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一个“宁波帮”家族的百年变迁 —走进北仑小港李氏家族纪念馆
发布时间: 2014-09-01 12:00:00
从大上海的崛起到香港的繁华,从称雄中国工商界到遍布世界的商业传奇……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一大批名扬四海的鸿商巨贾。他们用既充满艰辛挫折又有成功和辉煌的奋斗之路,造就了闻名世界的“宁波帮”。而其中发迹最早、财力最雄厚、影响最大、传世时间最长的家族之一——“小港李家”有着“近代中国实业缩影”的美誉,集中体现了“宁波帮”在近代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寻访一个“宁波帮”家族的百年变迁——走进北仑小港李氏家族纪念馆
□ 陈未鸣 俞继业
闻名沪上商界的“李家阿大”李云书、“上海滩最早的大亨”李征五,成功试种“国光”、“红元帅”苹果的李善祥……在北仑,一提起小港李家,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从19世纪清朝末叶开始,在过去的180多年间,李家(乾、坤两房)7代人跨越3个世纪,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以至科技信息文明时代,李氏家族一直站在时代前列,不仅走出了一批商界领袖、实业巨子,更有大批各个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而且不少都是“宁波帮”的重要人物。
李氏家族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上世纪宁波当地大家族命运的缩影,更集中体现了“宁波帮”在近代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爱国爱乡、科学民主、开拓创新、博爱人道的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值得众所共仰。”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张永祥曾对李家这样评价。
曲径通幽,松柏森森。怀着万分景仰之情,笔者走进了北仑戚家山下,一座在绿树掩映中分外显眼的白墙灰瓦两层小楼,小小的院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便是李氏家族纪念馆。一走进陈列室,一个大红的“李”字跃入眼帘。纪念馆分为两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运用文字、摄影、绘画、浮雕、铜像、视频、虚拟场景等表现手法,集中展示了李氏家族“江南风格,藏而不露;人中蛟龙,大隐于市”的家族品格,以及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的动人故事。
创业:立足上海滩——
曾经享誉“航运业巨子”
并买下中国第一艘民营军舰
追溯李家的发展脉络,必须从李也亭说起。1822年,15岁的李也亭从家乡小港闯荡上海滩,在南市码头“曹德大”糟坊兼酒店当学徒,开启了李家百余年兴盛的第一步。
当时,上海的沙船业已经兴盛。“沙船三寸板,板内是娘房,板外见阎王”,沙船业是一项风险很大的行业,一旦遭遇大风浪触礁,或者碰上海盗,便可能会搭上一条性命,但伴随风险的是巨大的利润。每年秋季,因海风过大,沙船均不出海。每天都送热酒上船的李也亭很快便与船工混熟了。
19岁时,机灵的李也亭跳槽至沙船业。船工清苦,按例允许带运私货。几度贩销,积有余资后的李也亭随即投资沙船业。到1851年后,李也亭已有沙船十余艘。沙船出海时,在上海买进大量棉布,运往北方销售,运回油、豆等货物。每船往返获利数万银两,遂开设“久大沙船号”,接着又购进了沿黄浦江的一个码头“久大码头”。后来,他又投资码头和金融业,生意越做越大的李也亭成为了上海滩“航运业巨子”。
在馆内,有一艘“宝顺轮”的模型,这是中国第一艘民营军舰。虽然比实物缩小了好多,却依然威风凛凛、气势逼人。这艘船,与李也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它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当时海盗猖獗,影响到了南北海运。李也亭与慈溪费纶志、盛植琯等宁波商人经过筹划,决定购买军舰护航。随后,他们合伙出资一半,另一半由宁绍道台和宁波府垫付,总共筹资7万银元,买下了宝顺轮。
