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18 位农民的红手印

发布时间: 2014-08-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邓小平和18位村民的红手印

□ 吴志菲

国家博物馆中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常常驻足在一个编号为GB54563的陈列物前。它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长年累月在土里刨食却不得温饱的庄稼汉,甘冒坐牢杀头的危险,于19781124日所立下的惊天动地的保证书。所签下的18个名字上,都按有鲜红的指印。这份特别的馆藏文物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见证。

  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的确,如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解放了几亿人口,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话;那么“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道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放的是中国的生产力,正在建立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中国。

鲜红的手印按在

全国首份包干合同上

  1978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几乎与此同时,安徽凤阳小岗的农民偷偷地实行了包干到户的责任制。那个寒冷的冬夜,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严立华家那低矮的草房里,18个社员聚在一起,神情隐秘而悲壮,他们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分田到户大包干,坐牢杀头也心甘!为何此事让这些朴实的农民如此惶恐下决心,以致托付了抚养了小孩的后事?

  1955年,农村合作化一哄而上。1958年不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又过早建立。当时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主张包产到组、包产到户,遭到毛泽东痛斥。1960年,3年自然灾害造成严重饥荒。安徽宿县一位70高龄的老人为了照顾生病的儿子,无法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也就得不到那赖以生存的口粮。不想眼睁睁饿死的老农,于是请求公社干部允许自己带着儿子上山养病并开荒自救。一老一病二人上了荒山,老人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出了16亩荒地,不仅收到了口粮,还向公社交了1800斤粮食和养鸡得到的60元钱。老人个体劳动创造的丰收奇迹与当时集体劳作下的歉收、饥荒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民在惊羡之余认识到:把田分给各户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摆脱饥荒。于是,全省各地纷纷要求包干。1961年春,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极力陈述民情和责任田的好处,毛泽东批示试行。当时刘少奇、邓小平等非常赞成。

  邓小平于此提出了著名的“猫论”。但是毛泽东仅容忍包产单干试行了一年。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大旱,农民再次面临绝境。在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下,安徽实行了“借地种麦”。结果,肥西县大旱之年大丰收。在“借地种麦”的影响下,安徽农村悄然兴起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但还没有人敢于突破禁区分田到户。有名的“叫花子县”凤阳早有“十年倒有九年荒”之说,小岗生产队更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讨饭村。全队20户人家,不算两户单身汉,18户家家讨过饭,家家都有人当过生产队干部,但都没有解决好吃饭问题。当大包干到组责任制在凤阳全县兴起时,小岗也学着别人的样子搞起了分组作业。先是将全队分成两个作业组,“大呼隆”变成“小呼隆”。没维持几天,只好将两个作业组现划开,分成4个、8个作业组。但还是有上工迟到、分工吵嘴、记分计较等现象。要再划开的话,只有一家一户包田干了。

  于是,在那个晚上,在生产队队长严俊昌的组织下,18个农民挤在一起,召开一个关系全队命运的秘密会议,主题是研究分田单干,并写下了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他们连夜抓阄分牲畜、农具,又迅速丈量土地,艰难地迈出了分田到户的第一步。

实践给小岗的包干

作出响亮的回答

  小岗人的行动得到了省委和县委的支持。其实,早在197711月,在万里的支持下,安徽全省工作会议上即通过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允许农民搞家庭副业,其收获除完成国家任务外,可以到集市上出售,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搞责任制。这就是著名的“安徽六条”。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万里曾就肥西县借地种麦及包产到户问题请示过陈云,问怎么办。陈云说“我举双手赞成”。后来,向邓小平请示,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实事求是干下去。”有了陈云、邓小平的支持,万里心中有了底。此外,凤阳县县委书记也找到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叫他不要害怕,不要有思想顾虑。这下子,小岗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197910月,秋高气爽。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算盘珠被人们拨得“噼噼啪啪”作响。检验小岗包干到户成果的时候到了。数字出来了,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至1970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年年“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小岗,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

  实践给小岗的包干作出了响亮的回答。19801月,万里到小岗视察,挨家挨户逐个查清,对小岗的创举作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包干到户是“马克思主义”:“今后,哪个再说你们是搞资本主义,这场官司交给我,我替你们打。”万里首先在安徽支持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要吃米,找万里”的佳话不胫而走。几乎是与此同时,四川省也大力支持责任制,制定了“四川十二条”,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四川的农业也迅速恢复和发展。

中共历史上第一个

农村工作“一号文件”诞生

  随着包产到户从暗处走到明处,从个别省份走到全国许多省份,由此引起的责难也纷至沓来。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对农村的改革及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80531日,他同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干到户的地方搞了包干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早在自己第三次复出后,就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对农村的体制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他说,1958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了大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复出后不久,他在东北之行中多次谈到农村问题。他说,一个公社有自己的条件,有自己的情况,一个大队有自己的条件,有自己的情况,有一般,也有特殊,大量的是特殊,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考虑问题。邓小平对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提法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不论搞农业、搞工业、搞现代化,都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学大庆、学大寨要实事求是。大寨有些东西不能学,也不可能学。”

