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雷波男子头帕
发布时间: 2014-06-01 12:00:00
异彩纷呈的雷波男子头帕
□ 余忠涛 罗连芬
汉族男子的头帕
据了解,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的一些村子,如中山、菖蒲、方竹、荆竹等村,还有极少数的汉族男子一年四季都头缠白布帕。他们都是50岁以上的男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祖籍为云南、重庆、四川沿长江一带,历史上为避战祸陆续迁徙到当时人烟稀少、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马湖定居。至于为何一年到头要缠白帕,在当地还流传着不同的故事呢。
“我们的先祖,得到诸葛孔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带来的实惠,从此当地彝汉族群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结束了你打我、我伐你的战乱历史,不再提心吊胆家破人亡了。”方竹村80多岁的刘大爷说,“诸葛孔明后来在五丈原病死了,消息传来,人们悲痛万分,纷纷在头上按顺时针方向缠上白布帕戴孝以寄托哀思,纪念推行民族团结政策的孔明。后来也为了劳动方便,人们便把孝帕一直缠在头上,慢慢就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在乐水湖畔头包白帕的人虽然很少,但他们却有不同的解说。张大爷说:“我们一年四季头上包白帕子是为了怀念彝族传说中的神雁——雌雁古嫫阿芝。她农历六月初六到龙头山上拔下自己洁白的羽毛暴晒后,由其丈夫来到雷波驱除瘴气瘟疫,消除了人们的病痛。为了纪念她和她的丈夫,我们就用白布象征神雁的羽毛,从此天天顶在头上。”
如今,在雷波老年妇女中还有六月六晒衣服、秋天在马湖和乐水湖给南迁大雁投食的习俗,人们认为那些大雁是神雁夫妻的后代。
此外,有关这个习俗的传说还有不少,有的涉及彝族古代英雄支格阿鲁、美女呷玛阿牛夫妻、纺羊毛做披毡(彝语称“查尔瓦”)等等。故事中有的爱情缠绵凄美,有的为民除害勇于献身,有的违背神的旨意传授人们技艺而遭到惩罚等等,不胜枚举。
彝族男子的头帕
雷波彝族男子也喜欢戴头帕,大多数头帕是青色的,帕子长长的“英雄结”向上高高翘起,看上去很英武,英雄结是彝族男子的骄傲。
现在彝族男子头上的英雄结是用黑布编成的,呈尖锥状,最能体现彝族男子的阳刚之气。有趣的是,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竿,长30余厘米;中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拳掌,或贯于额中,或斜挑在头帕一侧;老年男子的英雄结则相对短粗,给人以庄重感。很早以前,英雄结是用布条缠绕一个椎状的发髻而成的,现在则只是头帕的一部分,与头发无关,就是帽子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仍然有部分彝族男子留着那个发髻,叫“天菩萨”。“天菩萨”很神圣,别人是不可随便触碰的,否则就要打酒前去赔罪。据专家考察,“天菩萨”至少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苗族男子的头帕
雷波的苗族妇女不包头帕,重大节日如花山节等也只在头上戴花,而苗族男子却要戴头帕,不论是平时还是重大节日他们都要戴,只是平日戴的头帕要素雅一些,而节日里戴的头帕则多姿多彩,上面绣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或者图案,这些头帕都是妇女们自纺、自染、自制的,全是纯手工制成。
苗族男子的头帕,是女性们表达爱意的信物之一。花山节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节日,当两情相悦时,女方就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精美定情物——头帕送给男方,男方则把自己精心打造的银脚圈、手镯等送给女方,并请媒人带上肉、酒等礼物前去女方家提亲。如今苗家男青年尽管受到现代服饰的影响,平常以西装、夹克为主,但在花山节上他们也会穿上全手工制成的民族盛装,同时将头饰做得像山鸡一样美丽,因为“像山鸡一样美丽”的男子才是最帅的。
2013年的端午节刚好就是雷波苗族的花山节,十分热闹。我们一行4人从雷波县城出发,东行爬山30公里来到巴脚山苗寨,品味了一场苗族文化大餐。苗族男女且歌且舞,芦笙伴着歌声悠扬婉转,回荡在大山深处。节日里有爬花杆的、对歌比赛的,有比射弩、比针线手艺的,有武术表演、斗牛等文体活动,而最令人羡慕的还是青年男子们头上包的帕子,精美的头帕就像一件件艺术品。
雷波苗族不和外族通婚,外族男子没有机会得到苗族美女的青睐,自然也得不到这制作精美的头帕了。据当地的苗寨头人、代课教师老王说:“和外族通婚是绝对不行的,除非脱离了苗寨,而我们是不会认他家的。”老王还说,其实从提高人口素质上讲,是应该和外族通婚的,只是习俗不允许。看来,要弄到一块苗族男子的头帕来收藏,似乎比登天还难。
责编/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