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扁鹊”郑树森

发布时间: 2018-04-01 09:06:28    来源: 省委统战部

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上,曾出过很多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等。据《列子》一书记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剖腹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在数千年前原始的医疗条件下,扁鹊此举被许多人誉为“神话”,我们至今仍无法考证这一“神话”的真实性。不过在当代,我国涌现出一批新的名医,他们已经将流传的扁鹊“神话”变成了现实。2017年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新增外籍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院长郑树森,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一位。

从医生助手到主刀医师

1950年1月,郑树森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模环乡西山岗村一个靠种田为生的普通农民家庭。1968年他从衢州二中毕业后,进入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深造。1973年夏天,郑树森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一院)普外科工作。最初,医院的工作条件并不好,科室的医生也不多,整个病区只有两三名医师。而病员中患阑尾炎、肠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人很多,许多病人急需动手术,医台人手非常有限。刚开始,郑树森没有手术经验,只是在手术台边给主刀医生当助手。他虚心好学,在手术中认真分析主刀医生的每一个手术方案、观察每一个手术动作、了解每一个手术环节,学习临场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手术结束后,又对照病人的各种病例,仔细阅读相关的医学书籍及资料,做到融会贯通。很快,他就掌握了做手术的要领并积累了许多第一手宝贵资料,练就了扎实的外科医疗基本功,并从“助手”的角色变成了主刀医生,在实践中不断形成一套独特的手术方案、手术方法和手术风格。

郑树森把每次手术看作是一次救死扶伤的机会、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一次医学科研的机会,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手术中,不但抢救了一大批病人的生命,也使自己的思想和医德得到了升华。那些年,他每天一上班就忙得团团转,铆足劲不停地给各种各样的病人做手术。白天忙完了,他回家吃了晚饭又回到医院,观察病人术后情况,补全病人手术记录。一旦发现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就及时处理。那时他根本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每天没日没夜地加班。他并不觉得自己吃亏,始终一心扑在治病救人上,他至今也是这么做的。

1986年,郑树森实现了专业“两级充电”的愿望,刚刚获得浙江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的他,又靠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胆肝胰外科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里,郑树森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外科专业的新知识、新医术,并在博导的指导下,做了大量的医学实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实验成果。由于他精良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博得了华西医科大学领导的赏识,任命他担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总医师。为挑起这副重担,郑树森通宵达旦地守在病房里,带领住院部的医生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出色完成了领导交给他的每项任务,并提前半年获得博士学位。

睡在猪圈里学习人体器官移植新技术

学无止境艺无涯。回到浙医一院后,郑树森立即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日常的临床医疗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1990年9月,郑树森又作为交流学者,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修。玛丽医院历史悠久,设备先进,在医学上与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诸方面接轨。在医院学习期间,为了抓住难得的学习机遇,多学一点新东西带回杭州,郑树森一头扎进了外科实验室,潜心研究器官移植新理论。

对于郑树森来说,虽然从事过多年的外科医疗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人体器官移植对他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因此,他每天查阅大量的人体器官移植方面的医学文献,并在猪等动物身上做肝脏移植试验手术。有时候他白天做了十多个小时的动物肝脏移植试验手术后,晚上还要睡在“猪圈”里与猪作伴,观察猪的术后情况,并做好术后笔记。在成功做了大量动物肝脏移植试验手术的基础上,1991年郑树森作为主刀医师之一,参与了香港首例肝脏移植手术,并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当时的香港总督对这个手术的成功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香港的媒体还做了大量报道。如今他主刀速度又快又准,血管吻合和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水平之高,是一般主刀医生不可比拟的。这手绝活就是他在香港玛丽医院练就,后来不断提高而成的。

1992年,郑树森学成后准备回浙江,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非常需要郑树森这样有创新精神和高超医术的专家型医师,他的导师亲自出面用重金挽留郑树森继续在玛丽医院工作。香港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是当时内地无法相提并论的,能移居香港或到香港工作,可以说是令人向往的。但郑树森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和著名学者,他并没有被高薪所诱惑,而是婉言谢绝了,毅然回到浙医一院,并在院内着手开展以填补浙江省医学领域空白的肝移植手术为主的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他从计划的制订、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设备的引进、动物的饲养、医术的培训,一项一项进行落实,并不断完善。

在郑树森的不懈努力和亲自带领下,只用了十多年时间,浙医一院的人体器官移植领域就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浙江省器官移植中心、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相继在浙医一院挂牌落户。该院的肝胆胰外科也被浙江省卫生厅定为省医学重点学科,其器官临床移植中心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器官移植中心之一,肝移植中心工作受到了美国UCLA及匹兹堡移植中心等著名国际移植中心的高度评价,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我国各省市以及美国、意大利、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病人都慕名来到浙医一院就诊。

