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钜:恢恢大度 爱乡心长
陈元钜:恢恢大度 爱乡心长
发布时间: 2014-07-23 12:00:00
“经营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两者互相成就,强调胜不骄败不馁,一诺千金,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陈元钜
如果你到过香港屯门工业区,你的目光会被远处那座高高耸立的浅灰色建筑物吸引,大厦顶部那鲜红的巨型枫叶镶着两个绿色大字——大兴,显得特别耀眼。这里,就是大兴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大兴工业大厦。1991年,当这座大厦竣工时,建筑师曾兴奋地对大兴董事长陈元钜说:“这座工业大厦可以加载吉尼斯纪录了,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工业大厦!”
不畏风险,夹缝中拚出一番事业来
陈元钜,1929年出生于上海一个纺织商人家庭,其父陈志廉是地道的绍兴人,于19世纪末前往宁波、上海创业。陈志廉为人诚实、工作勤奋,加上生活节俭,不久便积攒了一笔钱,开办了一家中等规模的工厂——华丰肥皂厂。凭着绍兴人特有的精明,陈志廉把工厂办得蒸蒸日上。1935年,他又在上海临海青路创办了中国毛纺织厂以生产毛绒线。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陈志廉的个人资产总额已排名全国第六。无疑,陈志廉对我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志廉育有6男5女,陈元钜在兄弟中排名最小,因此极被爱护,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着浓重绍兴口音的父亲经常给他讲一些关于绍兴的事,什么“大禹治水”、“卧薪尝胆”,还有那“乌毡帽”、“乌篷船”,渐渐地,江南水乡绍兴在父亲怀旧的絮叨声中,深深烙在他幼小的心里。
陈元钜在大学学习期间,半天读书半天在父亲的公司及工厂中工作,从采购到营销,从办公室到车间,他什么都干,勤奋主动,干劲十足。陈志廉暗暗喜在心里,想着子承父业的希望指日可待。
1954年,陈元钜来到香港,决心在这里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他颇费心思地作了一番市场调查。其时,中国的山羊毛在工艺处理上不过关,生产的毛线毛质生硬,好的毛线都需从澳洲进口,价格很贵,买得起的人很少。陈元钜看到这点,决定利用香港自由港的特点,从英国进口羊毛绒线,转批到内地销售。主意一定,他毅然投入全部积蓄20万港币,在中环开设了一间洋行——宝隆行。
财富来源于智慧。宝隆行一开业,生意就特别兴隆,慢慢地,陈元钜有了自己的经济基础。1956年,有朋友告诉他,瑞士瑞得纺织机械公司正在物色香港及中国的代理人。瑞得的纺织机器因其质量好,当时在全球纺织行业中是最为先进的,如能拿到瑞得的代理权,公司的前途将无可限量。但瑞得的条件很苛刻,许多商家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陈元钜作了一番精心准备后才去“应试”。他找到了瑞得驻港代表,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经营思路。瑞得的代表在听了他的想法后尽管很赏识他,但还是开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必须先买下10000纱锭,约30台纺机,才可以签此代理合约。
这可使陈元钜犯难了,弹丸之地的香港时下纺织企业多达20余家,要在这夹缝中生存是何等艰难!那段时间,他广泛地调查了香港及东南亚的纺织市场,从产品特色、销售渠道到成本控制、利润概率,他都仔细作了收集研究。因从小耳闻目睹这一行业,陈元钜做起调查来有条不紊。心中有数后,陈元钜终于咬咬牙,签下这个机遇与风险共存的合约。大兴纺织公司就此应运而生。陈元钜一边经营纺织生意,一边用自己工厂的机器和产品实地推销瑞得机器。这样做既节省了展览场地费用,又具有观摩性和说服力。瑞得的纺织机器经他的推销,更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
“干纺织这行很苦。”创业那阵子,陈元钜虽然人在办公室,但思路及经营理念却要像纺织机一样不停运转。曾几何时他也想一退了之,然而,常挂在心头的一句莎士比亚名言时刻在激励着他:“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和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它”。陈元钜就凭着这一信念,依靠自己的智慧、胆识、勤奋一步一步地走出低谷!
