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随志愿走:一对外交官夫妇的支教之旅
发布时间: 2014-09-01 12:00:00
原本可以在北京部委大院里安享晚年的一对外交官夫妇,退休后却投身贵州山区支教9年,辗转6所学校,目前仍没有撤离的打算,很多人都不解:“放着京城优越的生活不过,却跑到大山里受罪,他们图的到底是什么?”
“图的就是活得充实,夫妻相守去做公益事业更让我们感到快乐!”外交官夫妇中的妻子孙丽娜这样回答。
爱随志愿走:一对外交官夫妇的支教之旅
□ 慧心
不想碌碌度晚年,
外交官夫妇打起背包去支教
提起当初赴贵州支教的缘起,今年65岁的孙丽娜说,是9年前电视镜头里的一个画面,让她和丈夫朱敏才开始了支教之旅。
那是2005年5月的一天,电视里一位贵州山区女教师背着孩子上课的画面,触动了刚从小学英语高级教师位置上退休不久的孙丽娜,她对一旁的丈夫说:“老朱,我教书还没教够,咱们去贵州支教吧!”
“好啊,贵州是我老家,那里需要我们,咱俩正好能发挥余热!”朱敏才热烈地响应着妻子。
朱敏才出生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在贵阳长大,上世纪60年代,在贵州大学外语系读书的他一直希望能去贵州偏远地区做老师。因为学业优异,他被选调到商务部工作,在北京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孙丽娜。
1984年,朱敏才被派往坦桑尼亚、利比里亚、毛里求斯等国开展经济援助工作,在非洲工作12年后,1996年成为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当时在北京崇文区一所小学教书的孙丽娜,也跟着丈夫在国外过了几年“外交官夫人”的生活。
孙丽娜是个忙碌惯了的人,跟随丈夫回国后,继续做小学教师。一转眼,她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休,和丈夫过了段安逸的日子,却觉得浑身不舒服,总想做些什么。看到电视里贵州一些山区落后的教育现状,孙丽娜萌发了到山区支教的愿望,朱敏才和妻子一拍即合。
到了贵阳,他们对去哪儿支教却一片茫然。于是,孙丽娜给《贵州都市报》打了个电话,本想询问一下哪里需要教师,没想到记者一听他们的年龄、身份,意识到这是一则不错的新闻,就写了篇《志愿者,你超龄了!》的报道,引发了热烈反响。随后,夫妇俩收到了来自各方的邀请。
2005年8月,朱敏才夫妇背着行李来到了最早邀请他们的望谟二小,孙丽娜负责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没有教学经验的朱敏才给妻子当起了后勤。半年后,他们又受邀来到了贵州省体操学校。教了不到一年,朱敏才和妻子觉得,他们支教的学校与最初“到艰苦的缺少老师的地方去”的意愿还是有所出入,决定自己联系地方。
2008年上半年,孙丽娜看到一则报道,贵州兴义市一个叫尖山苗寨的地方,那里的小学仅有一位老师,条件十分艰苦。这则报道感动了老夫妇,他们决定去尖山。
初见尖山苗寨小学时,夫妇俩不由惊呆了:这所建在山顶上的学校仅有三间平房、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兼宿舍,学校是寨子里的乡亲用背篓背7000斤石头聚在一起垒起来的,教室只有窗户洞,没有窗户,没有水也没有电。孩子们一个个黑不溜秋,有几个女孩竟然光着身子。让朱敏才夫妇更吃惊的是,学校里唯一的一个代课老师月工资仅100元。
如此艰苦的环境,正符合朱敏才夫妇到艰苦地区支教的心愿,他们便留下了。
尖山苗寨小学原来只有语文和数学课,孙丽娜重新给孩子们排了课,并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因为年级多、老师少,两位老人成了“顶梁柱”,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课程表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朱敏才还自创了尖山棍法,和孩子们一起锻炼身体,平时还能防蛇。孩子们每人手里拿一根竹棍,跟着朱敏才演练棍法,引得苗民们竞相前来观看。当年8月,在朱敏才夫妇的努力下,乡亲们还从电视里观看了北京奥运会。
外交官夫妇来苗寨支教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陆续有好心人给孩子们捐来了衣服、书本、凳子、乒乓球拍、洗衣机等,爱心人士还给学校安了窗户、粉刷了墙,给教室安了电灯。
最让朱敏才高兴的是,这所曾经“一个老师的学校”迎来了一批批支教的大学生。昔日冷清的苗寨变得从未有过的热闹。
最欣慰山里的孩子开口谈理想
刚来尖山苗寨小学支教时,朱敏才夫妇发现,这里的孩子很怕生人,不敢开口说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朱敏才和妻子通过上课、做游戏和多种课外活动让孩子们逐渐变得开朗、自信。他们还教苗寨的孩子学说普通话、学唱汉语歌,教他们做操,带着孩子们过了第一个少先队日。渐渐地,孩子们活泼起来。
山上的日子十分艰苦,朱敏才和老伴每个月只下一次山,然后搭乘苗民的车进城,花几十元找家小旅社开个房间,好好洗个热水澡,再一头扎进新华书店看书。
因为条件艰苦,孙丽娜在经历了一次高烧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抵不住生活环境和身体的压力,本想在尖山苗寨小学支教两年的老夫妇不得不忍痛放弃。
2009年8月的一天,尖山苗寨小学的学生们在下山的路上列起了长队,他们的孙奶奶和朱爷爷要走了,孩子们齐声唱着老师教的英文歌,唱了一首又一首,直到朱爷爷、孙奶奶的身影消失在孩子们泪眼模糊的视线里。
2010年7月,朱敏才夫妇结束了又一所小学的支教后,来到了革命老区遵义。在遵义长途汽车站,朱敏才对长途车司机说:“师傅,您觉得哪里缺英语老师,就把我们拉到那里吧!”司机弄清两位老人的来历后,大为感动,把他们拉到了龙坪镇。在镇教辅站里,两位老人刚说明来意,一旁的一位中年男子赶紧接过话茬说:“我们那里缺英语老师,到我们那里去吧!”
