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访古
发布时间: 2016-12-01 04:08:00
琅山龙洞
琅山龙洞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殷汇秋浦河畔,与昭明钓台相距500米,以前叫郎山洞或琅山鱼龙洞,曾是盛极一时、名噪长江下游的名洞。早在1953年,上海人都到琅山龙洞里取“仙水”,传说琅山龙洞里的泉水不是普通的泉水,是能治百病的“仙水”。听一位池州市的朋友说,他小时候曾慕名从马牙步行百里到殷汇翠丰,目的是为了一睹名洞风采。那时候琅山龙洞入口处帐篷林立,叫卖声不断,因为游人多,求“仙水”的人更多。后来政府不准搞封建迷信,琅山龙洞才逐渐门前冷落。
传说琅山龙洞洞口之上,也就是龙头上长有两块巨石,极像龙的两只角,可惜一只角被侵华日军的大炮轰掉,另一只角在上世纪70年代末被人炸掉,将该石头搬走建成自家院墙。该石质地坚硬,适宜在轨道或建筑上用。琅山龙洞虽然没了两只角,但仍然像龙,真龙本色不变。进入洞中一游,才知不虚此行,慨叹该洞无愧于“恐龙标本”之称。
龙洞入口处有一石,其形状不规则,被称为“龙戏珠”。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石经内行一看是块宝石,无论从任何方向看都像一条鱼。顺洞口而入,两边洞壁极其对称,洞口径2米有余,高超3米,壁上形状犹如“龙”的颚骨,清晰可辨。据村里老人介绍说,“龙”口几十年来逐渐缩小,说明这石头还在“生长”。再往里走,如入“龙”腹,腹大而深,壁上形状犹似“龙”的脊背,“骨头”大而粗,根根可数。抬头上望,有一天窗,一缕光线顺口而下,偶有凉风吹下,顿觉凉意,若无人陪同入此,还真有些许恐惧。再深入一点,漆黑一片,路越走越窄、越来越小,还有钟乳石。顺右手低头往下看,有一幅天然彩色壁画吸人眼球。细思量,发现这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宫廷仕女图。再往里走,洞中有洞。相传琅山龙洞与升金湖相通,而琅山龙洞到底有多长,也只有等待探险家们去考证。
一出洞口已在琅山的另一侧,距离入洞口约有500米远。回望入洞口,如同一条时光隧道,有人步出,取景调焦,成像时却是有身无头,亦幻亦真,可谓奇矣!出洞口地处大小琅山之间的盆地中,相传这里的马草齐膝深,曾是岳飞的牧马场。说来也怪,琅山龙洞像一条低头不语的伏龙。一种说法是青龙怕白虎,因平顶山状如白虎;另一种说法是琅山龙洞是陈半洲扔弃的龙头拐杖所化,低头不语是因遭到主人遗弃而泪从口流。青龙哭泣了几百年,估计泪水早已流干。不过每到春夏之交,偶见有水流出,君若踏青而来,可千万不要错过机会,尝上一口,据说能“包治百病”。
马石矶
马石景区位于贵池区乌沙镇,马石山以西为翠屏山,山上古有黄公祠,今仅存黄公墓。翠屏山下为著名的长江瓶颈太子矶,又名罗刹矶,一度被船家称为“长江中的百慕大”。《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贵池县有六孤石,生於江中,谓之罗刹矶。”太子矶长约250米,宽约100米,此处水流湍急,险象环生。相传自马石山往西,九里地共有十三个矶头,因此又有“九里十三矶”之说。
今天的马石,一条崭新的水泥路直通村口。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曾从此突破长江天险。细观马石矶,奇形怪状,有的状如骆驼远眺,有的形如神龟探海,有的如船至中流,有的如莲花怒放,形态各异,造型玲珑。向北望去,江水东流,船只穿梭,仿佛一幅幅写意国画。
翠屏山上有祠为黄公祠,有墓为黄公墓。黄公是明朝钦点状元黄观(1359-1402),字伯澜,又字尚宾,贵池里山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后任礼部侍中,为朱允文亲用。时人称誉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燕王举兵,他奉诏募兵安庆,旋闻京变,在长江罗刹矶自溺。墓为衣冠冢,坐山面江,正对罗刹矶,左右有小龙湾山屏护,墓前建有黄公祠,现仅存遗址,墓碑早年破损,尚见“观之墓”三字。相传贵池有三处黄公祠,除此外,贵池上清溪一处,城内还有一状元坊;今南京秦淮河畔也建有黄公祠一处。
乌石
