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三河:美如水墨画的人间“桃花源”

发布时间: 2016-02-01 10:05:00    来源: 省统战部

有着2500年历史的三河古镇令人惊艳,恬静的小镇河湖环绕,碧波万里,风光潋滟,名胜古迹遍地。它素有“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誉,尤其众多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图呈现在眼前!

千年古镇三河:

美如水墨画的人间“桃花源”

□张德强

水乡古镇,美如水墨画

三河镇坐落在巢湖岸畔,地处安徽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距离合肥市区仅30多公里。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流贯其间而得名,并形成了以“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民居、古茶楼、古戏台、古城墙”等为代表的江淮地区特有的“八古”景观。

小镇河湖环绕、稻花飘香,步入三河,泥土混着青草的清香,幽然入鼻,轻轻地抚慰着疲惫的心灵,涤荡着都市生活布满身上的尘埃,那种惬意的感觉,让人立刻就会爱上这片幽静、古朴之地。

三河属典型的水乡古镇,据清代《安徽通志》载,它“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以桥梁相沟通”。三河镇源于水、活于水、盛于水,古河美水给这个古镇带来了灵性。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被挡在窗外时,枕边响起的橹声就把你包围在水的温柔之中,推窗望外,晨雾缭绕中的小桥人家、行人炊烟就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小镇多水自然多桥,水与桥相映,桥因水而活。小南河虽全长只有3公里,然单单架于河上的桥就有7座,而每一座桥都有它美丽的故事。最古老的鹊渚廊桥,由12根立柱撑起的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距今已有1500多年。桥两边都建有美人靠,供游人在桥上休憩观景。望月桥为拱形踏步式风景石桥,全桥铺着厚青条石,两边是青石浮雕栏杆,桥的旁边是7层高的古塔“望月阁”,登高远眺,古镇绝妙风光尽收眼底。三县桥位于大南门口,桥身高大而雄伟,为三孔石桥,横跨小南河已近百年,古桥衔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因“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而得名。当我们站在古桥之上,清澈的小南河尽收眼底,临河两岸亭阁拱桥相伴,河面上画舫在缓缓游动,举目望去,如在画中。

历史上,三河镇又是商贾云集之地,便捷的水上交通,造就了其商业的繁荣:岸上,五里长街,百铺相连;水上,桅帆林立,樯橹穿行;前门店铺,后门码头,临水建房,河街相连,曾有“小南京”和“小上海”的美誉,其沧桑历史也更加耐人咀嚼和回味。

三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小镇已具雏形。因其东锁巢湖,北扼庐州,西卫龙舒,南镇潜川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左传》记载,公元前537年,吴楚之间的鹊岸之战即发生于此。三国时曹操曾在此驻军训练水师;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也在这里组建过水军;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指挥的“三河大捷”举世闻名,至今仍留有当时的古城墙、天王府四合院、古炮台等遗迹。

斑驳的古城墙,只是太平天国所建古城墙的一个“片断”了,现存的不过100多米,并保存有古城门一个、古炮台一座。据史料记载,当年太平天国将领蓝成春造城时,东西长70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8米、宽2米。在战争年代,太平天国将士建造这样一座城池仅用了33天时间,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登临古城炮台,抚摸着百年前的青砖、铁炮,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明清建筑,布满古街

据史书记载,三河古名“鹊渚”,最早为巢湖的一座鸟岛,经千年水流冲击积淀成为巢湖岸边的陆地。唐宋以后,它周围的河湖滩地逐渐兴筑圩田,绵延数十里,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三河镇很早就形成一个以米市为主的繁华商埠。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古镇上有1026巷,明清建筑尚存180余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进入三河,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古镇商铺不少,但游客并不多,显得淡然而恬静。街道两侧房屋鳞次栉比,保留下来的连片古民居大多为一二层高,全是石灰拌着泥浆用小砖砌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江淮地区少见的晚清建筑群。小青瓦覆盖的双坡屋顶,梁檩椽柱上的雕花彩绘以及黑漆鎏金的各类招牌匾额。山墙上高高翘起的马头墙造型别致,有雀尾的、官印的,既是装饰又能防火。风吹草籽落入墙体的勾缝瓦砾中,便长成了青青的草本植物,迎风摇曳,平添些许生命的气息。

三河的街很长很古老,窄窄的长街蜿蜒曲折。街道不宽,一般只有3米左右。路面用大块青色条石铺砌,经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人行车压,石面泛着只有岁月才能造就的独特质感。宛如盖上历史的年轮,密密麻麻铺满大街。踏着被磨砺得光滑的青石板在古镇行走,眼前的画面仿若步入历史的隧道,领略另一番韵味。

