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舌尖亲近雨林

发布时间: 2014-07-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一如西双版纳绚丽多姿的雨林风光和民族风情,西双版纳美食也有着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13个世居此地的少数民族,采自然之灵气,聚雨林之精华,创造出璀璨的饮食文化。但对于早就习惯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食客来说,乍一接触到西双版纳的美食,难免会有惊讶或错愕之感,流过舌尖的先是一种颠覆般的震撼,宛如领悟到一部“暴力美学”的巨作,顿时便领略到用舌尖亲近雨林的感觉。神秘绚丽的野生植物,令人毛骨悚然的昆虫,匪夷所思的烹饪方式……散发着自然气息的雨林美食,看似粗犷质朴却又独辟蹊径,看似茹毛饮血却又绿色健康,品味西双版纳美食,寻找到一种天真盎然的野趣,一种融入自然的人类饮食的古老记忆。

用舌尖亲近雨林

□ 贺泽劲 晓鹰

餐桌上的雨林风情

  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是西双版纳美食取之不竭的天然食材仓库。西双版纳人走进雨林,就有如魔术大师将手伸进了“百宝箱”,眨眼间就能拿出一桌令人眼花缭乱的盛宴。

  通过一个叫玉香的傣家姑娘,笔者见识了西双版纳人的这种神奇功夫。时值正午,玉香邀请我们到她家的竹楼里用餐。玉香把我们安置在火塘边,便和妹妹玉纳、弟弟岩丙背着竹篮走进了山坡的密林中。没过多久,他们就满载而归,篮中装满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花朵和野生蔬菜,当然,也少不了虫子。

  “这是苦笋,这是水蕨菜,这是竹虫,这是水蜻蜓,这是芭蕉花,这是鸡蛋花。”玉香边择菜,边教我们认识一些蔬菜和昆虫。

  西双版纳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王国”之誉,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培育出了与众不同的食材。雨林盛产各种野生植物,菌类、山茅野菜、水果花卉皆可入席。西双版纳的雨林居民向来有食用野生蔬菜的传统,历史上他们几乎不栽种蔬菜,而是利用雨林中三四百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满足饮食所需。西双版纳气候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蝉、蜘蛛、蚂蚁、竹虫等昆虫看起来很惊悚,却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纯天然食材。傣族自古就有吃蝉遗风,有守灯待蝉的风俗。

  饭做好了,玉香仿佛把雨林都搬到了餐桌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生猛”,所有的菜肴都仿佛带着露珠的新鲜,散发着热带雨林的生命力。那翠绿如丝的青苔,原来竟是一种从水塘、河流中捞出的水生藻类植物。这种被很多人弃之不用的青苔,富含绿色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傣族人眼中的天然绿色保健食材,可煮可烤,可焙可炸,也可用作蘸料。一盆青苔汤端上,似一块无瑕碧玉,入口则有一股鲜美滋润身心。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鲜花做成的菜肴,让人垂涎欲滴,又怕暴殄天物,小心翼翼地把一片花瓣送进嘴里,任由芬芳充满口腔,人就仿佛融化在了清新的雨林里。鲜花富含氨基酸,傣族女性曼妙的身材和美好的容颜,恐怕与她们经常食花驻颜大有关系。

  食材取之雨林,是靠山吃山的顺理成章,而就地取材的烹饪用具,则更能彰显独具匠心的智慧。

  在当地被称作香竹糯米饭的竹筒饭,是西双版纳美食中的代表。这种竹筒饭,是取一种傣语叫“埋毫澜”的翠竹为炊具烤制而成的。竹筒是炊具也是食材,竹筒饭烤好后,劈开竹筒便会发现,竹瓤的清香与米饭的糯香早已浑然一体了。菠萝饭也是当地的美食之一,做菠萝饭时,要将菠萝肉剜出,和米饭、菜等一起烹饪,菠萝壳被当作盛具。包烧是西双版纳人很青睐的烹饪方法,当地人从树上摘下芭蕉叶或木冬叶,就有了现成的烹饪工具。不管是野生蔬菜,还是肉食水鲜,裹进绿叶里,用竹篾捆好焐在火塘的炭火下,煨熟后不但能保持食品的原汁原味,还有诱人的清香。