咸丰五年(1855年)春季,宝顺轮驶进宁波港,正式开始护航。据记载,在投用后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里,宝顺轮大展神威,共击沉和俘获海盗船68艘,生擒和剿杀海盗2000余人,基本肃清了南北洋匪患。
宝顺轮是中国最早的一艘蒸汽机动轮船,带动了中国轮船业的发展。
为了南北航运贩卖货物融资,李也亭将目光投向金融业。他通过同乡赵朴斋担保,得到钱庄放款,后来两人合作,在上海陆续开设“慎余”、“崇余”、“立余”三家钱庄。李家开始由航运业迈向金融业。
1868年,61岁的李也亭去世,并留言后世“不论子侄,只以能者为继……”就是这一不成文的规矩,有力地保障了李氏家族事业的兴旺发达。
拓展:各业齐兴旺——
涉及地产、垦殖、轮船、绢丝、保险等并创办“宁波帮”商业银行
1868年,李也亭侄子李听涛继承了产业。李听涛16岁即到上海“久大沙船号”协助叔父李也亭经营,深受叔父赏识。之后,其侄儿李咏裳出任“久大沙船号”经理,这又是李家传侄不传子的一例。
如果说李家第一代开启了李氏家族辉煌的大幕,那么,以李咏裳为代表的李家第三代则继承了这种辉煌,并将之发扬光大。除祖传的三家钱庄外,1905年,李咏裳又投资开设会余钱庄。他还投资于银行,曾任四川银行董事长。作为实力派的李咏裳虽经风浪而稳如泰山,调度家人子侄,“大将风度”显露无遗,被公认为“上海钱业巨擘”之一。
李氏子弟陆续在沪甬两地开设多家钱庄,至1911年,李家在上海开设的钱庄有近十家。有了钱庄业的雄厚实力,李家开始大规模投资上海房地产便顺理成章了。之后,李咏裳与李氏家族成员李屑清、李如山组建了天丰、地丰、元丰、黄丰四家地产公司,大量收购地皮,大建房屋,获利丰厚。他们的房地产之多,以至由他们自辟马路。如现今的乌鲁木齐北路,即由地丰公司所筑,当时名为“地丰路”;现今的陕西北路,由黄丰公司所筑,命名为“李诵清堂路”。
与李咏裳同一代的李云书、李征五、李善祥都是在清末走上经济舞台的。他们在沪、甬及东北兴办实业,将眼光投射到垦殖、轮船、绢丝、保险等行业,使李家的产业开始进一步拓展。
李云书,当时沪上商界称其为“李家阿大”。他少年时在祖父所开的第一家钱庄“慎余钱庄”学做生意。1902年,李云书投资天一垦务公司,先在锦州开垦,垦地售完,颇获其利;继在黑龙江省呼玛县另设“三大公司”开垦。1906年,他在家乡镇海兴办永裕垦牧公司。1905年,李云书与奉化人朱志尧一起投资了上海大达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私人资本在沪创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李云书还是“四明银行”的主要发起人。这家成立于1908年的银行是“宁波帮”自己创办的商业银行,发起人除李云书外,还有虞洽卿。这家银行对于融通“宁波帮”商人的资金、支持他们所办的企业,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李云书还投资于厦门信用银行、华通水火保险公司等,还投资兴办上海绢丝公司、海州赣丰饼油公司等企业。当时,李云书已跻身于早期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企业家的行列,可与严信厚、朱志尧等富有实力的“宁波帮”实业家相比。
李征五,被后世人称为“上海滩最早的大亨”。他早年负责李氏坤房投资的上海绢丝公司。李征五曾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交往密切,辛亥革命前即参加同盟会,捐百万私财组成光复军,支持辛亥光复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辛亥光复后,功成身退,1923年接办《上海商报》并任总经理。晚年创办长城唱片公司,对四明医院、四明公所屡有贡献。
