医院里的中层骨干、党员等,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医院的一些党外人士、无党派人士也加入了志愿队伍。”林晓说。为坚持救助海上受伤渔民,医院还建立了专门应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开放120海上急救电话,并编印《渔民海上卫生急救100问》发放给渔民,形成了由当地政府牵头,渔政、边防、医院联合组成的抢救网络,成为东南沿海一道温情的生命屏障。

惊涛骇浪里,白衣天使在闪光

急救队始终秉持一个理念,那就是风浪再大,也要出发。只要接到急救任务,广大医护人员都会在第一时间冲锋在前,战斗在前。

35岁的急诊科护士长陈君晓,是这支急救队里创造一次出海时间最长的其中一位,一趟出海来回用了76个小时。“那会儿我们接到出海救助的任务,我和现在的周鸣钧副院长一起出海,从礁山港坐船出去,在港区里风浪还不是很大,我们都还挺好的,可一开到积谷山以外的洋面,风浪就变大了,渔船在海上行驶,犹如坐海盗船一样,我们本想睡在船仓里,但渔船非常不稳,根本无法睡着,不一会儿我们就晕船开始呕吐了。”陈君晓回忆说。

经过一天多的海上航行,陈君晓搭乘的渔船终于在指定海域发现出事的渔船。救援船只在出事渔船探照灯的照射下,慢慢向其靠拢。但是,波峰浪谷中的船只就像跷跷板一样不停地起伏着、摇摆着,眼看就要靠近了,忽然一个大浪打来,两船霎那间便又分开,就连缆绳都无法拋到对方的船上。一次、两次……不知经过多少次,渔船终于接住了救援船抛来的缆绳。船是靠上去了,可两船上下摆动的落差达半米多高,这对没有船上生活经验、早已体力透支连脚都站不稳的急救队员来说,“跳帮”是个严重的难题:万一跳进了海里,万一被两船夹击……陈君晓回想起那次救援的事来,至今还心存余悸。

“把手给我,等两船平衡后再跳!”渔民们边向陈君晓传授“跳帮”要领边伸过手去。陈君晓在救护船工作人员的搀扶下,鼓起勇气把双手伸向了渔民,看准时机,待两船落差瞬间平衡之际,用力起跳,这一刻,她几乎被对面的两名渔民凌空拎到了渔船上。

“吸氧、输液……”一上船,陈君晓和周鸣钧就立刻显示出“飞虎队员”的干练本色,各就各位迅速施救。当时受伤渔民躺在甲板上,昏迷不醒,情况比较危急。陈君晓立即对病人展开了吸氧、脱水、护胃、保护脑细胞等一系列对症救治,她还指挥渔民拿来干净的被子,把渔民转移到通风处准备扎针。

船上堆满了鱼虾,散发着阵阵的腥臭味,陈君晓忍不住又是一阵翻江倒海般地呕吐。胃里已经没什么东西可吐了,吐出的只有苦涩的黄胆汁。晕船的滋味折磨得陈君晓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她几乎是贴着甲板爬到病人身边的。此时天色昏暗,看不清病人的脉搏,加上船体极力的摇晃,根本无法扎针,精疲力竭的陈君晓只好跪在舱板上,抱住病人的胳膊,尽量让自己保持平衡,凭着经验,几乎是摸着静脉给病人扎上了针。

渔船在海上航行,急救队员的抢救也没有停止,他们一边对伤员进行治疗,一边关注着伤员的病情发展情况。“那个时候,回程途中,我竟然看到了海豚,有10多条海豚就围绕在我们的渔船周边,一直陪伴我们游了很长一段时间。”陈君晓说。出海施救70多个小时后,陈君晓和周鸣钧终于回到礁山港。

与陈君晓一样,每一位出海施救的急救队员都会碰到这样的事,他们的院区不只是陆地,还有苍茫大海;他们的诊室不只是病房,还有动荡船舱。“急、难、险、重”的考验,多少次让家人担忧而倍感愧疚,他们已经记不清楚。他们记住的,是一次次生命转危为安时渔民们脸上愁云消散展露的笑颜,是一碗碗饱含渔民感激之情用最大的膏蟹、最宽的带鱼煮的热气腾腾的面,是履行了使命披着霞光返岸时心头涌动的满足与自豪。

出海施救多了,渔民们亲切地称呼这支急救队为“海上飞虎队”。

攻三关历四难,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海上医疗急救要做好攻三关历四难的心理准备。攻三关,即急、难、险;历四难,即身体不适、环境恶劣、生活不便、心理煎熬。海上急救必定因急而动,与难相随,与险为伴。急救队总是有呼必接,有险必救。每一次出海施救几乎都是在怒海狂涛令其他专业急救队犯难的情况下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

李友新是一名无党派人士,他来自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也是“海上飞虎队”的一员,多年的出海施救让他有了很深的感受。“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严竣的考验,不仅是急救业务技术的考验,更是身体和意志的考验。晕船、呕吐似乎是我们每个急救队员的‘入门课’,只有出过海的人才知道,那种滋味生不如死。”他这样说道。

翻开李友新2018年的出海记录,上面清楚地记录着:3月31日,浙岭渔一名渔民高血压致肢体功能障碍;9月20日,浙岭渔一名渔民感染性腹泻导致休克;11月27日,浙岭渔一名渔民外伤溺水后致呼吸困难;12月31日,浙岭渔一名渔民高血压持续升高致头晕……

沧海茫茫,船就像浪涛中的一片树叶,晕船、胃里渐渐翻江倒海,呕吐不止直到吐出胆汁甚至血水,挑战着身体的承受极限。船上鱼虾腐烂的腥味和柴油的废气味混在一处,更是难以忍受。很多渔船上没有卫生间,对于女急救队员来说更是遭遇难题。除了要挑战生理极限,急救队员还要承受漂浮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上,手机信号越来越弱,与家人失去联系让亲人担忧的心理煎熬。

无数个日日夜夜,急救队员们出没于风口浪尖,奋战于怒海绝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战斗,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一面旗帜,引领道德风尚传递主流价值

29年坚守,海上急救队做到“一个延伸、三个结合”。“一个延伸”,即海上急救工作由党员群体延伸到全体职工人人参与,构建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的活泼局面。“三个融合”,即海上急救与核心价值观践行深入融合,与医疗、护理、临床工作深入融合,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并逐步转化为职工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准则。他们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一个志愿者就是一个标杆,一个急救队员就是一面旗帜”。

海上急救队以精湛的急救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使伤员得到有效救治,以汗水、心血和果敢打通了海上急救的绿色通道,构筑了保障生命的坚强防线,以奋勇拼搏、风雨兼程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谱写着海上爱民曲。

“医德高尚救人于危难”“心系渔民安危,海上急救显威”“海上救助,医德高尚”“海上救助,情系百姓”“保人民平安,塑白衣形象”……一面面凝聚着渔民兄弟们深情厚谊的锦旗,诉说着急救队员犁海耕涛、航行万里的感人故事。印度驻上海临时代办称赞他们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团队,台湾一渔业公司给他们送来了“情系两岸、救死扶伤”的牌匾。他们的急救事迹曾被《中国水运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浙江《共产党员》杂志和中央二套《讲述》栏目先后到医院专访。

“海上飞虎队”把高度的现实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融入风骨,对救助事业充满真诚,对遇险群众充满真情。急救队员身处大洋、胸怀星空、坚守使命,用英勇顽强的实干精神与严谨细实的工作作风,一点一滴擘画生动印记。他们追寻梦想,踏海而行,在风雨中前行,在浪尖上营救,每一步都浸满坚毅与勇敢,都彰显着勇挑责任的大医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