让舌头经历一次探险或放纵

  与热带雨林食材的原始粗犷相映成趣,西双版纳美食的加工工艺和烹饪方法也质朴原始,其加工工艺主要有剁、腌、舂、包等,烹饪方法主要有蒸、煮、烤、煎、炸等。

  为应对雨林地区的湿热环境,西双版纳人多用腌制的方法来保存加工食品。不仅腌制牛肉、猪肉、鱼肉等荤菜,也喜欢腌制竹笋等名目繁多的素菜。傣族、哈尼族、瑶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的腌制工艺各具特色,但都非常讲究,调料丰富,除了具有保存食物的作用外,更能赋予食物酸鲜开胃的功能。腌制食品有的可直接食用,有的可蒸可烤,咸、香、酸、辣味俱全,也使得酸味菜成为这些少数民族的经典菜式。

  剁生,是彝族、傣族、白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保留至今的古代生食的遗俗。正宗的剁生是将各种肉剁碎,加上调料生吃。据说剁生的最初原料是麂肉,后来逐渐发展为牛肉、猪肉、禽肉和鱼肉等。剁生是重大节日、红白喜事或招待贵宾的佳肴,而且只有男性才能剁生,女性是不能去剁生的,不过她们可以将男性剁生水平的高低当作择偶的标准。

  生吃,听起来很恐怖,但吃起来极其鲜嫩,细腻如泥的生肉入口即化,原汁原味的野性顿时在唇齿间激荡,咽下便仿佛获得了直面危机四伏的雨林的勇气。

  像生吃一样,难以被外界普遍接受的西双版纳美食中,还有哈尼族的“肉芽”、傣族的“牛撒撇”等。“肉芽”是将肉配好调料后吊起,任肉发臭生蛆,蛆虫便是营养价值极高的“肉芽”。等蛆长大便会掉落到肉下挂着的兜中,或用棍敲击臭肉,白蛆便纷纷坠落,拾之油炸或炭烧,异香扑鼻,非常可口。

  “牛撒撇”具有药膳价值,可助消化,消暑解毒,是酷热雨林里的消夏祛热良品。可就因为其作料过于独特——取牛胃苦肠里的汁液和未消化的残渣混合而成,因而难以被人接受。在宰牛前,傣族人会给牛喂食一些具有清凉、杀菌功效的植物——五加叶和香辣蓼草。牛被开膛后,迅速从牛胃中取出已初步消化的草汁,与小米椒、花椒面、八角、草果面、野香葱等作料一并拌食牛肚条、牛脊肉等食物。“牛撒撇”色香诱人,可知道了其做法,要下口还是需要勇气的。

如梦如幻的味觉之旅

  西双版纳的饮食集咸、酸、辣、香、麻、鲜、甜、苦诸味于一体。与大刀阔斧的加工烹制方法相反,西双版纳人在调味上却很精细,舍得下功夫,他们制作的蘸料特色鲜明且种类极其丰富,与粗放的烹饪一道,形成了奔放却不失细腻、张弛有度的韵律感,让食客俨然进行了一次如梦如幻的雨林之旅。

  雨林地区的人喜食生腥食物,故也嗜酸味。除食醋外,傣族人还擅长制作各种酸菜。如将嫩笋切丝,加入辣椒等腌成的酸笋,是烹饪西双版纳名菜酸汤煮鱼、酸汤鸡等酸味菜肴的重要调料。这种植物发酵出来的酸,味道浓郁醇厚,格外去腥解腻。西双版纳的饮食也大量用辣,常用的辣味调味品有辣椒、胡椒、花椒、芫荽(香菜)、苤菜、姜、蒜、荆芥、薄荷等。但他们的辣味既不是太辣,也非麻辣,而是去腥增香、恰到好处的“幽辣”。西双版纳是香料作物的风水宝地,香料植物达500余种,用于去异味、增食欲。香茅草天然含柠檬香味,具有和胃通气、醒脑催情的功效,是当地各种烧烤中必不可少的香味调料。香茅草烤鱼便是傣味菜肴中知名度很高的招牌菜,将腌制入味的鲫鱼、罗非鱼用香茅草捆裹好,用木炭小火慢烤至鱼熟透,味道奇香,鱼肉酥脆。

  喃咪,汉意为“酱”,是西双版纳最常见的调味品,其味酸辣香甜皆有。口味多种多样的喃咪,不仅是各种野菜、生菜的蘸料,而且还是糯米饭的最佳配菜。根据所用主料不同,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喃咪有番茄喃咪、芝麻喃咪、酸笋喃咪、螃蟹喃咪等。

责编/韩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