那个男子正是当地裕民小学的校长。在裕民小学,朱敏才的英语课让当地英语教师佩服得五体投地,镇教辅站把全镇英语教师组织起来,让朱敏才给他们办培训班。朱敏才非常乐意,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老师们的英语教学有了很大提高。
与刚来贵州支教时相比,朱敏才和老伴已经逐步将他们的支教重点从当初的让孩子们有老师上课,改变为努力提升孩子的自信,提高孩子倾听、交流的能力。
朱敏才知道,现在国内英语教学基本上学的是“哑巴英语”,刻苦地背单词、学语法,只是为了每次考试能考个好成绩,却忽视了语言是交流工具这一特质。因此,在朱敏才的课堂上,看不到照着书本的朗诵,而是分小组的英文简单交流,并进行必要的社交礼仪培训。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英语交流能力,朱敏才想出了许多办法,他还给学生们画了一张“六何图”,“六何”分别是何人、何时、何地、何物、何如、何故。这是国际通行的六个元素,朱敏才用这六个元素引导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向,帮助他们打开与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交流的大门。
山里的孩子大都羞于表达,为了激励大家敢于开口说英语,朱敏才用了很多办法。他自己掏钱买了奖品,第一个敢于开口说英语的,就能获得奖品。他还设下重奖,如果一学期下来,每堂课都能积极发言的,将获得复读机一台。在朱敏才的激励下,孩子们学英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支教9年来,朱敏才夫妇见证着山区的孩子从没有校舍、没有教师,到今天能坐在窗明几净的环境里读书。从孩子们羞于见生人,到现在敢开口谈理想,这样的变化是老两口最感欣慰的。
支教让晚年生活更有意义
作为曾经的外交官和高级教师,朱敏才夫妇每月有着不菲的退休金,在北京二环他们还有一套价值200多万元的房子,两个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原本可以在北京部委大院里安享晚年的他们,却在贵州山区待了9年,仍没有撤离的打算,这让很多人都不理解。
“你们放着好日子不过,却到山沟里待了这么多年,图个什么?”对这个问题,朱敏才和老伴的回答如出一辙:“快乐呀!我们把余热贡献给贫困山区的孩子,看着他们取得成绩时的欢笑,战胜困难时的自信,我们万分的快乐,没有任何的失落和困惑!”
9年来,朱敏才夫妇吃、住、行完全是自费,而且非常节俭,没有向学校、当地政府索取过一分钱的报酬,为了当地的义务教育,他们捐款捐物近20万元。
尽管老两口支教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却还是遭到了不少质疑和误解。
朱敏才和妻子9年没回北京,引起了昔日朋友和同事的猜测和疑问。有的人甚至说老两口这么大年龄了,还折腾个啥,想出名也不用这种方式吧!朱敏才对此淡淡一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
朱敏才说,在贵州支教这几年,他和妻子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重走了一回青春路。他深情地说,老伴就是他的老师,不仅圆了他的教师梦,还是他另一种人生的引路人。
不过,让朱敏才夫妇自责的是,来贵州山区支教后,他们对儿女、家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顾及,因此怀有深深的歉疚。
当初,女儿生孩子时,朱敏才夫妇不在身边,外孙满月酒时,独缺外公外婆。后来,孙丽娜还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回到北京看病,这才顺便看了下外孙。
有一年,朱敏才和老伴回北京过春节,女儿抱怨说:“别的人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咱家倒好,孩子想见外公外婆却找不到人,人生就这么多年,别的老人都在安享晚年,你们却跑到大山里受罪,糟踏得浑身是病!”说着说着,女儿哭了起来。
对女儿的抱怨,朱敏才也很愧疚。但他对女儿说:“我们老了也有自己的梦想,一个人不但有小家,还有国家这个大家等着我们去贡献余热,你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就不要事事依赖爸妈了!”
长期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贵州阴冷潮湿的气候,让朱敏才夫妇患上了各种病。由于病变随时可能发生,孙丽娜已经摘除了所有的妇科器官。2013年,孙丽娜回北京做检查,医生劝她不要去贵州了,可孙丽娜放不下山里的孩子们,更担心多病的丈夫,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间歇性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医生说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些年来,孙丽娜和丈夫的病历和化验单摞在一起有近15厘米高。
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孙丽娜的右眼已经完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重金属超标。
2014年3月21日,朱敏才和孙丽娜获得了阿里巴巴公益“天天正能量”启动以来的首个10万元大奖,他们希望用这笔钱为山区的孩子建一座食堂。
多年来的支教生活虽然毁掉了他们的身体,孙丽娜却觉得非常充实,她很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那句话,因为这也代表着他们那代人的信念。
更让孙丽娜觉得无悔的是,无论支教生活多么艰辛,夫妻在一起厮守让她感到更加充实、快乐。闲暇时,孙丽娜会弹起电子琴,朱敏才则一展歌喉,夫妇俩特别钟爱《爱在天地间》这首歌,朱敏才常常把它献给妻子。笔者临离别时,朱敏才夫妇又你弹我唱,《爱在天地间》的旋律久久回旋,仿佛唱着的是他们的故事:“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这份情,希望于人间。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彼此间都把真情埋在心底,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
责编/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