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拉尔吧
发布时间: 2015-03-01 09:09:00
去海拉尔吧
□乌娜姬
有本书叫《我们都去海拉尔》,书的内容很幽默,可是写到最后也没到海拉尔去,够遗憾的。看这本书时,笔者还没去过海拉尔,可那边朋友倒不少,都是少数民族,性格豪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起来载歌载舞,绝对痛快。平时,笔者唱歌没调,跳舞抽筋,从不敢在人前献丑,只有和海拉尔的同胞相聚,虽然自己还是蹩手蹩脚,却从无扭捏感。海拉尔人的乐观、热情、大方很容易把人带进歌和酒的世界里,一起欢笑歌唱。
海拉尔是因城市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海拉尔是由达斡尔语“哈利亚尔”音转而来,意为“野韭菜”,因为海拉尔河两岸过去长满野韭菜,因此得名为海拉尔。据史料记载,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
在海拉尔有个传奇人物就是鄂温克族的多拉尔·海兰察。鄂温克人有这么一句话:“清朝的武是鄂温克人,文是达斡尔人”。而海兰察是清朝盛世时期鄂温克族的著名将领。相传有一年,清朝曾派出钦差大臣赶赴海拉尔地区视察。有一天夜间该大臣带领手下巡视时,忽然听到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于是寻声找去。他们在林子里大约走出了三四里的路程,才终于发现一座亮着灯光的木屋,而那个奇怪的婴儿啼哭声来自一位鄂温克妇女刚刚生下来的一个男婴。这个小家伙除了皮肤黝黑和大嗓门以外,与普通的婴儿并没有什么区别。婴儿的父母对突然拜访的朝廷贵客非常尊敬,希望他们能给孩子起一个名字,大臣认为这个孩子的哭声居然会传出三四里地,将来肯定会有不平凡的经历,再加上他们是在海拉尔的森林中找到了这个神奇的孩子,遂为之取名“海兰察”,意思就是“海拉尔的森林”。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征兵的副总管看着彪悍的海兰察,心里非常高兴,问:“你叫什么名字?”海兰察不懂满语,以为他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就说:“海拉尔浅。”意思是我从海拉尔那边来的。海拉尔浅的读音被副总管听成了海兰察,就在花名册下记下索伦海兰察。以讹传讹,于是后来这位多拉尔家的后生就成了闻名天下的海兰察将军。
海兰察的名字不管是海拉尔边的森林还是海拉尔浅,都说明了海拉尔有这样一位英雄将领,是海拉尔城的骄傲,也是鄂温克人的骄傲。如今在海拉尔以南9公里,鄂温克族自治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的广场上还矗立着海兰察的塑像。
海兰察的家乡现在叫巴彦托海,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政府所在地,可在本地人那里却有个更亲切的名字——南屯。
南屯位于海拉尔城南边,早年驻扎的八旗兵(主要为索伦鄂温克、达斡尔人组成)后代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大片的村屯。屯兵之地渐渐发展成边疆小镇,虽然由众多村屯组成,可在海拉尔及附近人心目中,那是唯一的南屯。
南屯有广阔的草原,沿着海拉尔河一线,水草丰茂、牛羊肥美,南屯人自豪地说:我们南屯有天下最好吃的牛排!到了海拉尔不到南屯等于白来一趟,到南屯不吃天下第一的牛排真是忝为吃货啊。我们来到的是本地制作牛排最有名的一家店,叫华丽牛排。店里面的包间名字取得很华丽,都是蒙古族早年各个部落的名字,我们进的那间叫弘吉剌。弘吉剌部是有名的出美女的部落,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就是这个部落出身。
大家排好座位,牛排端上来,有水煮的有烤的。笔者还是喜欢清水煮的,简简单单原汁原味,搭配调料韭菜花,肉质鲜嫩,就连里面水煮的土豆都特别甜。
牛排吃起来,小酒也喝起来。喝的是当地的海拉尔啤酒,本地人简称海啤。笔者觉得这是笔者喝过的最好喝的啤酒,特别清冽,麦香浓郁。小酒一喝,这歌声就亮起来了,鄂温克语的、达斡尔语的、蒙古语的,真佩服人家那功夫,几种语言转换声道是那么流畅,每个人都是语言天才,唱歌更都具专业水平。
海拉尔河周围长着成片的野韭菜,牛羊喜欢吃野韭菜,在草地上自由放养。每天吃纯天然绿色无污染食物,还在那么宽敞的花园自在散步。这肉质就格外地鲜美,而野韭菜更是祛除了肉的腥膻,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可谓得天时地利,甲天下的名号不是白来的。这里的牛肉并不比有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差,听旅游局的朋友介绍,每年来这边的日本游客相当多,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吃牛肉、牛排,甚至一个团买下一整只牛,吃完了唱歌跳舞,醉倒在当地人的羊圈里。日本人一直以严以律己著称,能放浪形骸到如此地步,只能说这里的环境美食实在容易叫人轻松起来。南屯牛排称号,现在已经被巴镇官方注册。
晚上,被朋友们送到车站,拥抱道别。站台上的灯光渐渐远去,车厢内响起额尔古纳乐队的《鸿雁》。一天时间走马观花而已,脑子里却只有天高云淡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