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畲乡老汉的竹编情结
发布时间: 2017-02-01 02:26:00
14岁那年,他为了填饱肚子,学起了竹器编织。30年后,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放弃竹编,做起了石材切边师傅。如今,他作为畲族文化的传承人,时常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编织技艺。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展示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竹编,期待这门民族手工技艺能够后继有人传承下去。
他就是钟秉剑,桐庐县莪山畲族乡龙峰民族村一位普通村民。
与竹编结缘
1956年,钟秉剑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小学4年级就辍学务农。生活的艰难让钟秉剑的家人一致认为,掌握一门技术才是生存之道。于是,14岁的钟秉剑与畲族竹编结下不解之缘。
穷家孩子懂事早。当有钱人家的孩子还在四处打闹玩耍时,钟秉剑已经跟着竹编师傅走街串巷。那个年代,交通落后,外出都得靠双腿,有时候天还没亮,师傅门口一吆喝,钟秉剑也就一咕噜起床了,直到天黑,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家。
竹编技术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竹编匠人一般都需要心灵手巧。剖竹竿、划篾条、刮毛须……每个程序都是对“手”的巨大折磨。粗糙的竹子每次都毫不留情地刺痛钟秉剑的双手,往往一不留神,手指就被竹刺划出血了。时过30多年,他的双手看起来依然粗糙厚实,而在编竹编时,却是那般轻灵快捷。
手的伤痛并没有让钟秉剑想过放弃,最无法忍受的是长时间的蹲姿。竹编是门技术活,更是门费时的细心活,钟秉剑每次编织,一蹲便是几个小时,以至于有时候编完以后根本无法站起来,只有扶着身边的桌子或者椅子才能缓缓地直起腰来。一次,钟秉剑跟着师傅来到离家2公里的村民家中,为其编织一个竹畚箕,那是师傅第一次让他单独操作。大受鼓舞的钟秉剑一发不可收拾,一蹲愣是5个多小时没站起来,尽管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但真正自己独立编织却还是非常不顺利。他一边摸索一边尝试,当编织出“有点像样子”的竹畚箕时,才发现自己的腰已无法直起来,腿也一阵阵发麻,最终在师傅的搀扶下,他才勉强地站了起来。
腰酸背痛、满手伤痕、回报低廉,钟秉剑第一次有了放弃的念头。事与愿违,父母并不同意他放弃这门技术,“这么点苦都受不起,你一个男人以后还能干什么,只有掌握技术,你才不会饿死。”想起一贫如洗的家,看着父母眼角的皱纹,几天之后,钟秉剑鼓起勇气,再次拾起竹编。
自此以后,钟秉剑从心底开始接纳竹编这门活儿。一早,没等师傅来叫,他便早早地在门口等候;每晚到家,他脑子里还不停回放编织手法。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钟秉剑学习竹编的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有时候编得起劲还会折腾到半夜一两点。
创新与发扬
做了3年学徒之后,钟秉剑出师了。
糠筛、田箩、竹帽、竹篮、火熜、畚箕……独自走上竹编之路后,钟秉剑编织技术越来越熟稔,编织的竹器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是,他还不止于此,为了有所创新,从选材到编织,他都自己琢磨哪种材料好,怎么编制才又漂亮又好用。
那个年代,女儿出嫁,做父母的都会准备两个火熜和竹篮作为嫁妆。如何让这两件竹器编织品更具喜庆?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钟秉剑开始摸索如何在竹器嫁妆上编织“喜”或者“发”字。平时,仅编织一个竹篮都得花费大半天时间,编上字后耗时和难度可想而知。但在钟秉剑看来,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种自我的突破。
编错了,重来;不满意,再重来……一次次地尝试后,钟秉剑的带字竹器编织成功了!带上“喜”字的嫁女竹篮不仅小巧精致,看着也更喜庆了。从此,找钟秉剑编织竹器的人越来越多,那会,别的竹匠鲜有订单,而找钟秉剑的人却是排起了长队。最多的一年,钟秉剑做了300多工,几乎长年无休。
钟秉剑手艺之精湛,传响了周边几个乡镇,除了找他编竹器,不少父母也让自己的孩子拜他为师,学习竹编技术。作为竹匠,他细之又细,将每一件竹器编织得完美无瑕;作为师傅,他实之又实,如何选竹、如何削片,钟秉剑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手把手地教给了徒儿。在30年的竹器编织生涯中,钟秉剑带出了好几个徒弟。
那之后,钟秉剑又开始琢磨起竹器编织的新花样来。钟秉剑所在的龙峰民族村是一个畲族村落,大部分村民都是畲民。他曾听父母说,竹编也是畲族的一大特色,便四处打听,向“暗藏”畲族竹器编织法的村民讨教新手法。
在钟秉剑眼中,学习畲族竹器编织法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还是对自己民族手工艺的发扬与传承。畲族的编织法与汉族略微不同,对早已把汉式编织熟记于心的钟秉剑来说,学习畲族的编织手法并非难事。没多久,钟秉剑便掌握了畲族的竹器编织法。他开始试着在闲暇时间编织畲式竹器,前往雇主家干活的时候,顺便会将竹器拿给大伙看。这一看,看出了不少“事”儿:不少人对新式样爱不释手,纷纷向他预定。
这么一来,钟秉剑更忙了,他和徒儿游走四方,在竹器编织的道路上马不停蹄。
传承与未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竹器的使用渐渐少了,挑着工具到处走村串户为人家编织竹器的师傅也少见了。钟秉剑在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迫于生计,于1999年那年无奈地转向了当时兴起的石材行业,做起了一名石头切边师傅。
尽管如此,出于对竹器编织的热爱,钟秉剑还时不时地编织一些竹器,或留家用或送人。直到今日,在钟秉剑家中,仍能看到竹器时代留下的岁月痕迹,仿佛在述说曾经精彩的竹器编织生活。
在2016年畲乡红曲酒节上,钟秉剑被邀请展示竹器编织手艺。时隔多年,他的编织手法生疏了不少,但在围观游客看来,他的每一个动作还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果有人感兴趣,想学,我很乐意教。”钟秉剑说,现在畲族文化正在挖掘与整理当中,作为畲民,有责任将畲族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这门技术有我们那个时代的印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当初迫于生计没有坚持下来我很遗憾,但我心里是非常希望有人将这门技艺传下去,这是对传统手艺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钟秉剑眼神充满了坚定。
而在如今大市场的冲击下,编织竹器早已没什么市场,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出农村,愿意学习“不挣钱”的竹编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三十多载悠悠岁月,浸润着淡淡的竹香。钟秉剑期待着有年轻人能上门学习竹器编织技术,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诸如竹编的传统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被遗忘。然而传统手工艺作为活态的文化传承于民间,不仅与我们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它是我们的文化之根。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呼声会越来越高,我们希望有年轻人能“接棒”,将竹编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