在这期间,郑树森的人生和事业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2001年,郑树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浙江、北京、上海等国内器官移植领域多个权威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的《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并由郑树森担任首席科学家;2004年,郑树森又入选中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五人专家组”,该项计划被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这些不仅体现了郑树森本人的医学科研水平,同时也标志着由他任院长的浙医一院乃至浙江省器官移植医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移植器官慢性失功是世界移植界面临的重要难题,它是指移植器官功能缓慢和不可逆性减退,其发生原因及过程涉及移植免疫的各个方面,这是影响移植病人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的最大障碍。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以郑树森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组”,瞄准国际研究最新进展,运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从慢性移植物失功发生的自然过程入手,以肝脏天然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为切入点,诱导受体对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提高受体对病原体和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最终目标是使移植器官和受体长期存活。这项研究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一旦成功那将是世界器官移植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不断创造人体器官移植的新奇迹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这是郑树森从当医生第一天起就信守的座右铭。有人对郑树森平时忙于器官移植的“拼命”做法不解,郑树森的回答是:“为了‘救命’而‘拼命’。这既生动又真实。据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的肝功能衰竭。而接受肝脏移植,是他们许多人中的唯一生存希望。为了不让鲜活的生命凋零,30多年来,郑树森一直为此呕心沥血,顽强探索,突破禁区,创造奇迹。他抢救病人的速度,在浙医一院被称为“郑树森速度”。然而,正是他舍得自己“拼命”,才抢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

早在1993年,郑树森为一位晚期巨大肝癌患者主刀施行肝移植手术。手术期间,他连续7天7夜吃住都在病房,自己因疲劳过度阑尾炎发作了,他只好一边给病人治病,一边输液给自己治病。还有一次,浙一医院收进一位重症肝炎患者,已经昏迷不醒了。在传染病科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由郑树森亲自主刀,及时做了肝移植手术,硬把这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现在这位患者生活得很好,逢人就说:“是郑院长这位‘当代扁鹊’妙手回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01年6月,刚满9个月的小宁宁因患先天性胆道闭锁导致肝硬化,如不进行肝脏移植手术,小宁宁幼小的生命就要逝去了。守在孩子面前的母亲听说有一线生机,首先就想到要割自己的一部分肝脏救小宁宁。小宁宁母亲“割肝救子”的做法,让郑树森深受感动,但一个难题同样摆在他的面前:小宁宁才生下来9个月,动手术风险很大;而在小宁宁母亲身上切取活体供肝时,既要保证切下的肝外侧叶绝对完整,才能使供体具有良好的功能,同时还要确保供体安全,防止剩余肝脏受到损伤。单这一刀就维系着两条生命,难度非常之大。但如果不及时动手术,小宁宁的肝脏就要坏死,怎么办?“我们当医生就是救命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是冒更大的风险,也不能放弃。”郑树森决定为小宁宁做手术。6月16日,他亲自主刀,经过长达17小时的奋战,他将小宁宁母亲的左半肝成功植入了小宁宁的体内。在手术中,他力求做到减少出血量、预防并发症,尽量延长存活期,努力降低手术风险。小宁宁得救了,郑树森也以自己高超的医术创造了全国年龄最小的活体肝脏移植手术新纪录。

2007年6月10日上午,郑树森与澳大利亚著名的西澳大学医学院院长普迪教授在杭州签署合作备忘录,两院联合成立“中澳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合作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着力开展生物人工器官如人工肝的应用研究、活体器官移植和组织移植研究、干细胞研究等医学前沿领域研究,相当于在杭州打造了一家“人体零件工厂”,也是浙医一院向国际性合作迈出的一大步。前几年,他又大胆引进了机器人等先进智能设备,为病人服务。

更让人可敬的是,对有些因长期患病,四处求医而负债累累的病人,郑树森不仅尽力给患者治疗,还带领医疗团队为他们捐献爱心。郑树森说:“我只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病人的康复就是送给我最好的礼物,也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正因为郑树森有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他在医学领域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实践,十多年来,除成功主刀了700多例肝脏移植手术、取得近100%的成功外,还在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实施肝肾联合移植30多例,患者存活时间创全国最长纪录;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已存活近14年,存活时间创亚洲最长纪录,并完成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肝胆胰外科众多的疑难复杂手术。多年来,郑树森还在国内外权威医学刊物上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论文;199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特等奖;1995年、2000年、2005年均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6年又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同时,他还被上级授予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浙江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同时他还兼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美国肝移植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器官移植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肝移植学组组长,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同时,他还担任了浙江省政协十届与十一届委员。

郑树森不仅30多年磨一剑,打造一身好医术,而且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出了一个好团队,成就了一所名医院。在20余年时间内,浙医一院除肝脏移植手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在肝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例数、肾移植、非亲缘骨髓移植等方面,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郑树森说:“把浙医一院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医院,是我们今后努力实现的新目标。”早在20多年前,郑树森就把学科建设放在器官移植上,这是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这个学科涉及感染、免疫、血液、病理、影像、麻醉等领域,能带动一系列学科,从而形成医疗团队的整体技术优势,也打下了浙医一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棵粗壮有力的“大树”,已繁衍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郑树森依靠器官移植这棵“大树”,先后在院内派生出肝病、肾脏病、心脏病、血液病等学科中心,从单一学科发展为多科联合到跨学科形成一个学科群,集中力量攻克医学难题。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一批青年医务工作者正在茁壮成长。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已先后带出博士后十多名,博士生、硕士生100多名,真可谓桃李满园。同时,浙医一院也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身为一个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及外科学专家,郑树森可以说已功成名就了。但他依然不忘初心:“我站在手术台前,手里握的不仅是一把手术刀,更是一条宝贵的生命、一段美丽的人生、一个幸福的家庭。病人将生命全部相托,作为医生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赖。在器官移植领域,我希望走得更远、更快、更好。让所有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都能像健康人一样快乐地活着,这是我毕生的最大心愿。在2018年,我要努力让更多的病人康复,更多的家庭幸福。”

郑树森,一位可敬的“当代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