李善祥,少年时也在上海的“慎余钱庄”做学徒,辛亥革命镇海光复后被推为镇海县民事长。后赴东北锦州开垦盐碱地,办农场、果园,试行股份制,引进农业机械和新品种,培育出誉满全国的“国光”、“红元帅”等苹果。1928年又创办耕余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果园受到摧残,学院解散。1937年抗战爆发,李善祥回到家乡小港,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工作,出资组织救护队抢救军民。在他的鼓励下,子女们先后参加了新四军。1940年浙东大旱,他被推举为镇海县粮食调剂委员会主任。动员大家平粜余粮,自己也带头解囊。日军占领镇海后,他只得辗转流亡到昆明、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继续回锦州重振垦殖旧业。1948年锦州解放,他坚持将果园和学院献给人民政府。
可以看到,在中国近代反对帝制、倡导共和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都有李家人冲锋陷阵的身影,所以李家历史上追求的目标当高于世俗的金钱与仕途。
李氏第四代人物,李祖韩、李祖范等人也是当时商界颇有影响的人物。李祖韩曾任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买办多年,又曾任其表兄弟方液仙所创办的中闰化学工业社董事长。李祖范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任中国化学工业社经理,将西方的经营管理方法引入中化社,为中国日用化学工业之先驱。
李咏裳儿子祖华、祖恒、祖泰则转向经营工业。祖华开办大德新机器榨油公司,至1953年公私合营时,是上海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榨油厂。祖恒、祖泰开办新华薄荷厂,所产白熊牌薄荷脑问世后,日货遂告绝迹,成为国产名牌产品。
转型:驰骋各领域——
“工商世家”成为“知识世家”
并创办宁波第一所完全中学
民国以后,李家开始逐步淡出商界。此时,深刻的民族危机催生“实业救国”浪潮。领风气之先的李家后人纷纷走出国门,前往欧美、日本诸国求学。李氏子弟奋发有为,均有所成,小港李家已从工商世家成功转型为科技文化世家。
毕业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李祖恩(1890—1937)是众多留学兄弟中最早出名的。他学成回国后不久,便被“北洋财阀”盛宣怀委以重任,相继担任邮传部主事、财政部库藏司司长、印刷局局长、币制局主事,有“小财神”之称。毕业于美国伦赛利工程学院的李祖贤(1894— 1981),归国后创办六合工程公司,闻名国内建筑界的上海海关大楼、上海图书馆、南京故宫博物馆、中央研究院以及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一批著名建筑物均出自“六合”之手。李祖云,即李秋君(1899—1971),是享誉民国画坛的女画家、爱国民主人士。她与著名画家张大千是画坛知己,1933年任中国女子书画会主席,曾因支援抗日,受到朱德的嘉奖。
在纪念馆里,只有唯一一尊人物塑像,但却不是李家发家第一人李也亭,而是一位老妇人,她是李也亭独养儿子李梅塘的妻子张太夫人。而揭开她尘封百年往事的是一本深藏民间90多年的年谱——《张太夫人年谱》。该年谱9000多字,重点记述了张太夫人1894—1919年所做过的许多好事。据年谱记载,张太夫人嫁入李家后,渐渐成了李家“大总管”,家里很多事由她操办。她乐善好施,北仑、镇海一带的人遇到困难时,常向她求助。
1901年的一天,有几个人哭着来向张太夫人求助。原来他们的家人要被奸商卖到南洋(今马来西亚一带)当劳工去了,人已经被装上停泊在镇海港口的轮船,很快就要出发了。张太夫人一细问,感到非常震惊:被卖作劳工的不是几个人,而是470余人,这些人都是江浙一带的。经过周旋,张太夫人派专人携带巨款赴南洋,除因染上疾病死于南洋的十多人外,剩下的450余人悉数被解救回到家乡。听闻她的义举,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作诗夸赞:“一招卖作奴,终身为非民,伟哉张太君,独拯五百人。”
年谱还记载了张太夫人和家人多次赈灾、办学,造福乡邻的事迹。1892年,镇海闹饥荒,很多人吃不上饭。张太夫人在征得丈夫同意后,拿出了一万斛粮食,赈济贫困的人。1902年,浙东闹饥荒,哀鸿遍野。张太夫人让大儿子李云书筹集巨款,购进数万斛米,投放到宁波市场,使市场大米供应充足,民众有平价米可买。1908年,浙东欠收。张太夫人再次让大儿子与部分在上海创业的宁波同乡一起筹集巨款,从越南等地买来大米五万斛,米运至宁波,安定了宁波人心,并使台州、绍兴等地的民众也有平价米可买,度过了饥荒。