  大寨是毛泽东在农业战线树立起来的一面红旗,是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学习的榜样。大寨的那些做法在当时被宣传为最具社会主义特征的,在那个年代,谁要说不学大寨,弄不好就会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渐渐拨开了阻碍农村改革的重重迷雾。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真正得以正名,是在1982年。这年11日,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到1982年底,80%的农户实行了大包干,1983年则上升到93%,“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线崩溃,代之而起是县乡镇政府。人民公社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发布了5个有关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一步步将农村改革推向全国,引向深入,最终确立了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也推动了城市改革,在我国很快又形成了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之势。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多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邓小平这般评价农村改革中涌现的乡镇企业。

苏州之行为“市场经济”定调

 198326,邓小平莅临苏州,考察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决策全局提供经验和依据。而就在4个多月前的1982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党在新时期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党中央依据客观实际,审时度势,提出到200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7下午,江苏省委领导同志如约来到南园宾馆新平房的会客室。邓小平听汇报时,说话不多,但言简意赅。“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没有过多的客套和寒暄,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直奔主题,双眼充满期待的目光。

  “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1976年至1982年,6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江苏的同志回答说。

  “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邓小平问。苏州工农业生产的基数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在国内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具有代表性。通常来说,基数越高,翻番越难,解剖了这一只麻雀,有利于党中央把握全局,决策全局。“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江苏的同志告诉邓小平。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不仅能够,而且可以提前实现翻两番!邓小平听得十分仔细,频频点头,表示同意和赞许。听了汇报,他的心里踏实了。他已经从苏州农村的发展看到了祖国广大农村的未来和希望,看到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邓小平抓住主题,继续发问。江苏的同志思考了一阵,回答说:江苏,特别是苏州,历来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农村经济所以出现新的飞跃,主要靠两条:一条是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另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

  社、队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它的生产和经营机制显然引起了邓小平浓厚的兴趣。他神情专注,听得特别仔细。确实,社、队工业的崛起,对苏州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苏州社、队工业的成长和发展,”江苏的同志归纳说:“归根结底,凭借的是灵活的经营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从原材料的获得,资金的来源,到产品的销售,完全靠市场。因此可以说,是市场哺育了社、队工业。”

  听到这里,邓小平深邃的目光显得格外明亮。市场问题是他思考已久的问题。他认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此时,他又听到了一番关于市场经济的议论。而且,苏州的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市场,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生产得到了发展。“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邓小平不容置辩地给市场经济下了一个精辟的结论。一个孕育已久的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在邓小平的头脑中越来越明晰。

  苏州农村发展社、队工业的一套办法及其取得的成绩,是邓小平此行获得的一个重要信息,也得到了他的首肯。其直接结果是,第二年,中共中央专门为加快社、队工业的发展下发了正式文件,为这一新生事物正了名、撑了腰,为全国范围社、队工业(后称乡镇企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国有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经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一种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与农民的家庭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为城市企业的资产国家所有制与企业的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农村的家庭多劳多得,为城市企业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提供了榜样,而农村责任制激发的农民的劳动热情树立了城市改革的信心。邓小平预计城市改革35年也能取得显著的成效,显然是被农村改革成就所鼓舞。

勾画“三步走”发展蓝图

  如果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点是在农村进行改革,那么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则是转移到城市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经济运行机制全方位纵深发展,真正触动了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的主体部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谁也没有料到,在1979126日,邓小平在会见前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发生的一段插曲,奏响了中国从80年代到200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这天上午会谈开始,在问题讨论到一半的时候,大平正芳突然发问:“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对于大平正芳提出的这个问题,邓小平没有马上回答,他陷入了沉思。仅仅经过一分钟的思考,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影响中国今后几十年命运的设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个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金,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把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本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实现“小康”,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变化。“小康”目标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后来,邓小平进一步将这个目标具体分解为两步: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基本达到“小康”标准,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就是“翻两番”。很快,“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就为全党所接受,并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小康目标完全能达到,农村的改革3年见成效,6年基本成功,解决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温饱问题,小康的第一步接近实现。实践促使邓小平思考更长远的发展规则。他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

 1987430,邓小平会见了来访的西班牙副首相格拉,在会谈中格拉称赞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邓小平回答说:“我对一些外宾说过,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翻,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到21世纪的长远规则。在党的十三大上,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三步走”发展蓝图。

  30多年前,中国改革大业就是从农村发轫的。今天,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桩桩件件,都甜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国家博物馆中凤阳县小岗村18位庄稼汉签名的保证书已成为历史文物的保证书,承载着新时期农村改革的风云之变幻。

责编/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