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乡情 ———江山籍港澳青少年故乡行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 2015-05-01 08:57:00
那山,那水,那乡情
——江山籍港澳青少年故乡行活动侧记
□郑惠
为做好港澳青少年亲情回归工作,2013年,江山市开展了“情系故土,放飞梦想”港澳青年故乡行,组织了祭拜山水、种同心树等活动,从寻根问祖中延续乡情乡音。不久前,又组织了“学传统文化,寻乡村快乐”港澳青少年故乡行,31名港澳同胞走进幸福乡村寻找乡愁记忆,港澳青少年们念《弟子规》、学剪纸、拜文昌行孝德,体验感受传统文化;他们打麻糍、包清明馃,亲手制作家乡传统美食;他们与大陈小学的学生们一起玩游戏、表演节目,互致书信,鸿雁传情。从他们留给我们的《故乡行感想》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有一个地方,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能忘怀,那里有青山绿水、阡陌良田,是漂泊游子可依靠的沃土。有一种记忆,无论如何隐藏也无法抹去,就好似汩汩清泉,润泽心房,是浮现于心底血脉相连的情愫。
踏上归程,江山籍港澳青少年故乡行活动征集了31名港澳同胞,江山籍港二代、三代在父母的陪伴下,撒开欢快的步子,奔跑进幸福乡村,开展一场寻根联谊、文化升华之旅。
乡村之约,相亲相爱一家人
春风拂面,吹绿了枝梢。4月2日,江山籍港澳青少年故乡行活动首站来到了村歌发祥地大陈乡大陈村。欢声笑语中,粤语交谈时又夹着江山话、普通话,像音符般跳跃在这个村子的青石小路上。
“徐姐快看,这就是我说的香椿,小时候还去采来炒鸡蛋吃。”一进村子,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徐芝平看见香椿树就很激动。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路边的八角刺、水缸里的水黾、石缝上爬过的变色龙,都成了人们端详的对象。家长们细细回忆着多年前在乡村老家的时光,孩子们脱离了钢筋水泥的城市,新奇地打量着这一切。
“我们一起来玩滚铁环吧。”在历史悠久的汪氏宗祠里,大陈小学的孩子们等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提前写好了书信,希望能和港澳青少年成为朋友,还拿出铁环、跳绳、毽子向港澳青少年发起了邀请。
“先要把铁环立起来,再用力一推。”在江山小朋友宁胜江的示范下,11岁的陈志杰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在香港长大的他平时说着流利的粤语,现在努力地用普通话与大家作交流。他们跑上戏台,欢快地围着转圈,木质的台阶也在吱呀吱呀地配乐。
为了表示对江山小朋友的感谢,潘琛薏中午没有休息,和两个香港小朋友一起叠起了折纸。彩色的纸片在他们的手上变成了百合、钢琴、青蛙,作为友谊的信物送到江山小朋友的手上。
村民们穿着盛装,敲着威风锣鼓,与港澳同胞一同开始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总是能调动起现场的气氛,用《对山歌》《万泉河水》等民歌让大家亮开嗓子。大陈小学的孩子们合唱了《翠文校歌》,港澳同胞也礼尚往来深情地唱起《我的中国心》。“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当《东方之珠》的音乐响起,香港同胞黄群月哽咽了:“回家的感觉真好,一切都很亲切。”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嘹亮的歌声从祠堂传出,悠扬高亢。
民俗春意,被遗忘的时光
清明馃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此次山里河农庄之行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亲手制做清明馃。一走进农庄就闻到了一股清新的野艾香,老板娘早早采来新鲜的野艾,煮熟捣烂后与蒸熟的米粉放在石臼里,加水捣成团。“我会包,我会包!”在香港英国保诚保险公司工作的柴李莉兴奋地走到案板前准备露一手,“我母亲会包清明馃,我和她一起包过,在香港没有野艾,连馅里面的豆腐干也没咱们江山的香。”
“这是一次亲子活动,也是一场民俗体验,找找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时光。”在柴李莉的巧手下,绿色的面团马上变成一个内陷的小包,装进笋丁豆腐干馅,将开口捏成规律造型的花边,就做好了一个清明馃。她这次把两个儿子也带回来了,她一边自己包一边耐心地教孩子一起包。
“我有20多年没有包过了,小的时候包过,也特别喜欢吃,每次清明节就会想念这个味道。”老家在四都镇的徐菊英用生疏的江山话介绍着,因为不常回来,孩子们对江山显得有些陌生,趁着这次机会,她也把儿子和孙女带回来,感受下江山的浓浓乡情。“一回来,我就变得很多情,昨天迷恋吃雪菜尖椒,现在又变成了清明馃。”徐菊英打趣着说。
绿糯糯的清明馃蒸熟后香味四溢,思念家乡味道的同胞们迫不及待地品尝,配上白米粥和豆腐乳,简单但特别满足。
文化寻根,万水千山总是情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在廿八都古镇文昌殿,梁柱上精雕细刻的牛腿沉淀着历史悠久的人文气息,朗朗的《弟子规》从敞亮的正殿里传了出来。“学而优则仕”,这个千年古镇靠经商致富,但始终崇文向学,先人们将鱼跃龙门、悬梁刺股等励志故事绘制成精美的壁画,装点着文昌殿。
孩子们穿戴上古代书生的衣冠,手上拿着竹简,脑袋一摇一晃地跟着老先生诵读。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两岁多,虽然不会诵读,也好奇地坐在位子上摆弄起竹简。大一些的认真地识字,还拿起毛笔在红纸上有模有样地临摹。
邱紫淇今年9岁,在香港圣公会阮郑梦芹小学上学,虽然没有学过书法,她还是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心愿:“我希望学业进步。”她在3岁多的时候就和妈妈从老家去了香港,对故乡的记忆很模糊,但能用江山话说几个简单的词汇。
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都有敬畏的心,有着无法摆脱的情结。孩子们拿着绿葱、芹菜、粽子供奉给文昌帝和魁星,意寓着聪明、勤奋、高中状元。几天的旅程即将结束,在这里,港澳青少年找到了精神寄托的港湾,增添了许多不舍。
黄可欣在香港城市大学读大一,她在故乡行感想的卡片上,写下秀丽的繁体字:“江山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每一次归来都有别样的感受。这几天,我感受到村民的热情,还有孩子们的纯真。在村歌表演中,他们如此投入、真诚,这份友好之情深深打动了我。我更加喜欢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江山!”
郑奕琳在外深造、工作多年,前两年她作为香港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的对象到了香港。这个骄子在江山有牵挂的亲人,还时常谈起在母校江山中学学习的点点滴滴。
“这次体验式的活动很难忘,点滴记忆深深植入脑海中。”江山旅港同乡联谊会会长姜莉芬在朋友圈记录了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还向好友“卖”起家乡的好山好水,她说,“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港澳青少年能了解故乡,感受家乡人民的热情,不能忘记自己也是江山儿女的一份子。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故乡,希望每一代江山人都能传承美好的精神,希望江山的未来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