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送巧食
发布时间: 2016-06-01 10:23:00
七月七送巧食
□缪士毅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的“七夕节”,或称“乞巧节”、“女儿节”。每逢此时,在我的家乡浙江温州,舅舅往往要给外甥送去七夕的应节食品——巧食(即:巧果),此俗至今仍盛行不衰。
温州人称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巧果为“巧食”,源自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妇女向织女星“乞巧”的风俗。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一天,温州家家户户都有吃巧食的习俗,而且把巧食抛在屋脊上,让喜鹊来啄,意寓让喜鹊衔去巧食用以搭桥,帮助织女渡过银河去和牛郎相会,恰如温州民俗童谣中所唱道:“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在过七夕节时,温州民间有上辈给下辈送巧食的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舅舅给外甥送巧食。
温州巧食,采用优质面粉、蔗糖、猪油、食盐等原辅料,经烹制成长条甜饼,其形似指或舌,一指长的叫“单巧”,两个小指长的合在一起的叫“双巧”。不论“单巧”或“双巧”,遍体撒上芝麻烘烤而成的叫“麻巧”。更有的还在上面印有状元、魁星等人物花纹,以讨个彩头。温州巧食吃起来又香又脆,惹人馋涎。而在温州乡间,有的农家自己制作巧食,即选用磨米粉加红糖与水搓和做成两指宽、一指长的椭圆形的饼,有的在制作时杂以红豆,蒸熟食用。这种农家巧食虽不那么精致,但颇具农家风味,吃起来也别有味道。
温州巧食,曾是好几代人的味蕾记忆。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温州乡下,小时候,七夕节能吃上巧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儿,要知道那时候除了过年过节,我们平时很少有零食吃。于是,每年期盼舅舅七夕节时给我送几盒巧食,好在期盼总能变为现实。舅舅曾在温州城区的酒店里当过厨师,他最了解温州城里哪家制作的巧食味道好,并选购最地道的巧食送给我吃。这不,他送的巧食最能让我解馋,最能让我回味。记得舅舅曾告诉我说,温州巧食以手工制作为佳,那时温州城里一些糕饼制作店,其手工制作巧食尤其是“麻巧”的手艺大都从祖父辈传承下来的,制作出来的巧食香脆可口,吊人胃口。如今,手工制作巧食的人越来越少,并渐渐淡出市民的视线。尽管现在制作巧食大都不需手工,代之的是现代化制作,但我却对以前手工制作的巧食仍念念不忘,这既是对舅舅给我这个外甥送巧食的追念,更是对温州传统应节食品——巧食的留恋。
随着岁月流逝,不知不觉中,我自己在世纪之交时当上了舅舅,与我的舅舅给我送巧食的年代不同,我的外甥们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吃的零食相当丰富。可每逢七夕,我这个当舅舅的,还是按照温州习俗,给外甥们送去温州传统应节食品——巧食,而不是现代的各种零食。之所以这样,就是让后辈们从小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记住像七夕节这样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巧食虽小,却折射出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七月七,送巧食,历久不衰,至今在温州人心目中仍具有无限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