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的三支少数民族队
发布时间: 2017-07-01 10:31:00
我军历史上的三支少数民族队伍
文|叶介甫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活跃着这样三支鲜为人知的革命队伍,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和国民党反动军队、日本侵略者殊死战斗,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笔者怀着崇敬之心写下这些文字,纪念他们为解放事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第一支由土家族和苗族组成的工农红军队伍
湖北西南清江河边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山青水秀,是土家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武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在土家山寨点燃了一把革命烈火。他们的壮举经过88年岁月的流淌,才随着清江水流传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举起了屠刀,上海、长沙、武汉……共产党人鲜血成河。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举行紧急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黄麻起义,革命的烈火在全国燃烧。烈火也烧到鄂西南的山村僻壤,中共鄂西特委根据中央的精神,决定在长阳组织暴动。
长阳是一个土家族较多的县。大革命时期,党在长阳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八七会议以后,中共长阳党组织从血的教训中,充分认识到要组织工农必须先武装工农。中共长阳特支以合法身份抓武装,为准备武装起义的力量,派一部分共产党员到农村发动组织群众,派一部分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军政内部开展工作,很快就为起义准备了力量:共产党员李勋打入国民党长阳县政府,担任县保卫团副团总,掌握了县常备队;共产党员陈泽南以“防匪保家”为名,组织了人民自卫团;共产党员李步云也组织了“团防队”,实际是游击队;共产党员李子俊担任了县“清乡”委员。
1929年1月,中共长阳县委成立。4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贺龙的指挥下,为巩固和发展鹤峰苏区,出师长阳游击,进驻长阳都镇湾。在这里,贺龙主持召开湘鄂西前委和长阳县委负责人会议,贺龙认为“长阳地区的革命斗争是有基础的”,“必须迅速组建地方武装、集中各区团防,便于控制”。贺龙派陈寿山作为湘鄂西前委代表帮助长阳建立发展武装组织,并确定李步云为长阳县游击指挥。6月上旬,中共长阳县委在偏岩子举行会议,确定攻县城、占资丘和相继移师桑植、鹤峰的计划,陈寿山、李勋、陈泽南为起义指挥,李勋总负责。
6月20日,李勋按预定计划,以“剿匪”为名将保卫团拉到资丘、西湾“整训”,造成长阳县城空虚,无兵力保卫。23日凌晨,陈泽南、李步云率人民自卫团500多人攻克长阳县城,处决国民党县长,营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0多人。随后,贺龙根据长阳的形势,决定举行长阳起义,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
1929年7月9日,长阳中部地区的西湾大沙坝树起了镶有镰刀斧头的红旗,“打倒国民党专制独裁!”“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要吃饭,要穿衣,要做新社会的主人!”革命口号响彻云天,长阳各农会、赤卫队3000多人在这里举行红六军成立大会。李勋走上主席台庄严宣布:“长阳县保卫团宣布起义,与人民自卫团和游击队合并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他一开口就震惊了长阳土家山寨。旋即,中共湘鄂西前委代表陈寿山宣布中共湘鄂西前委书记贺龙的命令:任命李勋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军长;任命陈寿山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副军长;任命李子俊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参谋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下辖一个师,师长向泉山。
这就是震惊鄂西南的“西湾起义”。新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土家族、苗族人民为主要成分、以军为建制的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这支武装共1100多人,土家族指战员的比例达到73%,营以上干部中土家族占59%以上。
红六军成立后,稍事整顿,就沿清江而上。7月30日首战沿头溪土豪劣绅的团防,一举消灭敌人100多人。随即,红六军在清江两岸打土豪,开仓放粮,发动群众,扩大红军队伍到1400多人,军威大振,民心高涨。长期受国民党和土豪劣绅欺压的土家人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希望。
然而,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土豪劣绅也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南京国民党当局令驻湖北的张发奎部派主力“清剿”。面对强敌的进攻,李勋等红六军领导人认为,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决定避其锋芒,退兵资丘,筹集军饷,移师桑植、鹤峰。
