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乡楷模查济民
发布时间: 2017-06-01 09:58:00
爱乡楷模查济民
文\陈启文
在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香港同胞激情满怀,思念着香港中国染厂主席,新界纱厂董事长,“非洲纺织大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政制小组组长,国务院港事顾问,“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浙江省人民政府颁授“爱乡楷模”的查济民先生。
名门望族
查济民,字惠时,1914年4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新伟村大坟头,清代有“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之称。清康熙皇帝南巡时为查氏望族题字:“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自元代至正17年(1357年)查氏望族67世查瑜,为避兵乱从江西婺源迁至海宁龙山,至1949年592年来,查氏历代有进士21人、举人49人、亚魁7人、儒士8人、副榜10人、监生6人、贡生68人,誉称为“钱塘江畔查半天”。查济民父亲查子琴系晚清秀才,因望子成龙,严格要求查济民刻苦读书写作。查济民从小学习成绩优良,以优秀成绩考取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附设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后到上海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办的“上海大成染织厂”当技术员。查济民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人一起生产,工作负责,勤劳朴素,生产的纱布质量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使工厂发展成上海“龙头企业”。此间,老板刘国钧被推荐为江苏省副省长,把上海纱厂和家乡常州的企业全盘托给查济民管理,并将女儿刘壁如许配给查济民。查济民和刘壁如兢兢业业管理工厂,发展成全国纺织业大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犯中国,日军飞机疯狂轰炸,上海、常州也不能再办厂生产了。查济民汇报岳丈刘国钧,决定把所有企业机器设备全部拆卸装船,运往四川重庆办纱厂生产棉布,支援抗日前线。刘国钧非常支持查济民夫妇的爱国行动。查济民夫妻俩迁厂到重庆后继续生产棉纱布匹,源源不断支援抗日前线和后方游击区受伤的抗日战士以及民工,成了爱国抗日的伉俪。
艰苦创业成富豪
1947年秋,查济民夫妇携全家去香港定居,开办香港中国染厂并任主席,后又办“新界沙厂”和“百老汇制衣厂”任董事长,在愉景湾创办“兴业房地产有限公司”,还在美、英开办无纺染织厂;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加纳、刚果购置大批土地办农场种棉花。开设纺织印染厂,从原料到生产“一条龙”服务,生产的五彩缤纷的花色棉布成品畅销全世界,成为“非洲纺织大王”。查济民还在江苏常州市兴办“常州市大成纺织有限公司”和“常州市大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香港工商界誉称“半壁江山”,拥有物业资产港币28亿元,排位香港30名“华人富豪榜”中第二位。
投资家乡办企业支助乡亲奔“小康”
1980年4月开始,查济民就在家乡捐资筹建各种纺织生产于一体的海宁纺织综合企业有限公司等。1983年清明,查济民夫妇返乡到海宁袁花镇新伟村上坟祭祖,看到村里没有一家工厂,他就捐赠人民币2万元给村里创办“新伟皮革厂”,生产皮件衣服。当时穿“皮夹克”和皮大衣很吃香,新伟村因此成了富裕村。1986年,查济民返乡到海宁市袁花镇投资30万美元,与袁花镇合作创办“袁花丝织有限公司”,生产真丝绸缎出口创汇,赢得世界客商青睐。接着,查济民投资港币500万元,从香港请来技术员冯肇华作指导,在袁花镇购进土地办起“海新纺织有限公司”生产涤纶丝,销往世界各地。后来,该厂改为“新海新纺织有限公司”,扩大生产成为海宁市纳税大户,有力支援了海宁经济建设发展。查济民又从香港派来一批技术人员到海宁袁花镇兴办“新技术培训班”,使家乡青年掌握纺织新科技。查济民再投资2000万美元和3000万元港币,创办了“海宁市纺织综合企业有限公司”、“海宁市新高纤维有限公司”、“海宁市新能纺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使袁花镇的青年都进厂当了工人,引领海宁市工业大发展。查济民还出资人民币1亿元,购进即将破产的杭州市第一棉纺织厂,安定全厂职工情绪,为国家挑了重担。查济民从香港拿来大批资金投资家乡办企业,从来不拿利润,表态说“我到家乡来办厂不是为自己赚钱发财的,是为了让家乡乡亲们奔小康,过上富裕生活。”浙江省人民政府颁授给查济民“爱乡楷模”光荣称号。
捐赠全国文教科技事业
查济民从不轻易挥霍艰苦创业得来的资金,自己平时生活简朴,将节约出来的资金捐赠给国家发展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
1984年清明,查济民夫妇回乡扫墓路过新伟村小学,看到老式破旧的平屋教室、课桌椅等。查济民夫妇扫墓回来,跟嫂嫂朱珍宝商议捐赠港币30万元给新伟村建造小学。经村党支部研究决定,由家长做义工,将查济民捐的款购买建筑材料,支付泥工木工工资。不到一年时间,一所新型村办小学建成了。学校增加了教师办公室、厨房,原来偏远地区学生遇风雨冰雪天气时,中饭吃的是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莱,现在学校帮助加热,保证了学生身体健康。查济民看到学校门前河浜垮塌,路面破裂,行人不安全,又捐人民币5万元给村里兴修水利做好石岸,保障行人走路安全。