三河的街很繁华,商铺林立,前店后坊通码头,每条街弯弯曲曲都与黄金水路连接,一直通向繁华的大都市。横贯南北的街足足有五里之长,遍布与生活用品相关的竹器、木器、铁器、布店等。家家户户的门头上都挂着油纸灯笼,古色古香,仿佛诉说着久远的故事。临街的建筑整板条缝的双扇木门上,镶刻着“龙凤呈祥”、“百鸟鸣春”、“桃梅送福”的图案,无不透溢浓郁的古风神韵,让人联想起鼎盛繁荣的徽商时代。

三河自古水陆通衢,有“皖中商品走廊”之称,商贾云集。有趣的是,走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隔一段路你就能看见一处名气不俗的旧居古宅,如刘同兴隆庄、周家当铺、李府粮仓、鹤庐、一人巷、大夫第、望月阁等。

值得一提的是,刘同兴隆庄为时任三河商会会长刘锦堂的宅第,面积达700平方米,五进八厢32间,为徽派建筑风格。当时隆庄主要经营各种布匹和大米,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生意北起六安阴山,南至南京、上海,无比兴隆。

三河镇的另一大看点是杨振宁旧居。旧居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共有五进房屋和一个庭院。现在前两进房子布置成展厅,第三进房恢复成其以前居住的样子。杨振宁旧居北侧,有一条仅能容下一人通过的幽深小巷,称为“一人巷”。

望月阁又名国粹楼,也可称是三河民俗博物馆,阁内收藏展示了古镇传世精品及近千件民间珍藏的古代艺术品,其中珍藏有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字迹清晰、保存完好的匾额100多块,大多是用以歌颂、称赞、旌表、庆贺之途的旌表贺颂匾。还有7000年来新石器时代至民国的古陶瓷、三河人家的古典家具以及唐宋以来的传世佛像造像。

望月阁是三河镇的制高点,位于风景秀丽的小南河畔,旁边相邻的是望月桥。游人经望月桥,登上望月阁,站在7层高的阁巅,凭栏鸟瞰,古镇美景尽收眼底,感受水乡的灵气、古镇的沧桑。

庐剧发源地,现实版“桃花源”

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无处不在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无论是行走在古街上,还是泛舟在小河中,你都能感受到三河镇沉甸甸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说“水”和“古”是三河的代名词,那么从古走来,流淌至今的多彩民俗则是三河镇特有的内涵。三河镇民俗文化底蕴浓郁,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鲜为人知的是,三河还是庐剧的发源地,堪称“庐剧之乡”。庐剧的第一剧目《小辞店》就取材于三河二龙街上发生的故事。至今民间仍流传《小辞店》里发生的缠绵纯洁的爱情故事。如今,每到传统节日,三河古镇的庐剧表演依旧盛行,吸引数以千计的游客和群众驻足欣赏。位于古镇中心的万年台广场,是三河传统民俗表演的重要场所。每到节日,万年台广场必成为戏剧歌舞的殿堂,场下人声鼎沸、鼓掌叫好声连连。

三河古镇是江淮地区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鱼类,产品多达120种以上,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有“游在黄山,吃在三河”之说,所以,逛三河一定要尝一尝三河水乡菜。据导游介绍,三河饮食以徽派菜系为底蕴,融百家菜系之长,堪称中国饮食的一大奇葩,闻名遐迩。

三河镇有三大招牌菜。一是巢湖银鱼蒸蛋。寸把长的银鱼肉质细腻,晶莹剔透,配着正宗土鸡蛋,吃起来鲜嫩爽滑。二是三河虾糊。将刚出水的巢湖白米虾掐头去尾剥壳,加凉粉、豆腐、猪油、蒜、白酒、陈醋精制而成,配以特制米油和三河米粉,味道绝妙。三是三河河蚌。巢湖产的大河蚌最重的足有七八斤,清洗好,加入笋尖、火腿、咸肉、木耳等,慢火熬制,再加点牛奶,鲜美异常。

此外,“三河酥鸭”、“米粉虾”、“豆腐面鱼汤”等展示水乡风韵的名菜,也颇受欢迎。“三河小米饺”、“三河马蹄酥”同样令人回味无穷。虽然风景好、戏曲好、人也好,但在这个空中弥香的氛围里,让人最不舍的,肯定是这些三河美食。

有人曾把三河比作真实版“桃花源”,虽然不如其他古镇名声响亮,但古朴典雅的它却保持了本身的安静。街上的铺子多数在下午五点都早早打烊,没有那么喧嚣,看着那些古镇的居民,闲坐在太阳下聊天,孩童们天真无邪地到处乱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美好的场景,恍惚回到小时候。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恬静自然的慢生活,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心情豁然开朗,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人心驰神往的呢?

华灯初上,原本就迷人的三河镇又增加了几分妩媚。夜幕下,灯光如水,水平如镜,镜映楼台,台簇桥虹,真是拍不厌的美景,描不出的色调,说不尽的温婉,道不完的柔情,真的有点儿不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