8月5日,红六军进驻资丘。而此时,红六军派出的侦察员贪生潜逃,没有掌握敌军已逼近的情况。敌方陈风诏团兵分三路包围资丘镇,居高临下,突然向红六军发起攻击。毫无准备的红六军仓促应战,三面受敌,李子俊、李勋、陈寿山等20多人牺牲。
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在长阳大开杀戒,已暴露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及家属亦遭残害。然而,土家儿女没有失去信心,他们时刻准备红军的回来。
一个月后,在五峰与长阳交界的茅坪地区,红六军的旗帜再次举起来,从资丘突围出来的李步云等人又集结了红六军失散的200多人,以红六军的名义,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开展游击战。当国民党军主力离开长阳以后,红六军的游击范围扩大到清江两岸。由于是夜晚活动多,群众称其为“猫子队”。不久,贺龙率红四军出师长阳,打资丘、攻县城,控制了长阳和五峰的大部分地区,形势好转,部队也扩大了。中共湘鄂西前委决定恢复红六军第一师番号。11月22日,红六军各部聚集长阳都湾镇,正式恢复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黄超群,党代表李步云,下辖三个营500多人。
1929年12月,中共鄂西特委决定将红六军第一师改编为洪湖中央独立师第三纵队,司令员和政委分别为黄超群、李步云。1930年3月,红四军三进长阳,第三纵队一部分编入红四军,一部分就地坚持斗争。6月,坚持就地斗争的武装改编为红五十师,以游击战术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3000兵力周旋,消灭敌军500多人,迫敌退出红色区域。1930年10月,长阳苏区正式形成,从长阳发展起来的红六军编入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之后参加了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一支活跃在冀中平原上的回民抗日支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冀中平原相继出现了几支回民抗日武装,其中定县、安国一带的回民干部教导队和献县一带的回民教导队比较正规,战斗力比较强。回民干部教导队由共产党组织领导,具体组织者是共产党员肖秉钓、刘文正。回民教导队的主要负责人是民族英雄马本斋。马本斋1902年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一个贫苦家庭,曾任东北军团长。抗战开始后,马本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影响下,在家乡以“抗日保家”为号召,成立了回民教导队。
1938年6月,奉冀中军区命令,这两支武装在河间县城合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下设两个大队,马本斋任总队长,马仲三为副总队长。
这时,冀中抗日根据地正处于“黄金时代”,敌人长驱南下,主要力量放在前方,后方兵力重点守备铁路交通沿线,对广大农村无力顾及,客观上就为开创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年7月,根据冀中军区的决定,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回民支队”,部队发展到近2000人。不久,冀中军区派红军干部郭陆顺担任支队政治委员。
这时,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一系列围攻和分区“扫荡”失败后,采取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占领,逐步蚕食根据地的政策。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冀中军区命令回民支队开赴深南地区,开展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没想到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部队接连失利。敌人借机大肆宣传,说,“回民支队被消灭了”。为了粉碎敌人的欺骗宣传,马本斋、郭陆顺等人认为:光解释是不够的,回民支队要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必须想办法打几个胜仗。于是,便出现了巧妙的康庄伏击战和传奇式的榆科战斗。
康庄,是衡水和安家村两个敌人据点之间的一个村庄,八路军从未到过这里,因此,这里的敌人很麻痹,也很猖狂,经常烧杀抢掠。为了保卫麦收,鼓舞群众抗日的情绪,回民支队决定在这里打一仗。
1940年5月29日深夜,回民支队二大队七中队和衡水县五中队,急行军至安家村据点附近,在封锁沟外的麦地里隐蔽,准备30日拂晓向安家村敌人发起进攻。马本斋带领一大队急行军到达离康庄一里多的邢家村隐蔽,准备截击溃退之敌。郭陆顺等人率领回民支队5、6中队和衡水县大队主力埋伏在康庄两侧的麦田里,准备伏击衡水救援之敌。
第二天拂晓,安家村方向的部队开始佯攻安家村据点。一时间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敌人弄不清有多少攻击部队,忙打电话向衡水求援。
接到安家村据点的求援电话后,衡水据点即派中队长高田率日军小队和一个伪军小队共80余人向安家村方向驰援。在即将接近康庄埋伏阵地时,高田下令火力侦察,打了一阵炮弹以后见无动静,便放心地把部队变成6路纵队,跑步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郭陆顺一声令下,轻重武器一起射击。马本斋见敌只有80余人,便决定速战速决,立即率一大队压向康庄。激战40分钟后,援敌全都被歼。这次战斗,一共击毙高田中队长以下日伪军60余人,俘虏伪军20人,缴获一批武器,我方无一伤亡。
打扫战场时,马本斋叫人把日军官兵的军服脱下来。大家都不知道要干什么,没想到没过多久这些军服就派上了用场——化装奇袭榆科。
榆科是距深县城5000余米的一个日伪军据点,约有伪军五六十人,日军1个小队,回民支队的领导确定由丁铁石负责这次战斗的组织准备工作。丁铁石首先派政治部敌工科任干事化装潜入榆科据点做内应工作,同时抓紧进行这次战斗的各项准备。
