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羌塘援藏情

发布时间: 2016-06-01 10:11:00    来源: 省统战部

620日下午,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委托,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永康代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和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赴杭州市上城区慰问援藏干部——杭州市上城区委常委、副区长王越剑的家属。

王永康表示,那曲县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缺氧的环境使得工作难度加大,王越剑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在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出色的工作为杭州干部争光,为浙江干部争光。特别是在王越剑援藏的三年间,家中老人生病,孩子年幼无人照顾,他的夫人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度过了最艰苦的一段日子。读了他的事迹之后,为他和他的家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现在家中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转,撑过了艰难的日子,祝愿全家生活越来越好。

万里羌塘援藏情

——记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王越剑

“情系那曲,忠诚担当;梦留羌塘,无怨无悔。”这十六个字的援藏感言,道出了王越剑的心声。

浙江省最大的援建项目——小康示范新村第一批八个村的建设基本完成,牧民们喜迁新居,项目进度和质量均为那曲地区之首;

援建的那曲县特色产业基地完工,成功种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草莓;

实现了那曲黄蘑菇产业化,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收入;

创办了那曲地区第一家爱心超市,走出了民生援藏和精准脱贫融合之路;

摄制完成那曲县第一部旅游宣传片《云上那曲》和微电影《那人,那梦,那曲》,文化援藏取得突破;

  ……

三年以来,王越剑作为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副指挥长、那曲县委常务副书记,凭借敢想、肯干的忠诚担当,在藏北草原上满腔热血地谱写着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援藏之歌。

敢想肯干,推动产业援藏

黄蘑菇产业是王越剑来那曲县后发现的一个商机。“2013年,我刚到那曲的时候,常看到路边有牧民举着几袋黄蘑菇叫卖。后来一打听,才了解到这种蘑菇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在杭州市场没见过。”

因为气候原因,黄蘑菇一年中只在七八月间才可以采摘,仅靠路边叫卖,根本卖不出价格。“一斤才卖40元钱,能卖出去的也不多。所以我想,这是个可以好好开发的产业,能为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黄蘑菇成了王越剑这一年多来最惦记的事情。

找地方建厂房、从浙江省蘑菇产地丽水市引进烘干机器、配备发电机……事情一件件忙完后,2014年夏天,那曲的黄蘑菇产业开始运转了。可是,一开始没人送蘑菇上门,王越剑就自己带着援藏干部去路边收购,不管多少,都收过来。最后终于从一开始每天只能收购几百元钱的蘑菇,到每天牧民络绎不绝地送货上门,一天能收到十几万元的蘑菇。工厂一开始只能用发电机,但电压不稳,烘干机经常出故障,每一次停电,王越剑都要跑到现场去“监工”。但是,新鲜的黄蘑菇怎么运到杭州市?他和同事们研究了好几种保鲜方案,还亲自从拉萨市拎着定制的保鲜箱回那曲县。当年,工厂收购新鲜黄蘑菇120万元,为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现在,那曲县的黄蘑菇48小时内就能运到杭州市。

通过2014年一年的建设,专门收购、加工、销售黄蘑菇的那曲县源藏工贸有限公司在那曲县城外临近青藏公路的小山坡上落成了。“源藏”这个名称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公司的这些商品都源自西藏,二是与“援藏”谐音。20153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政府的支持下,杭州设立了那曲特产实体店,帮助销售那曲黄蘑菇等草原特色产品。

王越剑在日记里写道:“蘑菇梦像我心里的一团火,我要让它燃烧,越来越旺。”

  201510月,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高原那曲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草莓种植成功,一举创造了草莓种植的世界海拔新纪录。

听到这个消息,王越剑心里压了很久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王越剑在进藏前就已得知,那曲是西藏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实施造血项目并不容易。进藏后,经过十几次的走访调研,王越剑力排众议,提出在那曲打造果蔬种植产业的大胆设想。

