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丰:跋涉在“丝绸之路”上

发布时间: 2014-09-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赵丰:跋涉在“丝绸之路”上

□ 余人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下,有一所风格独具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它是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该馆于1992226日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区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中国丝绸故事(历代丝绸与服饰)、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展示厅、新猷资料馆等常设展览。担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的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知联会常务理事、上海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的赵丰教授,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行进在“丝绸之路”上。

 

出生在杭嘉湖“蚕桑之乡”

  浙江素有“丝绸之府”之称,距今4000多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浙江丝绸的历史之悠久。早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之策;五代吴国时期,浙江一些地方更是“闭关而修蚕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已道出了当时浙江丝绸的水准之高。南宋的首都临安(杭州),其御街(今中山路)、清河坊一带,都开设了很多丝绸店;元代初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杭州丝绸,使杭州丝绸在欧洲享有极高的声誉。到明代,杭嘉湖地区更有了“蚕桑之乡”的美誉;至清代的杭嘉湖地区呈现了“机杼之声,比户相闻”的景象。因而,自古以来,这一带也诞生了许多丝绸界的知名人物。

  19618月,赵丰出生在拥有“蚕桑之乡”美称的浙江海宁(他的祖籍是浙江诸暨)。儿时的他经常看蚕农家喂养“蚕宝宝”。从最初比油菜籽还小的蚕卵(种),孵化成又小又黑的“蚁蚕”,喂养桑叶后变成了白白胖胖的熟蚕;经过40多天的饲养,便开始吐丝结茧,其吐的丝可长达8001000米。待丝腺内的分泌物完全吐尽,方化成蛹最后变成蛾,再繁衍后代,最后结束50多天的一生,也应了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言。而大部分蚕茧都用来缫丝,将丝织成绸布或做成丝绵,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而让儿时的赵丰感兴趣的是蚕茧里面的蚕蛹,在干净的热水中缫丝出来就可以吃,放在火上烘干后又香又脆,是一大美食。这一切,都丰富了他的童年生活。

从事丝绸和博物馆专业学习研究

  在这种蚕桑文化熏陶中长大的赵丰,渐渐对丝绸产生了兴趣,并对他的人生带来了重要影响。

  1977年夏天,赵丰从海宁中学毕业后下乡到海宁农村,于1978年春考入浙江丝绸工学院(现为浙江理工大学)丝绸系。在大学的4年中,他系统学习了染整专业知识,并对丝绸方面产生了深入学习的意愿。因此在1982年春大学本科毕业后,就继续在浙江丝绸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朱新予和农科院蚕桑所的蒋猷龙教授,学习中国丝绸史。1984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他便留校任助理研究员,从事丝绸史研究、教学工作及编辑《丝绸史研究》杂志。

  1991年,赵丰进入正在筹建中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担任负责业务工作副馆长,20101月起担任馆长,并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在任职期间,赵丰并没有停止专业学习和研究。1995年,他进入中国纺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周启澄教授,199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1998年间,他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作客座研究,然后游学欧洲;1999年赴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作客座研究;2006年又赴伦敦大英博物馆作客座研究。

  几十年来,赵丰在学术研究方面勤奋学习,不懈研究,攻克了一个个科研的难关,取得了丰硕成果。1992年,赵丰在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丝绸艺术史》《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两部专著;1999年在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社出版了《织绣珍品:图说中国丝绸艺术史(中英对照)》;2002年,他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纺织品文物方面的教材《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2004年,他又在香港沐文堂出版了《辽代丝绸(中英对照)》(独著);2005年,主编《中国丝绸通史》,此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2007年,赵丰启动了敦煌丝绸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其《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第一卷英藏卷(中文版和英文版)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二卷法藏卷也已出版;2008年和2011年,他还主编了《锦绣中华》丛书两套16册;2012年,由他担任中文主编的《中国丝绸艺术》在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其英文《Chinese Silks》同时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者还获得了2013年度全美纺织品协会授予的R.L.Shep纺织图书奖。

  在这期间,赵丰还承担和主持了许多课题和项目研究工作。其中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的综合研究》(2008)、十部委联合组织的指南针项目《古代夹缬工具与技术复原》(2008)、《东周纺织织造技术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2009)、《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2014),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课题和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多项。此外,赵丰还领导或执行了一批对外合作研究项目,其中如《敦煌丝绸艺术全集》(2006—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蒙恰特佩出土的纺织品研究》(2008)、《天然染料数据库建设——以田野调查为重点》(2010)等。

  由于赵丰在科研和管理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因此在2007年荣获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奖,2008年又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他现在还担任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主任;上海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CIETA)理事;浙江省敦煌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

参政议政作贡献

  多年来,赵丰先后当选第十届浙江省人大代表、常委,第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在此期间积极建言献策,而他的建议,多少总是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丝绸业的发展有关。

  20083月,赵丰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应尽快以太湖平原和江苏省苏南地区为核心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确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在世界上的原创地位。此后,在赵丰的率领下,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全国三省五市(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及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的杭嘉湖蚕桑技术、清水丝绵、杭罗、双林绫绢、宋锦、缂丝、蜀锦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于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遗获得成功。

  在申报成功之后,赵丰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希望国家应加大对蚕桑丝织文化的支持,建立“中国蚕桑丝织保护研究中心”,设立“中国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建立“丝绸文化创意园”。他的理由首先是“东桑西移”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然而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却是不利的。东桑西移将使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人逐渐放弃植桑养蚕,中国蚕桑丝织文化将失去传统和文化的根基。其次是工业化生产格局下,高质能的化学纤维又大大挤压了丝绸的传统空间,丝绸的传统文化属性越来越弱。对此,赵丰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对蚕桑丝织文化的支持,增加蚕桑丝织普查、调研和传承、保护的经费,建立“中国蚕桑丝织保护研究中心”;二是在蚕桑生产历史较久、目前仍有蚕桑生产的浙江杭、嘉、湖一带设立“中国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并在保护区内建立蚕桑丝织非遗技艺馆,将蚕、桑、丝、织、染、绣等全过程中的传统生产技艺,以及文化习俗、民间说唱和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综合展示出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三是维持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化,与丝绸生产机构、设计院校合作,建立“丝绸文化创意园”。以上措施有利于文物保护、文化传统传承和品牌发展,其目的是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推动蚕桑丝织产业升级走向国际,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

  几乎在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赵丰都会提出议案,有的得到有关领导的批示,有的被相关部门办理,有的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

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