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玩水

发布时间: 2014-07-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九溪玩水

□ 孙旭升

  九溪十八涧坐落在西湖西边的群山当中,在未有公共汽车之前,也是个“又艰险又偏远”的地方。除了步行,就只有雇轿子,否则就很难到达。但是步行太辛苦,跋山涉水,不是娇生惯养的城里人所能胜任的;雇轿子呢,又不是随便什么人都雇得起。所以许多人连九溪十八涧在哪里都不知道。但是只要去过的人,就没有一个不称赞它好的。这里可以举出两个人来做代表。

  一个是清儒俞樾即曲园老人,他在杭州寄居多年,也没有到过九溪十八涧。有一次去游玩,竟意外地发现了奇迹,他说:“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白乐天谓冷泉一亭,最余杭而甲灵隐;而余则谓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也。”他不仅写了诗,还做了篇游记,详细记录了游览的经过:

  “癸酉暮春,陈竹川、沈兰舫两广文,招作虎跑、龙井之游。先至龙井,余即问九溪十八涧,舆了不知;问山农,乃知之。而舆者又颇不愿往,盖自龙井至理安,可由翁家山,不必取道九溪十八洞。溪涧曲折,厉涉为难,非所便也。余强之而后可。逾杨梅岭而至其地,清流一线,曲折下注,虢虢作琴筑声。四山环抱,苍翠万状,愈转愈深,亦愈幽秀。余诗所谓‘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数语尽之矣。”

  从俞文可以知道,游九溪十八涧自古就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逾杨梅岭而至其地”,另一条是“取道九溪十八洞”。前一条路是顺溪流而下,后一条路是逆溪流而上。两条路各有优长,可以按各人的情况而定。我曾三次到过九溪十八涧,前两次是“逆流而上”,后一次是“顺流而下”。按照我的经验,似乎是以顺流而下为好。九溪发源于杨梅岭,逶迤南下,一路上除了会合百丈、九坞等九条溪之外,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小涧,也随时加入到行列中来。淙淙潺潺,熙熙攘攘,好像一群赶集的山民,正朝着同一个方向奔去。我们沿着溪走,但又必须路随溪转,真是“深则厉,浅则揭”,一会儿在溪左,一会儿在溪右,诚如俞诗所谓走在“重重叠叠”山当中,“曲曲环环”路之间,“丁丁东东”泉旁边,“高高下下”树底下,新鲜极了,也有趣极了。

  另一个人是现代诗人刘半农。他于1931年趁南下公干之便,抽空游玩了西湖,虽然时间只有三天,却也玩得十分尽兴。我不知道他是否也写过诗,总之他把自己这次游览的经过写成一封信,寄给他的女儿小惠:

  “次到九溪十八涧,地在两山之间,长可六七里,山水降积为溪涧,人在细流碎石中行,山树野花,莫不各怀幽趣,又正值采茶时节,每有小姑老叟,携篮工作,怡然有世外桃源之乐,而杜鹃方盛开,时见,绝壁之上,嫣红一簇,于苍古中参以鲜媚,诚绝妙天然图画也。余与川岛均下轿步行,汝母亦欲一试,经轿夫告以石上行走危险而止。余语川岛,游杭州不游此地,是未游杭州也。川岛言,此地幸未蒙张静江、朱骝先两公光顾耳,两公若来,早为建筑柏油洋桥纪念塔,我等尚有今日之乐乎?……”

  脱掉鞋袜,跳到溪流中去戏耍一回也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浑圆的鹅卵石布满了滑腻的青苔,柔软的脚底心碰着那些坚硬的石块时所产生的似痛非痛、似痒非痒的感觉,就是那晃动不定的流水也会弄得人目眩神摇站立不稳。人是不会摔伤的,可是浑身稀湿,像一只落汤鸡。不过这也不要紧,一则是在夏天,单衣薄裳容易晾干,二则又是在野外,不怕有人会笑话你。要是你愿意,就索性脱下衣服擦一擦身子,来一个彻底的放松;女人呢,也不妨打散一头长发,俯下身去,在清溪里漂个痛快。然后走到岸边去,拣一块整洁的石头坐下来,把双脚垂到水里,任风儿去慢慢梳理……

责编/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