6月7日下午,丁铁石命人首先割断榆科通深县、南县县城的敌军电话线,并令袭击人员化装成日军“扫荡”队。部队扛着日本枪大摇大摆地向榆科挺进。伪军真的以为是皇军来了,毕恭毕敬,列队欢迎。指导员任振宇学着日本军官的样子,神气十足地说了几句走了调的日本话,朝领队的伪军打了几个耳光,故意指责他没有尽到责任。可就在这时,伪军看出了破绽。原来,康庄战斗结束后脱日军官兵的军服时有个小小的疏忽,忘记脱他们的袜子。伪军中有人发现面前的“皇军”没有穿袜子,知道有诈,便喊了起来。说时迟那时快,机警的奇袭队员马上开火,当场击毙了20多个伪军。奇袭队看到事已暴露,便速战速决,乘混乱之机撤了出来。当敌人的大部队赶来时,奇袭队已走远了。
康庄战斗、奇袭榆科以及其他漂亮仗,提高了回民支队的声誉,大大鼓舞了深南群众抗战的热情。据资料记载:当时的深南地区掀起了参军的高潮,许多村庄的自卫队、青抗(即青年抗日先锋队)成队入伍。西里秋村的青抗有100多人入伍,编成一个新兵连。在深南近1年的时间里,参加回民支队的青年男女达1000多人。
回民支队成立仅两年时间,先后参加了五六百次大小战斗,而且绝大多数战斗获胜。1940年,毛泽东亲笔题字,高度评价回民支队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4年5月1日,回民支队开赴甘泉县田庄沟,投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练兵运动,编入杨得志领导的教导一旅。回民支队在陕甘宁边区新的战斗岗位上,为保卫延安、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前赴后继,英勇战斗。
第一支在辽沈战役中建功的内蒙古骑兵师
在解放战争中,内蒙古东部地区(今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组建了一支以蒙古族为主,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汉各族人民组成的内蒙古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于战火中成长,在战斗中壮大,先后参加了我军同国民党军争夺东北的一系列作战。特别是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胡昭衡)、第二师(师长白音布鲁格、政委胡秉权)在辽沈战役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7年,东北战场经过我军夏、秋、冬季攻势后,敌军据守于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处于欲守无力的状态。我军按照中央军委的决策,发起了我军战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歼灭战争。在这一大战役前,内蒙古骑兵师奉命对沈阳外围和新民之敌实行封锁、围困,为保障东北野战军主力的战前休整训练和战略隐蔽发挥了前卫、警戒作用。
1948年9月,根据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命令,内蒙古骑兵第二师执行围困长春、堵击长春突围敌军的任务。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打响后,内蒙古骑兵第一师主力沿着北宁路两侧和绕阳河两岸进行运动防御,执行战役侦察任务,阻击由沈阳、新民西进锦州的国民党廖耀湘兵团。
10月5日,骑兵一师十纵队根据东北野司命令,将骑兵一师的阻击任务改在半拉门以南地区,沿绕阳河两岸进行运动防御,阻击敌军渡河。10月12日,廖耀湘兵团主力已进至彰武、新立屯一线,但在我军节节阻击下,进展缓慢。此时,攻击锦州主力已肃清锦州外围敌军据点。
10月15日,我军攻克锦州。捷报传来,极大地鼓舞了骑兵部队全体指战员的胜利信心。当日,骑兵一师接东北野司命令,命该师迅速向台安前进,截捕由锦州逃向台安敌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等残敌。一师当即组织部队行动,马不停蹄,彻夜急进,于次日拂晓到达台安,并派出一部向盘山、沟帮子方向进行搜索。随之又接东北野司电告,范汉杰已被我军捕获,要骑兵第一师部队速返半拉门西大李岗子一带执行原任务。
正当骑兵一师进军台安之际,敌骑三旅乘机侵入半拉门一带搜索骚扰。17日晚,骑兵一师经1天急行军折返半拉门西大李岗子,并出敌不意,捕获敌骑兵旅侦察人员数名。18日,一师曾数次与敌小分队交战,突出的胜利是郭家窝铺战斗。这次战斗充分发挥了骑兵的威力,机动灵活,英勇果敢,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受到辽北军区司令员聂鹤亭、政委陶铸的通报嘉奖。
骑兵第二师从9月6日起,全师为长春前指机动部队,以黑林镇为中心,占领既设阵地,以坚决的阻击战,消灭可能突围之敌,迟滞敌人行动。或以适时的机动,灵活运用侧击、追击等战术手段,配合主力兵团,全歼突围之敌。
10月10日,守敌又组织一部主力出动,在其空军配合下,实施孤注一掷的突围作战。是日凌晨2时,敌先头部队开始从长春西门向围城部队发起进攻,妄图一举突破我军阵地,沿铁路干线逃向沈阳。战斗进行得很激烈,特别在黎明以后,敌人开始陆、空配合作战,反复向围城部队防御阵地猛扑。时至中午,长春前指电令骑兵二师,以全力迅速向范家屯、盛家屯一带地区机动,准备待机出击,配合主力兵团追歼突围之敌。二师立即出动,开赴指定地区待命。但是,下午传来了长春敌军突围行动被粉碎的消息,我军正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逼敌缴械投降。17日,长春东区守军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19日,国民党新编第七军官兵投诚。随后,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兵团直属部队先后放下武器。至此,长春宣告解放。
辽沈战役共历时52天。在这场驰名中外的伟大战役的日日夜夜里,内蒙古骑兵师在东北野战军总部指挥下,英勇顽强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役侦察、远距离奔袭、运动防御、坚守阵地、追歼逃敌等各项战斗任务,充分发挥了骑兵兵种的快速、机动、灵活、勇猛、果敢的特点和战斗传统,对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