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杭城的黄包车

发布时间: 2016-07-01 10:18:00    来源: 省统战部

旧时杭城的黄包车

□宋宪章

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一书中,主角祥子是拉洋车的。因这种两个轮子、两根车杆的简易人力车,是从东洋(日本)进口的,故人称洋车。而旧时杭州人,则叫它为黄包车,原因尚不明。

拉黄包车的都是那些贫困的、最底层的市民及郊区的农民。他们请了保人(一般都是店铺老板),付了押金,就可将车租来拉客。坐黄包车的一般是中下层的市民,花费不多,一叫就来,登车就走,十分方便。纵观拉车人的生活,十分辛苦。平时,他们穿着有号码的坎肩,争先恐后招揽乘客。三伏炎夏,拉车人就拉上车篷,为乘客挡去阳光,而自己在烈日下只戴一顶破草帽,拉车跑时,汗如雨下,渗透了短衫短裤。数九寒冬,西北风起时,只好听凭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脸颊,而不多时,亦气喘吁吁跑得满头大汗。苦的是下大雨,拉车人把车篷支起,车帘放下,让乘客坐好后,便戴起笠帽,穿起蓑衣,顶着瓢泼大雨前进。等到达目的地时,全身上下湿得就像从河里捞起来似的。至于那些乘车的,大多是善良好说话的,讲好坐车钱时,都会如数付给。有的逢刮风下雨,还多给几个小钱。但也有一些地痞流氓,坐车不付钱。拉车人碰到这种“白相人”只好自认晦气。

拉车人除了白天拉车外,年轻力壮的还在夜间出去兜客。一般是将车子停到电影院、戏院、茶楼、舞厅门口,等待客人。旧时杭城路灯不多,且光线暗淡,遇到客人住在小街小巷里时,车拉进去漆黑一片,拉车人只好点亮一盏框着玻璃、燃煤油的车灯,凭着微弱的灯光,拉车前进。

拉车人吃的中饭,各不相同,有的为方便起见,常吃沿途的门板饭,价廉物美,消费得起。如当年清河坊王润兴的门板饭及青年会附近的门板饭,都是有名的。生活艰辛的拉车人,舍不得花钱吃门板饭,则常常自带霉干菜、腐乳、猫鱼儿(一种小鱼,杭州人称“猫鱼儿”,意即只能喂猫吃)等小菜,就着冷饭头吃。

一天下来,虽然脚板被草鞋磨起水泡,但只要赚得一点车钱,便买几斤糙米、一包猪头肉及一捆青菜回去,老老小小一家人高高兴兴吃一顿开心的夜饭,兴许还喝上二两高粱酒助兴。如果生意清淡,只好回去吃咸菜下饭。

拉车人中不少人的服务态度很好,看到老年乘客,就扶他们上下车,看到带小孩子的,一般也让挤在狭小的车座里或者靠在父母身上,不另收车钱。有时,逢到产妇上医院分娩,拉车人更是卖力跑得快,好尽快把产妇送进医院。逢到乘客下车匆忙的,拉车人会提醒乘客“东西别丢下了”。有的歌厅舞女,穿得很漂亮实际很穷,黄昏时买一小袋米上黄包车,匆匆忙忙回家,不小心将米忘在车上,拉车人见到便会赶上去送还,也不要人家谢!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包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很快被淘汰,最后一辆也送进了博物馆。一部分拉车人转向踏三轮车,另一部分则进了不同的单位做了工人。

现在的杭州,已见不到这种人拉的交通车了,公共汽车、小汽车、电动车和自行车,代替了它的功用,而且更快、更方便,于市容也更美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