陈元钜将自己的事业归纳为6次扩充,最艰难最具风险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那一次。那段时期,捷克发明了空气织机,成品可以制作一些较为厚实的织物,如窗帘、沙发布、牛仔布等。这个创新产品,当时香港还无人敢试,主要是因为一、成本高;二、技术要求高;三、原材料及销路不好找。但陈元钜相信,这是纺织业的一次革命,更相信自己的判断:美国时下正在兴起牛仔布热潮,这一流行很快会传到香港、东南亚。于是,1963年,他毅然投入400万美金购买了空气纺织设备。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企业试产成功了,陈元钜因此占据了香港纺织业的制高点!
凭着陈元钜诚信的经营理念和人性化的管理,大兴纺织公司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深深地扎根在香港这块繁华的土地上,年产值达6至10亿港币,成为雄踞这一行业的佼佼者。由于他的杰出表现和取得的惊人业绩,香港政府授予他“太平绅士”殊荣;1984年,又被英女王授予OBE勋衔。
对于取得如此辉煌成就,陈元钜十分谦逊。他坚定自信,重信笃行,宠辱不惊,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始终懂得如何诚信地去尊重他人。他在香港社会上享有祟高的威望,这种威望并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高尚的品行,这使得他直到今天仍然能够赢得下属的忠心,以及所有商业伙伴的忠诚合作。
不求闻达,岁月难泯桑梓情
事业、金钱和荣耀都不能化解陈元钜那无尽的乡愁。他常常想,故乡的乌蓬船依旧在碧波上悠扬吗?甘甜醇厚的老酒还是散发着那么诱人的芳香吗?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大陆敞开了怀抱欢迎游子回家看看,陈元钜从香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当他听到那熟悉的乡音,看到那熟悉的乡景,握到乡亲们的双手时,不禁热泪盈眶。
陈元钜把对故乡的深情落实在办实事的行动上。早年他就为马鞍镇中心学校改造教育楼捐资;出钱设立绍兴市见义勇为基金、绍兴县见义勇为基金、绍兴县小百花越剧基金等。1991年,绍兴旅港同乡会发起帮助家乡建造一座博物馆的倡议。一天,绍兴旅港同乡会会长车越乔、永远名誉会长章传信一同来拜访陈元钜,当说明来意后,陈元钜爽朗地说:“绍兴建造博物馆,这是一件大好事,会长捐多少,我也捐多少”。现在这所漂亮的建筑已屹立在绍兴市区,成为人们追寻历史、观赏祖先优秀遗产的最佳场所。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经济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但当时大学生只占人口的0.7%,远远低于浙江省1.7%的平均水平。创办自己的大学,是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420万越乡人民的千秋大业。1993年,陈元钜与高月明、车越乔、章传信等人一起联合在绍兴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提案: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以人才辈出而闻名于世。现代的绍兴已是一个拥有420万人口,各项建设事业具有相当基础的中等城市。但是,绍兴至今没有一所大学,这与今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化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的形势很不适应。我们身在香港,心系故乡,认为欲使绍兴的经济和各项事业能够更快地发展,培养各类建设人才已属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提议倡办绍兴大学。
故乡创办绍兴大学,陈元钜感到异常兴奋。这年春天,他特地风尘仆仆地赶到绍兴,专门听取了绍兴市有关领导的介绍,实地赴当时的绍兴师专、高专考察办学条件,并对办学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发展的根本。我是全世界跑遍了,很多人看重的是功利,精神方面没有太注重。教师的责任重大,科技的进步、企业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尽管都很重要,但假设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在精神方面有缺憾,那是令人担忧的。”听着陈元钜发自肺腑之言,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动容。
