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讲师为浙籍侨胞讲述先秦青铜文化 共踏文化寻根之旅
“百家讲坛”讲师为浙籍侨胞讲述先秦青铜文化 共踏文化寻根之旅
发布时间: 2015-05-28 12:00:00
人民网杭州5月27日电 (王丽玮、王婕)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九鼎八簋……一件青铜器,代表着一段中国历史。今天上午,由浙江海外联谊会·浙江中华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2015海联国学研修班35名浙籍侨界青年共同聆听了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徐日辉的中国先秦青铜文化鉴赏课,通过讲述中国青铜器的起源、文化内涵,带领侨界青年踏上了一段文化寻根之旅。
徐日辉教授先向侨胞们介绍了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他讲道,中国青铜器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1978年在甘肃省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中国第一件青铜器:一把青铜刀,它的年代与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青铜的时代相当。从夏朝开始一直到唐朝,中国青铜器文化长达两千多年。
在这两千多年中,产生了哪些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徐日辉教授列举了几种:秦公簋、司母戊鼎、“商鞅”青铜方升、大盂鼎等,每一件青铜器背后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如“商鞅”青铜方升,是商鞅变法时期秦国规定的标准器,它见证了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还有司母戊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体青铜器,堪称鼎王,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与敬天法祖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青铜文化在唐朝走向衰落,那么在当代社会,它还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启发?徐日辉教授谈到,一些青铜器所含有的道德训诫,在现代看来仍有教化意义。如商周以来人们把贪食奢糜者称之为“饕餮”,把有头、有眼睛、有角、有鼻、有嘴、有蛇体的饕餮纹铸造在青铜器上,就是希望对当世及后人起到贪诫警示。还有古人将乳作为装饰铸造在食器上,就是让进食者不要忘记当年是吃母亲的乳汁长大的,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浙籍侨胞、浙江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立江向记者谈到,以前只在上学时候了解过一点青铜文化,知道它中国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符号象征,听了这节课后才明白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希望青铜文化能够进入中小学教材,让下一代更早的接触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