查济民还捐款人民币40万元给袁花镇中心小学建造教学楼,命名“子琴楼”(查子琴系查济民父亲),并捐款人民币10万元给学校设立“查子琴奖学金基金会”,将每年利息拿出来奖励“三好学生”,查济民还捐款人民币5万元给北京师范大学为袁花镇中学代培师资,提高教师水平。又捐款人民币100万元给海宁市高级中学,开办图书室与设立“查济民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捐款美金2万元给嘉兴秀州中学与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捐款一起兴办外文图书室,让师生能够阅读外文图书,提高外语水平。捐赠人民币6万元给海盐县南北湖风景管理处建造一座古色古香的“尊师亭”,题字“尊师重教”。
在杭州,查济民为浙江医院捐巨款,奖励在医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成果的医务人员。还捐款给浙江大学工商学院设立“查济民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在江苏常州市捐款人民币30万元,修建“文毕塔”,保护中华民族优秀古建筑;还捐赠巨款给教育系统办科技培训班,提高工人科技水平。在北京,查济民捐款2000万美元,设立“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有创造发明的科学技术人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在香港,查济民出资3000万元港币设立“桑麻基金会”,奖励在纺织业有创造发明成果的科技人员,推动纺织业的发展。对香港东华三院、仁慈医院,查济民不但兼任总理顾问等职,还多次捐款给医院奖励在医学技术上有贡献、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为病人造福。
香港回归元勋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国际著名武侠小说大师查良镛(金庸)先生,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收回香港,完成统一祖国大业。”查良镛回到香港后立即告诉叔公查济民,查济民兴奋地回答说:“好,我全力支持。”1983年初,国务院邀请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到北京召开座谈会,征求香港回归祖国意见,主管香港事务的廖承志开门见山地邀请查济民发言。查济民激动地说:“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政府腐败割让给英国,应当收回祖国,但香港自由发展成全世界160多个国家驻港机构进行商贸活动,信仰各异,经济活跃,要与大陆不同制度,才能保持繁荣”。查济民还说:“香港经济发展,一靠人,二靠钱,如果人和钱都撤走了,剩一张空壳子,香港就不香了。”与会人员一致同意查济民的想法。查济民在香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说话举足轻重。
查济民根据邓小平的“恢复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保持繁荣”16字方针,大力宣传香港回归祖国。1984年3月,查济民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负责工商界工作,日夜不息地走访工商界知名人士,做思想工作,畅谈香港回归平稳过渡。1988年1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到深圳考察,在深圳迎宾馆召开香港知名人士座谈会,查济民应邀参加。查济民在会议上积极发言,说:“香港回归祖国后,要维持原来秩序和制度、政策不要变,让香港人自己管理自己,互通商贸发展经济。”到会的安子介、霍英东、匡吉等人都表示赞同。1992年3月,查济民任国务院港事顾问,向国务院提出:“香港回归祖国,外国驻港机构不要变,由他们自行处置自由商贸活动,共同发展香港经济。”1993年3月,查济民被聘任为全国港澳经济研究会顾问,随后当选筹委会委员,继续夜以继日做工商界人士思想工作。香港有人对查济民说:“查先生,你年纪大了还要东奔西跑找苦吃,乐得去美国女儿那里养老享福。”查济民回答说:“为啥养老要去美国做洋人,难道香港不好吗?我要住香港养老,香港快要回归祖国会更加繁荣自由幸福,有何不好呢!”1997年,查济民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
文台诗人
查济民既是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又是中国文台诗人。他70岁学写诗词,至仙逝23年间共写诗词300多首,这些诗词充分表达了查公爱国爱港爱乡的思想情感。他还支持香港特区筹委会出刊了《香草诗词》发行全国。
晚年,查济民携夫人刘壁如浏览世界各地名胜古迹,畅谈香江宝岛回乡探亲投资办企业的感受,抒发乡土亲情,出刊了《惠联诗草》诗刊。海宁市诗词学会为查济民出刊了《赤子以诗祈国强》读本,从城镇到农村大家都很爱朗诵查济民的诗词。乡亲们感受最深的一首诗是《借放翁句告儿孙》: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十亿尚寒穷;
期增品德树威信,兼树谦勤笃实风。
曲巷千家齐奋发,华都百业皆图鸿;
神州经技飞腾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际,查济民兴奋之余,赋诗《香港回归在即有感》:
纪半烟消恨未消,虎门耻雪在今朝。
万夫忍辱山河泪,两制扬眉日月昭。
帝国旌旗行褪色,中华经建起高潮。
十年献曝欣归去,双桂家园香正飘。
当香港、内地、家乡发表查济民的诗词时,查济民回忆起他70岁开始学写诗词的情景,内心十分激动,诗意由然而起,写下《学诗》一首:
原知七十学诗难,难在时空差异间。
虽说律音无大变,奈何科技日昌繁。
天空探月平常事,星际穿梭只等闲。
电脑如能匡未学,重兴李杜旧诗坛。
这些美好的诗词,成了查济民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墨宝,将永远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