2007年12月中旬,镇海文保人员在乱石堆中发现了“镇海李母张太夫人墓表”,上面清晰地记录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女性对李氏家族的发展影响。她没有多少文化,但曾慷慨出资数万银两支援抗法战争,还很重视教育,曾花费10万金创办学校,让儿子办了浃浦学堂等多个学堂,并对贫苦人家的孩子免费。1900年,李家在江北岸泗州塘购田千亩,办了宁波第一所完全中学——益智中学,并请来美国人当校长,课本全用外文原版。
晚年,张太夫人移居上海时,仍对家乡教育事业念念不忘,让儿子协助宁波当地政府,将益智中学堂改办成了甲种工业学校,成为宁波最早的一所大专,培养出了不少高级科技人才。在张太夫人的影响下,李家第四代“祖”字辈72人中,大学学历有32人,其中19人游学海外,后来成为科学及艺术等领域的著名专家。
辉煌:享誉海内外——
李氏成员俊才辈出遍布世界
谱写“宁波帮”百年家族新篇章
“终于回家了!”2011年10月21日,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北京等地的小港李家后人一行80余人来到北仑戚家山街道寻根,深情呼唤道出了耄耋老人几十年的期盼。
秋日的蛟山公园,丹桂飘香,静谧舒适,这里正是当年李氏老宅的故地。在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也有人曾在这里生活过。李氏家族辈分最高的“祖”字辈的95岁老人李祖平感慨良多:“这里就是李家老宅,原来是成片的房子,记不清有多少间了。当时仅花园面积就有四五十亩,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风景很好。”
回眸小港李家的百余年历史,其博采众长,突破常规之势,无不洋溢出深藏于宁波人灵魂之中的张扬个性的开拓精神、锲而不舍的务实精神。至今,李氏家族成员遍布世界各地,俊才辈出。
李家第五代“名”字辈共有110余人,也在国内外创造出自己的成就。如今,他们除居住在大陆各地外,还遍及欧美、日本及港台等地。他们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与先人的创业精神,又创造出颇为世人瞩目的成就,由此谱写了百年家族的新篇章。其中有美国杰出的舞台美术设计大师李名觉,即李祖法独子。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在任时曾授予有卓越贡献的少数民族人士“青云奖”,他的名字被列入美国的《名人词典》,李名觉与电脑专家王安是仅有的两名华裔得主;李祖永儿子李名仪则在美国建筑界有“小贝聿铭”之称,主持设计的华盛顿联邦司法大厦、纽约超高层建筑IBM大厦等著名建设奠定了其在美国建筑界的实力地位;还有著名钢琴演奏家李名强、美国脑外科医生李名弘等。
李家第六代“维”字辈大都在高科技领域工作,李维敏、李维安在美国读书时成绩优异,曾获得美国中学生最高奖——“西屋奖”,连续十年受到美国三届总统里根、克林顿、布什的嘉奖。第七代后代同样学业优秀,有的现在已是美国大学的教授。
如今在北仑,虽然小港李氏故居已不复存在,唯有由李氏家族后人设计出资建造、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匾额的“乾坤亭”并肩而立于蛟山公园。值得欣慰的是,北仑戚家山街道已在公园与乾坤亭隔荷花池相望的小山坡下,重立“李母张太夫人墓表”和“荣禄大夫李梅堂墓志铭”,亭内还有国学大师俞樾、王国维有关李家历史诗文石刻,并建立“李氏家族纪念馆”,委托专门摄制组到上海、北京、锦州等李家后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抢救、搜集史料,用影像资料的方式保留李家的历史文化。此外,全部由李家后人撰写的《江南望族小港李家百年风采——往事知多少》一书也已问世。负责该书编辑工作的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张永祥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小港李家最为翔实的史料,是研究‘宁波帮’的第一手资料。”
责编/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