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数民族流动群众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发布时间: 2016-01-01 09:58:00    来源: 省统战部

让少数民族流动群众

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宁波市北仑区统战工作实践创新之路回眸

□陈未鸣王雯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作为浙江省典型的输入型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宁波市北仑区被国家民委列入首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4年来,坚持以“共建共享共融、和谐和乐和睦”为主题,以破解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融入难”为重点,通过建立“微组织”、开设“微窗口”、开通“微热线”、搭建“微平台”,积极创新“全域化”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机制,让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有发展,赢得了中央和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城市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四微”工作推进会先后在该区召开。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上,该区“全域化”城市民族工作被列为浙江省申报2015年度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

在探索中创新

  1.创新“全域化”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机制,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民族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剧增和情况复杂,直接考验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而且要有创新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及灵活及时的反应机制,以适应新形势、新常态,适应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时代需要。

  2.创新“全域化”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机制,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北仑区现有少数民族46个、近3万人,其中务工经商者占90%。他们背井离乡,怀着劳动致富、创业发展的梦想,亟待得到的是“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因此,服务管理好包括城市少数民族流动群众在内的各族群众,能够充分体现促进“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主题,有利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和凝聚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合力。

  3.创新“全域化”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机制,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和最大规模“人口流动期”。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沿海发达地区,宁波是全国主要的流入地之一,更早更多更深刻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认真处理好和谐社会“五大关系”中的民族和宗教“两大关系”,对于增强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创新中实践

  1.创新“全域化”组织网络体系,构建城市民族工作“大格局”。一是全员参与实现组织网络“全覆盖”。成立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23个部门、9个街道(镇)组成的民族协调工作小组,搭建由1个区级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9个街道(镇)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分会,N个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小组或联系点,组成“1+9+N”少数民族社团“微组织”网络体系。二是以点带面推动民族工作“全覆盖”。以城市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和“一社一校一企一村一园”“五个一”示范点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进民族工作全面铺开。目前,全区有80余家单位被纳入试点,涵盖社区、学校、企业等各层面,累计建立“好媳妇之家”、“少数民族员工俱乐部”、“少数民族就业指导中心”等特色品牌近百个。三是优化发展建立考核体系“全覆盖”。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范畴。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制定《民族工作考核细则和评优办法》。设立年总额为30万元的专项工作资金,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按照绩效量化考核结果分配。

  2.创新“全域化”多元服务模式,共建共享和谐和睦“大家园”。一是多种方式破解生存难题。通过流动课堂、错时学习、技能比武等30多个“微平台”,免费提供30余类文化、技能培训。采取开辟网上就业超市、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拓宽少数民族流动群众就业渠道。近几年,累计投入200余万元扶持6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创业,为20多家小微企业争取贷款800余万元,帮助400余名少数民族流动群众实现再就业。二是多方力量帮扶实际困难。设立民族事务“微热线”,开辟少数民族绿色通道等“微窗口”27个,免费提供法律咨询、计生服务、扶贫帮困等30多项“一站式”服务。成立帮扶少数民族的“台商爱心基金”、“戈凌蓝救助基金”等“爱心窗口”20多个,累计帮扶少数民族困难家庭500余户。三是多种载体发挥重要作用。组建有近百名成员的全省首支少数民族大学生城管义工服务队,引导参与涉及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突发事件协调处置。遍布全区的82个少数民族社团和13个民族联系点,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生力军。甘肃平凉籍回族妇女丁红霞在维护稳定和参与社会公益中表现突出,还荣获“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先进个人”。

  3.创新“全域化”交流交融机制,构筑常态长效融合“大平台”。一是强化宣传促进融合。依托区社会主义学院、社区民族学校等“微平台”,实现民族政策培训、民族团结宣传、民族文艺活动“常态化”。开展“双十佳”评选,涌现民族工作各类先进集体和个人60多个。在社区、学校、企业及全区公共场所,建立少数民族宣传阵地100余个,其中规模较大的芝兰社区民族知识馆,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250多批次超过1万人。二是联谊互动深化交流。借助各类传统节日,以“社区邻里节”为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以“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为引领,成立各类少数民族业余文艺团队30余支。累计开展“文化走亲”、“文化走心”等活动230余场次,先后走进鄞州、象山和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为12万余名群众送去“民族文化大餐”。三是协同合作创新管理。主动与新疆墨玉县、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输出地联系,探索建立“两地合作办公、双向服务管理”的协同机制。按照“同城待遇、同等要求”,定时定点开辟20多个流动摊贩疏导点,有效缓解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设摊难题。主动建立“校地合作”服务管理模式,为新疆班5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创设宽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全面关注。

在实践中总结

  1.创新工作机制,实现了由部门负责向多元格局转变。针对少数民族流动群众来源广、增速快、分布多等实际,北仑区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率先构建“党委政府重视、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广大群众参与、民族同胞融入”的“全域化”城市民族工作新格局,搭建起体系健全、覆盖广泛、纵横交错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平台。

  2.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了由政府主管向社会服务转变。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牵头、民间组织、联手运作”的思路,北仑区坚持从基本生存发展需求入手,免费提供内容丰富的“一站式”服务,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创新工作内容,实现了由被动参与向共建共享转变。如何服务好语言沟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差异较大的少数民族群众,是城市民族工作的新任务。北仑区坚持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精心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大平台”,并引导他们在共建共享中自我服务管理,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生力军,有效形成了民族工作的“大合唱”。

  4.创新运作方式,实现了由单向管理向双向协同转变。针对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语言不通、风俗不同等一系列难题,北仑区积极探索创新“常态化”的民族工作协同机制,不仅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矛盾纠纷,而且有效达到了“内外结合、以外管外、和谐共存”的预期效果,为少数民族流动群众精心构建起了一个幸福和谐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