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二战终战地———虎头要塞

发布时间: 2015-05-01 09:07:00    来源: 省统战部

探访二战终战地——虎头要塞

□吴跃农

  对有些地方,心中早就会有充沛鲜明的画面感,那是因为一首好歌将这个地方唱热,仿佛就是荡漾在心头的诗情在召唤一样,乌苏里江就是这样的地方。

  乌苏里江发源于密山兴凯湖,流到抚远县时,与黑龙江同时流向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抚远水道,出哈巴罗夫斯克流入日本海。虎头镇位于乌苏里江的起始段,风光旖旎。这儿不是只有歌声中展现的渔民欢快劳动的生活场景,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在进入虎头镇的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地”巨幅宣传栏赫然耸立着。高高的森林瞭望塔耸立在前面绿海中,那儿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地”虎头要塞所在。瞭望塔并没有人看管,离封山还有几天时间,游人能很顺利地爬上塔,俯瞰暮色四起时的虎头全景。景色十分宜人,有大片大片长满杂草一样的土地,那是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望不到边的森林,苍翠绿色与对岸俄罗斯连成一片。

  虎头要塞位于完达山余脉丘陵,修筑在乌苏里江西岸,为标高100.7m的独立山丘上,距乌苏里江仅0.85km。与俄罗斯伊曼市隔乌苏里江相望,面对着100余公里的江岸线,虎头要塞纵深40~45公里,中心区占地100余平方公里,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和虎啸山五个山头阵地组成。当年日本关东军在这儿修筑了面向苏联的坚固地下碉堡工事群,充分利用了山脉的居高扼制地势。

  在这个森林瞭望台看得十分清楚的是,这个虎头要塞可以轻而易举地瓦解当时苏联远东任何军事对抗集结,就像一把锋利的刺刀,寒光凛凛抵触在远东西伯利亚的咽喉之处。

  虎头要塞的工事是一个完整的地上和地下军事体系,通向地上5个面向苏联的山头高地,5个高地上筑有对准苏联的远射群炮炮台,形成完全控制对岸的火力优势,乌苏里江对岸不远处就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海参崴到哈巴罗夫斯克的要道,在这里炮轰并出击可以轻松地切断苏联的这条西伯利亚大动脉。

  要塞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设备齐全,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军事设施现存遗址主要有火石山列车炮阵地、40厘米口径火炮阵地和加农炮、榴弹炮、野战炮阵地等,还有作战掩体,以及蜿蜒曲折十余公里沟通各要事工事的交通壕。虎头要塞易守难攻,被日军夸耀为“东方马其诺防线”、“北满永久要塞”。

  可以想象,面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虎视眈眈,斯大林心里会有多么不爽,腹背受敌的阴影会有多深。日本军队构筑虎头要塞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为了防止苏联红军跨江南下,实际上却是作为进攻苏联西伯利亚、侵略苏联的前沿阵地而准备的。

  走近现在虎头的“二战终战地博物馆”,是近年来在虎头要塞原址整理修复出来的几段没有完全被炸毁的地下工事。

  讲解员在展厅打开锁,引领我们走下虎头要塞地下工事。讲解员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虎头要塞的故事。这个工事当时动用了十多万中国劳工,经过6年多的时间精心修筑才完成,于1939年春修建完工,硬是从山体内部一锹锹挖掘出来的,劳工是从东北各地抓来的抗日义士、农民、中国军队被俘官兵。他们在日军枪刀的威逼下从事着非人的劳动。等工事修筑好了,劳工全部押至附近山谷,日军在四周架起机枪,对他们疯狂扫射集体屠杀。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集体灭口,像这样的惨剧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土地上导演得太多太多了。

  走在要塞地下工事的坑道中,感觉心情压抑,仿佛能够听到同胞们的呻吟和不屈怒吼之声从地层深处传来。工事修筑得相当坚固,地下工事实际上就是一座地下兵营,各部门俱全:指挥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室、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电话总机房等应有尽有。在要塞工程外围,筑有野战工事和飞机场,各自形成可以单独进行攻防作战的设施。从地下设施通向地面设有观测哨所、地堡、坚井、反击口、烟囱及通风口,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有陷阱、射击孔。可见日军在我们土地上用心之深之恶,据为己有控制苏联远东、西伯利亚的野心昭然若揭。

  从地下走上来是一片森林的山头,阳光穿透林间,让人心情好了起来,那儿有一个苏军纪念碑。在这儿,从虎林县口岸出境,到对岸俄罗斯伊曼市相当便捷。伊曼市内最显著的建筑就是苏联红军对日虎头激战阵亡烈士纪念广场。看过了此岸的“二战终战地博物馆”和苏军纪念碑,去对岸俄罗斯伊曼市走一走,看一看,会对当年的激战、对彻底消灭日本军国主义、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的重要性有更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