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家的火熜
发布时间: 2015-03-01 09:12:00
江南人家的火熜
□徐大钧
“出嫁囡不如近菜园,游荡子不如铜火熜。”这是流传在杭州萧山老家村里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是从前交通不便,父母要想吃点什么,等女儿来孝敬,还不如到附近的菜园摘取来得方便;要是生养个不求长进的儿子还不如火熜给人温暖得多。菜园给农家带来的方便,自不用赘言,至于后一句突出火熜的作用,自是有他的道理。江南冬天的那种冷是湿冷,雨雪霏霏里,潮湿浸淫在空气里无处不在,伴随着冷风,穿窗透户,渗透人的皮肤带走你的热量,直将冷侵入骨髓。每一个冬天里,手脚皲裂和冻疮,仿佛是伴生在江南孩子们身上的副产品。因此,江南人家无不备有几个火熜,以供驱寒取暖。
火熜有铜火熜、篾钵火熜、洋铁火熜等等,不一而足,主要得看这户人家的经济情况。
铜火熜又分为熟铜和生铜,前者由铜匠师傅用手工锤敲而成,加上焊接磨光等,工艺繁杂;后者则用生铜一次性浇铸。火熜型制样式上相差不大,都是圆形装炭火灰的底座,加一个扣在上面留有许多排列有序匀称小圆孔的盖子,再配上活动的扁阔拱柄,放下时正好与盖子齐平,但牢固耐用方面是大有差别的。一般如果屋里有几个铜火熜的都是富裕人家。
篾钵火熜用来盛炭火灰的则是一个陶钵,再用篾片篾丝编打出一只篮型壳子,将陶钵装在里面而成。洋铁火熜则是用铁皮仿制铜火熜的形状,除了材质差以外,导热性能、工艺水平、使用便捷等方面都与铜火熜不可相提并论。这两种都是普通人家使用的。
火熜的热源来自灶膛里炒菜烧饭后的炭火,饭烧好后就用火锹将灶膛里剩下的炭火铲到火熜里,然后压盖上一层冷灰,一个取暖用的火熜就生成了。如果火熜有几个,或炭火少时,就要往火熜加些生炭。生炭是在夏秋时节火熜不用时留存下来的,那时很多人家都会在灶后放个坛罐,用来闷“杀”烧剩的炭火,囤积以供冬天生火熜。
在那彻骨寒冷的冬天里,拥有个火熜,那真叫幸福的享受。
下雪天,小孩子放学回来冻得像胖生姜的手,捧上火熜焐一焐,一会儿就暖和过来。此时换上姆妈纳的千层底棉鞋,把脚搁在火熜上,无论读书、做作业,浑身都暖烘烘。此情此景成了无数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母爱、对童年、对家的温馨记忆。小孩子生性好动,暖过身来就闲不住,火熜又成了“美食园”:偷偷地寻几粒蚕豆、玉米粒或一些年糕片,实在不济时就掏一把稻谷放进火熜煨。其实这事瞒是瞒不住的,除了年糕片,其他的东西煨熟时,都会“噼里啪啦”地炸响,大家心里有数,都朝火熜奔来,虽然每人只能分到一两粒蚕豆或几颗谷花,但那种味道与奇香,到现在想起来还让人直流口水……
老年人怕冷,火熜总是从冬天一直相伴到早春。不管是闲来在家里坐或追着孵太阳,还是串门去聊天,都喜欢随手拎上火熜,有的甚至到晚上睡觉时还要用来焐一焐被窝。除了取暖,老年人坐下后还会习惯性地打开火熜盖,将旱烟杆伸到火熜内找颗炭火点上,慢悠悠地吸着。
火熜在我们老家还是用来待客的用具。每当有客人顶风冒雨、或踏雪而来时,主人适时递上一个火熜,再端一杯清茶,给客人的感觉不仅暖在手上、身上,直至暖到心上,小小火熜传递一片情,让人备觉温暖亲切。
正因为火熜在那时候的江南地区,属于生活中的必需品,它也就成为嫁囡时必备的嫁妆之一。除了实用价值,还有一种文化内涵:寄寓新娘带着火种,传宗接代,红红火火。因此,无论娘家经济条件如何,女儿嫁妆中一对铜火熜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风俗在萧绍地区一直延续至今。尽管现在取暖有空调、地暖、电热毯等等,火熜早已用不上了,但它与子孙桶(马桶)还是不能缺的,只是现在用的是微缩型的,取其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