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构筑心灵契合桥梁 ———浙江省台联文化参访团赴台考察记
发布时间: 2015-10-01 09:33:00
文化交流构筑心灵契合桥梁
——浙江省台联文化参访团赴台考察记
□瞿雄章
9月8日至14日,浙江省台联文化参访团一行7人,在省台联专职副会长郑博光的带领下,踏上了宝岛文化考察之旅。短短6天考察中,参访团先后赴台北、嘉义、屏东、高雄四地,开展了以陶瓷专业为重点的多领域文化考察活动。
走近陶瓷博物馆
抵达台北当天下午,参访团即赴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及莺歌老街参观。莺歌陶瓷博物馆1988年兴建,2000年正式开馆启用。陶博馆以台湾陶瓷文化之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广工作为主,常设各项活动、展览、研习等,作为经验传承的交流平台,并提升莺歌陶瓷产业及地方形象。2003年起,陶博馆举办莺歌国际陶瓷艺术节,内容包括陶瓷主题展、示范表演、舞台表演、陶瓷体验等活动。据博物馆理事长巫汉青介绍,现平均每天接待学生、游客达4000人左右,节假日可达6000至8000人。
走进博物馆,各类陶瓷工艺展品应有尽有,主要以国际流行的抽象派作品为主,还有一些动植物、果疏食品等自然仿真类作品,很唯美很逼真,如有一件名为“豆腐装置”的作品,每块豆腐的色泽、形状与真豆腐分毫不差,看得让人眼馋。还有水果造型的作品,瓷盘中的梨、苹果、橘子个个惹人喜爱。为了呈现陶瓷产品的制作过程,馆中甚至建有堆满柴木的陶瓷窑洞。同时为了拉近陶瓷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还用大幅图片、模型介绍陶瓷材料用于航空、医学等领域情况。
参访团成员中,省工艺美术大师、龙泉市瓷中天青瓷坊董事长徐建新与龙泉市宋窑瓷厂总设计师严卫恩边参观边与岛内同业专家交流,他们认为,两岸陶瓷文创各有所长,合作前景广阔。大陆的陶瓷工艺已有数千年历史,如龙泉青瓷已有1000多年历史,工艺非常成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台湾的陶瓷工艺早先从大陆传入,而后因半个世纪的日据时代,故陶瓷原料多从日本进口且工艺制作师从日本,近年来虽然台湾陶瓷也不太景气,但其市场运作及与国际接轨的文创理念,特别是陶艺生活化方面与科技结合、积极普及陶艺教育等运作均走在前列。两位大师与陪同参观的台湾同仁一致表示,当下正是加强两岸陶瓷文创交流与合作的大好时机,台湾陶瓷业可以从大陆厚重的陶艺文化中吸取养分、增强底蕴,大陆则可以借鉴台湾与国际接轨的陶瓷文创理念及先进的行销方式等,进而助推陶瓷文创的转型升级。
领略台湾特色文化
参访团从北到南,除了考察陶瓷文创之外,还考察了生态、佛教、台湾原住民等各领域文化,仿佛不停翻看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收获多多。
桃米村地处南投县埔里镇,日月潭附近一个好山好水的小农村。30年前麻竹笋是桃米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村民们丰衣足食。约20年前,因受农产品进口、本地产品走下坡的影响,桃米变成了一个没落的农村,被称为“垃圾村”。1999年“9·21”大地震后,传统农业产业没落,大量青壮年劳力外流。为改变现状,村民们集体反思,并在专家带领下进行调研,发现桃米生物资源丰富,号称“青蛙王国”,全台湾共有青蛙种类31种,桃米多达23种,同时蝴蝶也多达数十种,还有蜻蜓等各类生物资源,大家因此而信心大增,决定改变传统农耕文化模式,就地取材,采用新型的生态文化理念治村。于是村里各种活动纷纷开展。村领导邀请各专业老师到小区来上课,课程内容多元,有解说班、导览班、民宿班、美食班、工班、创意营销班等等,村民们在上课中受到启发,挖掘自身专长,找出发展方向。如,村民们利用青蛙生钱,将“青蛙文化”发挥到了极至,盖起了形如青蛙的施舍、公厕等,发展青蛙旅游文化。游客吃的是无公害蔬菜,喝的是山泉水,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住的是绿树掩映的农家别墅,参访团来到桃米,仿佛置身在世外桃园。桃米村去年接待游客人数80万,其中大陆游客2万。现全村400户村民1200多人,60%从事生态讲解、生态餐饮、生态民宿、生态种植等工作,村民收入大幅提高,全村每年仅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元人民币。
