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厂峪长城:从荒野到旅游景区

发布时间: 2014-09-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板厂峪长城:从荒野到旅游景区

□ 刘少才

提到长城,多数人会自然地想到北京八达岭长城、东边的山海关长城、塞外的嘉峪关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号称万里长城,其实长城不止万里,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境内历代长城的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纵横15个省区。

春到板厂峪

  板厂峪原名为“搬城峪”,在河北抚宁县境内,据说是秦始皇修筑长城派遣大将郭达安修筑北方从庄河至义院口之间的一段长城。郭达安是位干将,每到一处都要认真地核对图纸,实地勘查线路,做到合理施工。当时,他发现有一些线路不太恰当,于是就连夜修改了图纸,并派人上奏秦始皇,可又考虑到施工还要等批复,这样就会延误工期,按当时律令,误期者当斩。为此,他下决心马上开工,修筑长城。秦始皇看了郭达安的奏折之后,觉得修改的路线比前者更为合理,心中暗暗佩服,即而转念一想,如果承认他修改的好,就要影响自己的威严,不利于自己以后的统一指挥,正在这时,又有人上报,郭达安已经私自动工。秦始皇大发雷霆,为了杀一儆百,他以“擅自修改图纸,贻误施工大计”的罪名斩了郭达安,把他的人头挂起来示众,并且下令把修好的长城拆除掉,重新搬到原来的路线上来。人们对秦始皇的作法敢怒不敢言,为了纪念郭达安就把埋他尸首的地方称为“郭达安坟”,挂他人头的地方叫“郭头寨”,把拆除长城的林子叫“搬城峪”,后来,就成了今天的板厂峪。

  抚宁县境内的长城是明代长城,十多年前还属于基本无人管护、无人维修的状态,任风吹雨淋巍峨几个世纪。原来这里交通十分不便,实属“养在深闺人未识”。十年前由农民称号的许国华斥资400多万元修建了板厂峪村长城旅游公路,板厂峪长城这才初露峥嵘,即刻就倾倒了中外游人。

  现在的板厂峪已经成了一个旅游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北部山区,距市区28公里。经过十多年的维修养护,增加了景区观光路,上山的台阶,景点介绍、传说及石刻,栽植了景观树等。景区自然风光依旧,清溪潺潺,怪石点点,可观之处众多。险峡峻谷、断崖展露一线天,神秘悠然;流岩飞鸿,九道缸瀑布,潭多水蓝。第一次去时,天未大亮,无法将此美景摄入镜头。此处巍巍古长城依山势而行,独具特色,形似倒挂于天,为我国古长城之中防御系统最为完整的一处。

戚继光与板厂峪长城

  板厂峪境内长城是明代大将戚继光(15281588)主持修建的,长城宽为5米,高4.8米(其中垛口高约1.8米),用石头和青砖砌成,绵延约15公里,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敌楼星罗棋布,最高敌楼修建在800多米高的山顶上。戚继光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保存完好的3.5公里长城就横亘在险峻的山梁上,长城以条石为基础,顶外侧有垛口,里侧有女墙,每250米至500米建有敌台,每500米至1000米筑有敌楼,每遇山口、峡谷设关口。据史料记载,明长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筑。隆庆五年(1571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派中军门谭纶再次重修,在石筑长城的基础上加砖修复,并增修砖制敌楼50座。保存算是尚好的有30多座,其中就有建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巅上的敌楼。

人在此山中

  一般游客对墙台和敌楼都不分,问过当地老乡,均统称为垛楼。其实在明代之前是有区别的,城墙上的转角处或险要处修筑的防御工事可分两种,一种叫墙台,倚墙而筑或凸出墙外,其高度与城墙齐平,四周有垛口和射洞,台上还有遮风避雨的铺房,是守城士卒巡逻放哨的地方;一种叫敌台,分上下两层,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和射洞,下层为空室,可容纳十数人住宿,还可储存弓箭、兵器、粮食等。这种倚墙的敌台,据说就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创建的。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长城是那么的险峻。板厂峪长城建在崇山峻岭的燕山山脉上,我们借宿的平顶峪村花城岭在长城北面,自古无路可攀长城。只是近两年才有人沿山势修成盘山小道,一会儿穿过一线天,一会儿行走在乱石的谷底,一会儿又到悬崖峭壁之上。

  登长城,是要有真功夫的,据同行的朋友讲,这里海拔有2000多米高,虽然长城的建设者已经为登山者修了上山之路,但还是一步一险、一步一喘。尽管这样,我们5人还是各显神通,取出摄影器材边登山边拍照。

  穿过狼牙山,过了佛手石,长城就在我们的头上了。那一块块青砖据说有15.5公斤重,昔日威风凛凛的敌楼,由于年深日久,已经有些老态龙钟了,有些甚至用残垣断壁来形容更为合适。长城的垛口青砖和脚下的铺路砖已遭到人为的破坏,因为自古至今这段长城无人管理。

  无论是墙台还是敌台,都是登长城者的必经之路。有的已经坍塌了,楼门被碎砖所堵塞,人不得不弯腰呈爬行状才能入内。细观敌楼里面,由于千百年来无人管理,风吹日晒雨淋,里面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尤其是长年累月无情雨水的冲刷,是长城垛楼最大的天敌。

  我和朋友不止一次地感叹,在这样的险峰上平时人上来都决非易事,古人是靠什么信念修长城的?别说将材料背上山,就是将食物运上山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东从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么长的长城该有多少官兵把守?守长城的官兵吃什么喝什么?古代烧成10.5公斤重的青砖,现代为什么不与古代统一规格?废弃几个世纪的建筑物,为什么能坚持到现在?修长城又有多少个范喜良和孟姜女悲壮的传说……一个个问号不正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吗。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