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1+X”服务管理模式 打造各民族多元融合、共建共享的和谐城市

发布时间: 2018-05-01 09:18:46    来源: 永康市委统战部

近年来,永康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17年底,登记在册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数达11.5万余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0%左右,涉及47个少数民族,是省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之一。为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永康市推行了“1+X”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积极打造各民族多元融合、共建共享和谐城市。

一、         精心铺设“一张总网”,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常态化管理

以“全科网格”建设为抓手,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全面纳入全市流动人口常态化网格化管理工作“一张总网”。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科网格暨网格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施意见》,根据流动人口情况,全市划分为1368个工作网格,配备平安通手机1368部。同时,整合了全市流动人口管理员、专职巡防员、计生联络员队伍,物色了一批思想素质好、懂民族政策法规的村(居)党员干部等组建了一支6600多人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明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常态化管理纳入全市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清单,网格员每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开展一轮上门或者电话查(回)访,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各有关单位紧密依托这张“总网”,开展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安全隐患等工作,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常态化管理取得实效。

二、全面实行“X个性化服务”,促进各民族多元融合、共建共享

一是强化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少数民族管理“规范化”建设。永康市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纳入城市民族工作整体布局进行实施,在市级层面专门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发改、教育、公安、民政人力社保等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协调解决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疑难、重大问题;在镇(街道)层面专门设立了城市民族工作网络,与政法委、信访等部门协调联动加强人员管理。16个镇(街道)流管所(办)都设立服务窗口,有统一规范的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有醒目的外观标识和制度标牌,为辖区内的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提供及时帮助和服务。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力度。2016年,新修订出台了《永康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与居住证管理实施办法》,对少数民族等流动人口积分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明确12项加分项目,3项减分项目,15项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和便利,当积分达到一定分值后还可以申请就读公办学校、享受购房补贴、参加本地基本医疗保险、申请临时救助四项特惠待遇,倒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注重参与社会公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注重自身素质提升,以各种方式自觉提高自己的积分,在优化流动人口结构的同时,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在永康居住。近年来,已有2000多名少数民族子女因其家长的积分排名靠前,获得了入读公办学校的限定名额;200多名困难对象得到救助;引进了少数民族教师37名,其中小学教师18名,中学教师14名。

三是强化团结共建深度。近年来,永康市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引领,把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将示范点创建工作纳入到平安创建和乡镇年度工作目标,在条件较好的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乡镇(街道)等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让“盆景向风景转变”。比如哈尔斯集团等企业成立的少数民族联谊会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享富裕、共享繁荣”为主题,紧密团结全体少数民族职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走动互动、交往交流交融,有效促进了中华文化、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企业发展。

四是强化民族教育氛围。近年来,永康市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对少数民族小学生免收学杂费,对生活困难的初中、高中学生酌情减免学费。经济开发区的堰头小学是一所66.7%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该校以“民族融合教育”为抓手,通过“一墙一廊一窗一操”文化渲染,连续6届举办“民族文化周”等活动,以“民族文化”滋养育人,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异地他乡绚丽绽放。2016年,永康市第一中学考生黄陶(云南镇雄人,彝族)以706分的成绩夺得金华市文科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

五是强化关爱帮扶举措。为帮助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生活困难救助、子女教育等问题,永康市实行“新永康人”关爱行动和“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引导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家庭困难亟需帮助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结对帮扶。永康市委统战部、市总工会和市民宗局每逢重大节假日,专门安排资金对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同心助力”慰问活动,使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感受到来自永康“第二故乡”的温暖。与周边县(市、区)的少数民族村进行结对共建,2013年以来为民族村捐助帮扶资金20多万元。永康市教育局专门向堰头小学的学生录取开设绿灯,优先录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切实消除这些“新永康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企业员工稳定,实现多赢。

六是加强民族文化融合。为创造良好民族交往交流环境,打造民族团结之家。永康市每逢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市领导都会亲切慰问各族同胞,参加民族特色的联谊、联欢活动。永康市工会、市团委、市妇联等组织都把民族工作融合到现有的活动平台和工作载体中,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通过举办“新永康人文化艺术节”、校园民族文化周、“十佳新永康人”评选、“异地他乡也是家”等活动,将少数民族节目列为每年春节“华溪春潮”表演中的固定节目等等。各企业、村(社区)每逢节假日、特定的少数民族节日,都会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猜灯谜、包粽子、书法比赛活动,丰富了在永居住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切实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