参访团在高雄市还参观了台湾著名佛教胜地佛光山佛陀纪念馆。该馆紧邻佛光山寺庙,2011年建成,建筑宏大,占地总面积100余公顷,是一座融和古今与中外、传统与现代的建筑。游客在此可以欣赏到中国宫殿式建筑、印度寺庙建筑,领略佛教文化、聆听佛教文化,包括佛陀一生、佛光山宗史及星云法师等情况介绍。馆内还汇集素食及各式美食、纪念品购物等,门庭若市,香客、游客如云。此外,佛光山还注重通过接地气的理念传播佛教文化,比如接待参访团的如因法师认为,信佛不必拘泥于到寺院上香拜佛等形式,而是重在心中有善念,排除私心杂念,常怀感恩之心,还有要乐于奉献,多做好事善事。参访团一到佛陀纪念馆,如因法师便将星云法师写的“十修歌”发给大家,并用刘三姐的曲调教唱,通俗易懂。
台湾原住民相对于汉族而言无疑是弱势群体,其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强大的现代文化面前更易受到冲击,时时面临被同化与消失的威胁。参访团通过考察屏东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看到,借助旅游观光平台与商业化运作,台湾原住民文化保护与利用已取得进展。文化园区一切都围绕着展示原住民文化而设置,划分为“玛卡拉区”、“巴拨谷氾区”、“塔玛麓湾区”、“娜麓湾区”、“富谷湾区”等五个功能各异区块,分别设有台湾原住民族艺术、工艺、部落文创美学概念馆、出售原住民服饰等工艺品商店、表演原住民歌舞节目的2000观众的大型剧场等应有尽有,游客们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原住民现共有16个,以及各自的分布地区、人口与生活习性等情况,还能走进原住民居住的房屋,触摸原住民生产工具,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原住民歌舞等。为普及原住民文化,每场歌舞表演结束后,还设有学跳舞蹈节目的互动环节,游客们在演员的示范下,手拉手翩翩起舞,深深地被美好的原住民文化艺术所陶醉。
文化交流加深同胞情谊
以文化交流为使命的参访团来到台湾之后,所到之处均感受到两岸一家亲,同胞情谊深厚的氛围。抵达台北桃园机场后,便受到邀请单位的热情迎接。当天下午,夏潮联合会评议长陈福裕与博物馆理事长巫汉青自始至终陪同参访团参观,详细介绍博物馆情况,当晚邀请单位又与参访团座谈交流,共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离台前夜,两岸和平发展论坛特邀参访团在高雄市标志性建筑“85大楼”聚会,召集人吴荣元、执行秘书王武郎、高雄市政治大学校友会理事林瑞典、高雄市新移民社会发展协会理事长湛秀英,与郑博光副会长等,就当前岛内政治生态及两岸关系走势等深入交流。嘉义大学美术系教授黄源东、台南市私立融园老人长期照顾中心院长陈多丽与其先生等4人,闻迅参访团来高雄后,不辞辛苦,连夜驾车1个多小时赶赴参访团下塌宾馆,看望郑博光副会长等省台联同志。期间,黄晓珊主任代表夏潮联合会全程陪同参访团考察交流,热情服务。所有一切,均让参访团宾至如归,感受到浓浓的同胞情谊。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说:“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宝岛归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参访团成员思绪难平:浙江是全国对台工作的重点省份,不仅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血缘相亲,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与台湾文化一脉相承,同属于中华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有着特殊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发挥浙江的这一优势,紧紧把握中华文化这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不松懈,大力开展两岸各领域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和平发展,密切同胞感情,助推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努力构筑心灵契合的桥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