邀请农业专家,规划项目选址,协调资金落实,反复试验品种……201510月,总投资近300万元的“浙江援藏·那曲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暨那曲县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主体工程竣工,引进的内地特色经济作物也试种成功。在一排排温室大棚里,成熟的草莓鲜红欲滴,白菜、西红柿等秧苗绿色成荫,王越剑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一直以来,一谈到那曲旅游就只能想到一望无际的羌塘美景以及连绵不断的巍峨雪山,但却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景点或者拳头产品,旅游配套设施也十分落后。

  2015年,王越剑提出:建设当地干部群众闻所未闻的“暗夜星空主题公园”,这在县城引起了轰动。

王越剑和其他援藏干部一起,多次勘察那曲县段的青藏公路,并邀请专家把脉,确定建设杭措景区,为那曲旅游破题。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50万元,20157月施工,10月中旬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项目将根据杭措的地理优势及藏北风土人情特点,结合流行元素,建成109国道上集休闲、住宿、参与、观光为一体的,既有藏北风情,又有现代设施的国际暗夜公园、高原自驾营地、藏北文化名片,成为那曲县第一个体现藏北风情的旅游项目。

“这些项目在那曲引起了轰动,让大家看到了传统牧业之外的增收渠道。王书记不仅带来了建设资金,也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理念,帮助我们解放思想,改变了落后观念。”那曲县县长赤来塔吉说。

问计民生,让群众有满满获得感

油恰乡,是那曲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远离青藏线。只要有时间,王越剑就会坐车颠簸两个多小时到乡里走“亲戚”。

“谢谢普久(普久,藏语里就是“援藏”的意思)书记,我家马上住进新房子了。”村民次旺多吉说。

两年前,王越剑主动选油恰乡作为自己的联系点,第一次走访中,就和家庭困难的次旺多吉结了亲戚。次旺多吉的大女儿生病无钱治疗,王越剑主动出钱让她去拉萨医治。如今,孩子病已痊愈。次旺多吉家的宅基地在王越剑的帮助下争取下来,盖起了新房。

“刚到那曲县,我们用两个月走访12个乡镇,发现有牧民还住在破旧危房里。”王越剑说,安居才能乐业,为进一步提升那曲县农牧民生活质量,他和同事推动实施总投资3517万元的小康新村项目,制定《那曲县小康新村建设实施方案》《那曲县小康新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那曲县小康新村一期项目预算》等制度规范,已惠及201户贫困牧民。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是王越剑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他想得最多的。

“过去儿子一照镜子就大哭大闹,全家人都一起伤心。现在,儿子却喊着要照镜子、拍照片。我们全家重新拾起了对幸福生活的信心。这多亏了王书记。”牧民扎西次仁说。他5岁的儿子泽郎次仁从小患上严重的唇腭裂,当他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小孩不一样时,根本不愿出门和小朋友玩耍,整天哭闹,一度让整个家庭布满阴霾。2013年,在王越剑的帮助下,泽郎次仁免费做了手术,现在恢复得特别好,久违的笑容也如格桑花般绽放在扎西次仁一家人的脸上。

“孩子的病是每个家庭的心病。”随后,王越剑开始了寻找救治唇腭裂儿童的工程。经多方联系,最终得到“中国微笑行动”组织和武警西藏边防总队医院的支持。三年来,那曲县55名唇腭裂儿童全部得到免费救治,群众纷纷说:“过去孩子常常受到冷落和嘲笑,却因为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感觉十分无助。救治唇腭裂儿童的项目,让孩子们终于可以重新绽放微笑,获得尊严,甚至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这个活动没有列入我们最初的援藏计划,是在走访中萌发的。3年援藏,这样的项目还真不少。”不管是那曲第一个为精准扶贫开设的爱心超市,或是那曲县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还是组织浙江教师到那曲作该县历史上首次支教,这些“计划外”的项目都来自王越剑的思考:援藏,如何走进群众内心?

