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老舍与周恩来的交往与情谊

发布时间: 2017-11-01 16:19:32    来源: 省委统战部

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提起老舍,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老舍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画卷。老舍的作品有极强的感染力,对于推动新中国的文艺创作起到了标杆式的作用。老舍在文艺路上的成长离不开周恩来的关爱,他与周恩来由此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

结识周恩来,从主持“文协”到发展分会

在旧中国,老舍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1918到1937年之间,老舍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一直过着教书、写作的平静生活,专心致志地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然而,“七七”事变之后,老舍的思想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老舍很注重文学素材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如果脱离社会现状,就不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张,北京的文艺界出现了抗日救国的呼声。随后,沪宁等地被日军攻占,老舍等一批北京文艺界人士撤退到了武汉。作为共产党人的代表,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派在武汉从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相关工作。

周恩来与老舍的交往始于1938年,当时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周恩来任政治部副部长。在此期间,他和夫人邓颖超开始广泛接触文艺界进步人士,团结他们一致抗日。老舍就是重要的统战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深刻影响了老舍对共产党的认识。好友吴组缃曾回忆说:“老舍对周总理衷心敬仰,老舍曾说,‘这就是共产党,没有别的,就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

老舍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周恩来请求老舍主持“文协”工作。老舍虽然是个无党派人士,但他是个热爱国家的热血青年。老舍在第一次“文协”工作座谈会上坦言:“团结才有力量,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谁抗日就拥护谁!”从那以后,老舍创作了一些抗日救国方面的文艺作品,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在老舍的影响下,武汉的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宣传抗日的高潮。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因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让国共合作出现了许多矛盾。在这期间,周恩来无论多忙,也总会抽时间找老舍谈心,一起商讨文艺抗日宣传的工作。在没有结识周恩来之前,老舍没有机会了解什么是共产党,周恩来是老舍接触的第一个共产党人,从此之后,老舍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周恩来身上闪现的舍己为公的共产主义精神,让老舍迷茫的内心豁然开朗,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与此同时,老舍也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国民党还把枪口对准抗日的共产党,这让老舍感到愤慨。周恩来每次见到老舍,除了交流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还不忘关心老舍的生活,要求老舍如有生活上的困难尽管提出来,因为只有生活上安定,才能更加安心地搞创作。周恩来的关心,让老舍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更加激发了老舍创作的力量。

据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回忆,在老舍结识周恩来初期,老舍在思想上也有过一段徘徊。因为当时的共产党势力明显处于弱势,宣传抗日的文艺青年经常受到特务的暗害。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接触,老舍在周恩来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希望,因为共产党人都是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人。在周恩来的影响下,老舍也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文协”是文艺家协会的简称,老舍觉得,作为“文协”的主持人,不但要自己带头多写文章,重要的是激发其他文艺家的创作激情,只有大家都有激情了,才能形成气候,引导中国其他地方的文艺创作。因此,老舍就想办法把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思想,通过“文协”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宣传,团结了更多的文艺界人士。此外,老舍还提出了“文艺入伍,文艺下乡”的口号,许多文艺青年奔赴前线,把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与前线战斗紧密联系起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老舍主持的“文协”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许多分会,为抗日战争发挥了凝聚力的作用。

经过了抗日战争的洗礼,老舍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抗战胜利后,老舍接受美国政府的邀请赴美讲学,美国人民通过老舍的演讲更加了解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事迹。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老舍一直留在美国,从事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为了让美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为了今后两国人民的合作与友谊,老舍在此期间一直笔耕不辍。

提高思想高度,充当新中国的文艺标兵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经过党中央的再三考虑,新中国作出了把北平定为首都,并把北平改名为北京的决定。随后,毛泽东要求周恩来召开一个全国性的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6月,在解放了的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两路文艺大军会师北平,会上周恩来向会议主席团成员表达了邀请老舍归国的意愿,决定由郭沫若、茅盾、周扬、丁玲、冯雪峰、巴金、冯乃超、阳翰笙等一二十位老朋友联名写信给远在纽约的老舍,盛情邀请他回国。这封信由中共在美国的地下党员司徒慧敏成功地转到老舍宅中,老舍看后决定立即动身回国。1949年10月13日,老舍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离开旧金山,经檀香山、横滨、马尼拉到达香港,避开新闻记者的注意在香港大学侯宝璋教授家静养了24天,之后登上北上的小客轮经仁川抵达塘沽港。12月12日回到久别的故乡北京。

归国后第二天,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会见了老舍,老友相见格外高兴,两人畅谈了很久。周恩来说:“你现在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了。”

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老舍感到了身上的重任。回国以后,老舍开始大量的阅读,特别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读了一遍又一遍。老舍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中受到了启发:一个作家的高度,取自于他的思想高度。也就是说,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文章的高度。作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就必须紧跟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步伐,只有与社会同步,才能创作出引起读者共鸣的文章,为社会服务。