乌石曾经是一个人口上千的古代村落,以吴姓居多。乌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三国时称之为虎林城,唐朝诗仙李白曾旅居于此,后建有太白楼。相传楼高三层,依山傍水,乌石以北三四里地有长生洞,洞旁还有吴三桂之墓,乌石自古有“小南京”之称。据说乌石这块宝地下面全是青石板、古墙砖,足见当年的繁华。古时曾有安庆戏班子沿着龙舒河而上,以为乌石是穷山恶水之地,遂在殷家汇买了许多鱼肉。到乌石后一见此地十分繁荣,连连称赞此地为“小南京”。
龙舒河穿乌石村而过,古时两岸古树参天,盘根错节,现在树不多,东一棵西一棵,零零星星。乌石之名源自村东的一块乌石壁,乌石壁在进村口的小山上,乃山上一块巨岩,至今仍留有几只骡蹄印,传说是神仙骑的马骡留下的足迹。相传有一天,一个乌石小孩闲着没事爬上乌石壁,抬头仰望巨石之上,两位老者正在下棋,等下山回至村里,发现整个乌石全变了样,有道是“天上一天,人间千年”。小孩跑到乌石井边一块巨石上嚎啕大哭,人们问其原因,他说以前自己就住在这个地方,可下山以后此处全变了样,父母都不在了,只有这个水井还是老样子。我参观了古井,所谓古井,只是个泉眼,常年泉水不止,汩汩直流。
李白曾有诗曰:“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水车岭到底位于何处?原来村西口有一悬崖峭壁,名为翰林山。山下龙舒河畔乌石把口处即水车岭。水车岭乃太白楼旧址,当年李白见水车岭奇峰峥嵘,怪石峻秀,写下了“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的千古名篇,后人为纪念李白(字太白,唐代翰林院大学士,民间亦称其为李翰林),将水车岭主峰称为翰林山。此山高484米,四周群山环抱,犹如众星拱月。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乡人在水车岭下烽火台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壮观的太白楼。太白楼依山傍水,朝龙舒河一面的门楼匾额上书“山水之间”四字,朝水车岭一面的门楼匾额上书“太白留题”四字。楼高十余丈,四进七层,主体全用花岗石砌成,飞檐流丹,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太白楼的底层,一边依山以岩石为基,楼下可走车马;一边伸入龙舒河心,以巨大的石柱为脚,深插鲤水潭底,楼下可行船,当地人称为水阁。楼的整个布局:第一进名曰“灵官殿”,俗称“三官堂”;第二进地基高出一层,叫“关公楼”,又称“关帝庙”;第三进共有二层,加上地基又高出一层,所以比关公楼高出两层;楼下是观音堂,楼上是整个建筑的下殿,名曰“太白楼”。殿正中塑有身着翰林朝服的太白坐像,两侧石柱上书一副楹联:“在昔万言曾倚马,而令百代仰雄才。”太白楼右侧又是一座三层楼阁,号称“文昌阁”,比太白楼又高出三层,成为太白楼建筑群体的一部分。下层为“三关楼”,并列尧、舜、禹三贤雕像;二楼为土地庙;最高一层供奉主宰功名禄位的“文曲星”,名曰“文昌阁”。整个建筑搭配得体,错落有致,雄伟古朴。但是,1954年的一场大水将太白楼摧毁。
水车岭下有一巨石,上有天书,相传只有李白认得此文。传说李白久居秋浦,金国修战书送到大唐,朝廷无人识得此文,遂派人将金文书信送到李白手中,李白当即翻译成汉文。后人将100个金文刻在太白楼旁巨石之上,传说若有谁识得全部的字,这块巨石将会伸出一条金扁担来。
乌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自三国孙吴在此建筑城堡成为东吴一座有名的军事重镇后,历代都派重兵把守。唐永泰元年(765年)李勉任江西观察使时,判官李蘩(字茂初)请求在秋浦设池州,并命李蘩为刺史。李蘩上任后立即筑池城,同时将秋浦县府从石城迁至池城,平定方、陈义军,毁乌石山寨。今山寨南面有一坡名为“牧马坡”,传说是琅琊王孙休放马的地方,又名“黄金坡”,下有一山叫做“稻堆山”,此山居住着桂姓人家,对面一沟为“奔勺濠”,山上居住着吴姓人家。乌石村西北龙舒河湾尚存古渡口遗址,相传是当年琅琊王的练兵教场。旁有虎林城玄妙观、文昌阁、灵官庙等遗址,俗称“庙坡”。
乌石归来,记忆犹新,历史的风云在脑海中萦绕,龙舒河的“车水”声在耳边回荡,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