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山路:最古最美的南宋京城迎宾大道
发布时间: 2016-11-01 03:41:00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现为杭州),使杭州成为两朝古都之一,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因为从皇宫到武林门建有天街,天街中间有十里御道,供皇帝宋高宗乘轿专用,所以也称御街。当有贵宾来访时,宋高宗就在这条街上迎送宾客,御街也就起到迎宾大道的作用。
民国时期,御街曾被称为江墅路,到1945年才正式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一直是杭州的主要商业街道,车水马龙,繁华兴旺,直到1959年解放路(街)和1966年延安(龄)路延伸扩建后,其商业中心地位才完全被取代。但就其历史文化价值而言,中山路是杭州其他街道无可比拟的。
2009年,当被称为南宋御街的中山路被修复开街后,立刻成为旅游的热门场所,行走在其间的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南宋古都文化的氛围之中。
开街当天,笔者从南宋御街南端的鼓楼,沿中山南路走到了河坊街,再往北穿过太平坊巷进入中山中路。只见脚下的水泥路全变成了石板路,石板并不光滑,上面有一条条粗糙的细痕,其中一处还有活字印刷的字模,显得很原始;街边有引入的小小水渠,沿街设有13个水景池,池中鱼儿游动,耳听水声潺潺,让人一下回到大自然中;街旁的石质、木质花盘也别具一格,连让人小坐的凳子也是石条、石鼓之类,显得很古朴。
街道两边是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也有惟妙惟肖的仿古屋。店面房上插着商号的旗子或饭庄的酒旗,还挂着一些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宋徽宗画院、世界书局、邵芝岩笔庄等商店,有好多是中国或浙江的“老字号”。店里面出售的东西,有文房四宝、各种书画、珠宝玉器、陶瓷紫砂,还有杭州丝绸、王星记纸扇、张小泉剪刀等老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历史遗迹或现货。这一切的一切,很快把人们带入南宋都市文化氛围中。
笔者有意走进了位于中山中路112号至114号南宋御街的陈列馆。走进陈列馆,便见中间有一个中山路整体修复规划的模型,在其四周的玻璃橱窗里,张贴着南宋御街的介绍和一些修复的方案,让人对南宋御街的形成、变迁、文化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玻璃罩下呈现了南宋御街的部分古老面目。1929年中山路被铺设成沥青路前,南宋御街的遗迹被深埋进地下2米左右,只见当年被杭州文物部门保护性发掘出来的御街是用小小的鹅卵石砌成的,石头与石头之间用石灰粘合,路面上还铺设了一些精美的图案。身在其中,仿佛勾起了800多年的历史记忆,一下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南宋御街变得触手可及。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和音乐,从一片瓦、一块砖、一扇窗、一道门、一条梁、一根柱、一个台阶中,都可以看见历史的原貌,闻到文化的气息。中山路上的一群古建筑,正用无声的语言,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昨天的历史风貌。
鼓楼,一座城池式的古建筑,有厚厚的城墙砖、半圆的拱门,还有方形城楼、高高的飞檐与翘角,看上去非常古老雄伟。相传,鼓楼是吴越国王钱镠构筑杭州城时所建的南城门,当时叫“朝天门”,元代改名“拱北楼”,明代易名为“鼓楼”。这座修复过的古楼正好地处中山南路与中山中路之间,融入其中可以说为中山路增添了古老的一景。
在中山路、河坊街一带的胡庆余堂、朱养心药室、叶种德堂等19家诊所或药店,长期以来,均以前院开店(所)、后院制药为主,共制作出各种中医的丸丹散膏达300多种,是著名中医老字号。这些店(所)的建筑有的历史久远、有的闻名天下、有的富丽堂皇,是中国医药行业和文化的宝贵遗产,为中山路增色不少。
杭州中山路一带还有皇亲巷、楚妃巷、孩儿巷等许多相连的巷坊,有岳飞、文天祥、李清照等名人雕塑,邻近还有陆游、胡雪岩、马寅初、司徒雷登等许多名人故居,这些巷坊、雕塑、名人故居与寻常百姓家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图,展示出杭州市民生活的变迁。
2008年1月,由《钱江晚报》和中国美院公共关系学院联合开展了“寻找(杭州)中山路上的四世同堂并为之塑像”活动。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寻找、推荐、选拔,有着32位家庭成员的汪儒珍一家五代(包括汪家已故的太祖父、太祖母在内)在118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对象。汪家人的历史变迁、家族延续及生活状况,成为近百年来杭州市民生活变化的一个“范本”,汪家人的“全家福”铜雕也由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师生创作完成,并于中山路开街前夕放置在西湖大道与中山路交叉口旁的绿化带内,成为中山路乃至杭州的一道新风景。
一条千年古街、一间百年老字号、一户“四世同堂”的杭州人家,展示的是杭城近百年来市井生活翻天覆地的演变和今日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