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也是新中国的文化中心。在新中国特有的人民当家作主、平等互爱的环境中,老舍创作出话剧《龙须沟》,一经演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龙须沟》的成功极大地鼓励了老舍。同时,毛泽东和周恩来也对老舍给予了高度赞扬。在文艺创作中,老舍总是把自己的创作计划和盘托出,请求周恩来给予指点。每当老舍的新作品完成,周恩来总是充当第一个读者,仔细地阅读之后,提出了文章的优点和缺点。周恩来鼓励老舍,一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要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在创作《春华秋实》这部剧本时,老舍因为无法准确地把握人物场景的特点,就去找周恩来探讨。周恩来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对于老舍提出的问题,他总是利用夜里的时间,与老舍进行话剧人物设置的商谈。为了话剧内容能更加打动观众,周恩来告诉老舍:“看戏的老百姓不喜欢听大道理,一定要用富有幽默的语言,来博得观众内心的认可。”周恩来的话让老舍的创作思路豁然开朗。就这样,老舍的每一出话剧,周恩来再忙也要观看,看过之后就给老舍提意见。通过一部部的话剧,老舍与周恩来的感情也慢慢升华。

《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中的一部力作,在这部话剧的创作期间,老舍一有时间就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各个茶馆体验生活,他手拿一支笔,听到有趣的故事就记录在本子上。通过《茶馆》的精彩表演,让年轻一代更加珍惜新中国的美好。

周恩来对老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激发了老舍的创作灵感。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夕,老舍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21部剧本的可喜成绩,特别是《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话剧,成为享誉中外的经典剧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投湖自杀抗争侮辱,留给后人的一大问号

老舍作为新中国的一名文艺标兵,他的创作成果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然而,正当老舍全心全意地扑在文艺创作上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8月23日,北京大街上张贴了北京市文联“反动作家”的名单,老舍是北京市文联和作协主席,他的名字也不幸出现在“反动作家”的名单中。“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在所谓“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口号的煽动下,老舍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红卫兵拉出来批斗。老舍本着好意地提醒红卫兵要搞文斗不要搞武斗,结果遭到了红卫兵不分青红皂白的殴打,受了重伤,当周恩来得知老舍在孔庙受到红卫兵的殴打时,他马上派人设法解救老舍。文联同志以老舍受伤为由,建议先把老舍带回文联等候批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另一班红卫兵造反派正在文联门口等候。当汽车还没有停稳,就有许多红卫兵爬上汽车,把老舍从车上揪了下来。在当时一片混乱中,谁要替老舍求情,谁就遭到殴打。当伤痕累累的老舍再次被要求低头认罪的时候,有几个红卫兵还给老舍戴上了反革命的牌子。批斗和殴打,老舍都能忍受,但是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把他打成反革命。于是,老舍与红卫兵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几番争执之间,突然有人挑衅说他在美国拿美金。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美国就是帝国主义,老舍拿美金就是卖国贼。当老舍再一次地把反革命牌子丢在地上时,一群红卫兵终于对老舍大打出手,老舍几次昏厥在地。等到半夜,红卫兵都回家之后,家人才把伤痕累累的老舍接回家。令人没想到的是,8月25日早晨,人们在西城区太平湖上发现了老舍的尸体,老舍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老舍含恨而去,周恩来得知后痛心落泪。听说丈夫投湖自杀的消息后,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的情绪非常激动,整天整夜地不吃不喝,周恩来得知后非常担忧,打电话请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前往慰问。

在“文革”后期,周恩来因为身心交瘁而病倒住院。在住院期间,周恩来仍旧念念不忘老舍,他总是要求医护人员给他几本老舍生前的著作。周恩来仔细地阅读老舍的著作,对于那些精彩的段落,他就用红笔划上线条,并作上标注。老舍投湖自杀第二年的8月24日,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周恩来心情沉重地来到了北海湖畔,周恩来问身边的医护人员:“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医护人员表示不知道。周恩来悲痛地说:“今天是老舍先生的祭日!”随后,周恩来向身边的医护人员详细地述说了老舍的故事。周恩来痛心地表示,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可惜一场“文革”夺去了他的生命。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恩来总是念叨着老舍的名字,他为未能保护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而感到自责。1978年,在党中央拨乱反正的运动中,老舍终于得到了平反。1978年6月3日,全国的文艺界人士集聚北京,这一天,北京文艺界朋友为老舍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中国著名作家茅盾、巴金等纷纷表示,老舍的文章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新闻资讯| 多党合作| 民族宗教| 港澳台| 非公经济| 党外知识分子| 侨务工作| 机关建设| 专题

版权所有: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   备案号:浙ICP备0602199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2322号

邮编:310025 电话:0571-87051823 邮箱:zjqxzh01@163.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省府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