“事无大小都重要,关键让群众有获得感。”王越剑说。

亲民惠民,架起民族团结桥梁

“我时刻将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行动导向,不断深化各方面援藏工作的内涵,尤其是在感情援藏方面,从小处入手,从实处使劲,创新方式方法,和牧民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造条件促进援受双方的交流交往交融。”王越剑说道。

如何拓展援藏工作的途径,完善援藏工作机制,更好地促进那曲和浙江的交流,一直是王越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和实践的主题。

  2014年,王越剑组织搭建了“爱在那曲”公益平台,动员和吸引更多浙江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关心和援助那曲建设,建立起长效化的社会和个人援藏机制。这个平台和杭州市上城区慈善总会合作,社会公益人士和企业将捐赠资金通过慈善总会账号支持那曲开展公益事业。截至目前,杭州市上城区慈善总会“爱在那曲”公益专项已经收到定向捐款50万元,并已实施完毕。为了让这个平台发挥最大的功效,他和他的援藏小组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爱在那曲”,宣传各种在那曲的公益活动,推广那曲的旅游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人通过这个公众号了解了那曲,并积极参与到那曲的公益活动中来。

在王越剑的努力下,杭州等地举行了各类公益活动20余次,为那曲县捐款物300多万元。这些公益活动在援藏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援藏工作的触角更广更深,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团结。

“四必到、四了解,访民情、接地气”,是“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王越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我坚持每周至少两天下乡调研和走村入户。每到一个乡,必进医院、学校,必进村委会和牧民家里,看望慰问贫困户。”王越剑说。

王越剑借鉴内地慈善活动的经验,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在那曲设立了第一个“爱心慈善超市”,探索精准扶贫途径。“杭嘉爱心超市”投入少、社会效益好,主要目标是帮助那曲县特困家庭获得一定程度的生活支助,这既是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也是一个宣传慈善活动的平台。爱心超市除了疏通助贫帮困的渠道外,还成为那曲县定向捐赠、精准捐赠的一个公益平台。目前爱心超市运转良好,已向特困群众发放爱心券15万元。

三年来,王越剑走遍了那曲县19所学校,对当地落后的教学状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针对那曲与内地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差别,王越剑联合杭州市团市委、《都市快报》,组织内地6名优秀老师,于2015713日至83日到那曲县三所小学开展为期三周的短期支教活动。通过上示范课、教研活动、教学沙龙及单独辅导老师等方式,使那曲县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支教活动也得到了各界的关注。

这年8月,王越剑又联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代表团赴那曲县香茂乡中心小学探索内地与那曲县学校合作新模式,开通了香茂乡中心小学与内地学校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牧区学校和师生足不出户就能共享杭州市的先进教学资源。王越剑因此被孩子们称为“敬爱的王老师”。

三年来,王越剑和全体援藏干部一起开展了“如何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如何接近与群众的距离”为主题的群众观大讨论和“连心解忧,汉藏一家”为主题的基层走亲活动,每个援藏干部结对困难家庭两户以上,每月互动一次以上,进一步增进民族情谊。

在每个中秋节,王越剑都要到县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过节,给他们带去慰问品,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购买电动轮椅。三年来,他个人资助敬老院就达到5万多元。那曲县民政局副局长尼珠说:“现在敬老院的老人都认识王书记,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一听到普久书记来了,大家就感觉亲人来了一样。”

三年援藏,王越剑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那曲苦,但是三年时间很短,我们要在苦中做出更多的成绩,为那曲群众多做一些,让那曲发展更快一些。干,才是援藏;敢想肯干,才能在那曲干好援藏工作。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在那曲吃的这份苦,对得住援藏干部这个光荣的称号。”

后记:今年6月,经那曲地委推荐,王越剑被西藏自治区党委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这是援藏干部极大的荣誉。但让王越剑最自豪的,是那曲县第七批援藏干部3年考核人人全优,并都获得了地区或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