为了故乡的教育事业,1994年,陈元钜慷慨捐赠1600万元。学校方面为了表达对他的感谢,特地把他捐建的一座教学楼以他父亲志廉的名字命名。“志廉楼”是一座既充分体现现代风格,又富有水乡特色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1999年10月8日,一个简朴而隆重的命名仪式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从不喜欢演讲的陈元钜在命名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勉励学生们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力争成为国家今后发展的栋梁之才!199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陈元钜首批“爱乡楷模”称号。
陈元钜为故乡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远没有到此打住。2001年,他再次向绍兴文理学院捐赠1000万元。他在给予院长的信中说:“待2005年绍兴大学批准成立,余当放开俗务,回绍参加成立典礼,向院长祝贺。”他要让绍兴文理学院办成绍兴大学,圆一个大学梦!2001年10月1日,绍兴市政府诚挚地授予陈元钜“绍兴荣誉市民”称号。
陈元钜对故乡其他事业也很热心。2002年春,绍兴市政协为了让政协委员和退下来的老同志有个好去处,考虑筹建一个“联谊中心”。陈元钜得知此事后,立即汇去人民币202万元。2003年3月31日,他又悄悄地给绍兴文理学院汇来500万元人民币,用于学院的二期扩建工程。二期工程建成后,绍兴文理学院将能容纳5万名莘莘学子,从硬件上达到大学的标准和规模。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陈元钜先后捐款共计4000万元人民币,用于绍兴教育文化等事业。一位哲人曾说过:财富并不是生命的目的,只是生命的工具。陈元钜就是这一哲理的实践者,他淡薄名利、淡薄财富,只要家乡需要,他都慷慨解囊。
不计前嫌,恢恢大度度人生
陈元钜为人豁达大度、正直善良,了解他的人都称赞他具有仁人君子之风,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在故乡一直被人们传颂着。陈志廉在解放前是上海纺织界巨头,可是在“文革”那是非颠倒的年月里却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最终病逝故里。陈志廉在绍兴铁甲营留有一片祖宅,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为了落实党的政策,主动去函表示要退还给其子女。
那年清明时节,趁回乡祭祖、观光的空闲,陈元钜独自来到自家的祖宅前。祖宅占地面积很大,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井井台门、排排厢房、道道回廊,错落有致。面对这一切,他思绪滚滚,眼眶有些湿润,可当他打量了祖宅每一个角落后,毅然地离开了它。事后有人问起这件事,陈元钜淡淡地说:“现在绍兴住房这么紧张,如果要把几十户、200多居民都搬出去,政府又要花不少钱,我不希望惊动那里的居民”。平平淡淡的一句话,陈元钜就放弃了价值千万元资产的祖宅。
陈元钜还以自己的品格修养影响着周围的人。一次回乡探亲,陈元钜在绍兴的一位亲戚提出自己儿子已在读高中,如考不上大学的话,希望陈元钜能说说情,让自己儿子就读绍兴文理学院。不料,陈元钜笑着对这位亲戚说:“读什么学校,这要取决于孩子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我可不能说这个情哟,你得告诉他,如果他考上大学,或将来能留学,他的费用由我承担,但要我说情让他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事”。陈元钜的一席话,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幸福美满的家庭是陈元钜永远的港湾,他贤惠的夫人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夫妇俩育有5个子女,如今都各有成就。生活中的陈元钜并不像生意场上那样“好动”,他是一个恋家的人,工作之余一般呆在家里,看一看家乡寄送的《绍兴日报》,这是他每天最惬意的时刻。他虽远在香港,但故乡最近发生的事,他都能如数家珍地一件件道来。
陈元钜,一个历经风雨、饱经世面、充满思想的爱乡楷模,一个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的长者。他的觉悟和情操不是这篇传记所能包容的,他的为人处事,让身边的人看到了他一生的勤奋、机智、宽宏与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