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

发布时间: 2015-03-01 09:11:00    来源: 省统战部

寻访郁达夫故居

——风雨茅庐

□宋宪章

  现代文豪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随着改革开放,城市格局的变化,已很难找到被林立的高楼包围的风雨茅庐。

  从老浙江图书馆大楼前的小路,由西向东走去,朝南转弯向前看,在小路的东侧,有个黑铁大门的院落,这就是被文物部门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的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

  风雨茅庐是郁达夫自己设计的。走进大门,两侧是五开间的厢房,穿过天井,平台之上的是三开间的正屋,当年是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客厅和东西两间卧室。三面有围廊,四坡形的屋顶覆以洋瓦,一色的墙体为清水砖所砌。正屋与后院用影墙相隔,有月形门可通向朝南的称为“滴落轩”的花厅,那是郁达夫的书房和接待来访朋友的客房。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1945),清光绪十二年出生在杭州富阳县城满舟弄,6岁入私塾读书,“九岁题诗四座惊”。中学和大学分别在杭高和之江大学度过。1913年,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相识,组建创造社,回国后主编《创造季刊》等文学刊物,并在北京、武汉等地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左联,和鲁迅往来密切。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去南洋一带宣传抗日救国,后因汉奸告密,于1945917日,在印尼丹戎革岱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48岁。郁达夫一生著述丰富,计有小说、散文、随笔、论文、诗词、报告文学共300多万字,是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运动的一位著名作家。

  说起郁达夫当年建造风雨茅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郁达夫当时居住的上海,国民党当局严厉查禁进步书刊、迫害爱国文化人士,就家乡概念而言,杭州毕竟离富阳很近;虽然鲁迅不赞成他迁居杭城,写诗力阻他离沪,但他还是回到了杭州,并买地造房;二是他的爱妻王映霞出身于杭州名门,喜欢在杭州生活。就这样,在结婚五年后,他们移居杭州。

  郁达夫深爱他的故乡富阳,他曾自豪地赋诗称道:“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镜,来往春江有钓船”。他自小聪慧,长大后吟诗作文,广交朋友,口碑极好。1927年初,在上海淮海路尚贤坊的同乡孙百刚家,郁达夫初会王映霞,即一见钟情。虽然郁达夫使君有妇,王映霞已有婚约,他们还是排除障碍,于19282月在西子湖畔结为夫妻。名士柳亚子还以诗相赠,称他们是“富春江上神仙侣”。1936年春,郁达夫费银万元、耗时近年,在杭州大学路场官弄建成了“风雨茅庐”,并由学人马君武题匾。为何此屋要称“风雨茅庐”?郁达夫曾在日记中这样说:“场官弄,大约要变成我的永生之地了,因为一所避风雨的茅庐,刚在盖屋栋。”自然,风雨茅庐并没有遮挡“风雨”,嗜酒的郁达夫和爱交际的王映霞并非志同道合。婚变前夕,郁达夫离开了风雨茅庐去福州任当时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闲职。“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写下这样浪漫诗句的郁达夫,在抗日战争中,自觉地变成了以笔参加抗战的战士。之后,从丽水碧湖传出了王映霞红杏出墙的消息,这对“神仙侣”夫妻最终劳燕分飞。

  对于风雨茅庐,郁达夫有着深厚的感情,原本要将它作为“永生之地”。他曾在风雨茅庐的书房藏书50万卷,去世前还在遗言中说:“国内财产,有杭州场官弄一所,藏书50卷,经此大乱,殊不知其存否?”文人爱书,自古有之,郁达夫以写作为生,更是嗜书如命,他曾有诗自白道:“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又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据郁达夫之子郁飞回忆:风雨茅庐“三间书房四壁书架高达房顶,历年购置的中外图书陆续从北平、上海等地集中到此,在文人,平生快事莫过于此吧!”可惜这些书都毁于抗日战争之中,而风雨茅庐在日军入杭时,还成为日本兵的马厩。

  天翻地覆慨而慷,而今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历尽劫难,已修复一新,成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