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70 年三代人用生命为犹太校长守护藏书

发布时间: 2014-06-01 12:00:00    来源: 省统战部

一诺70三代人用生命为犹太校长守护藏书

□ 碧云天

二战期间,在上海提篮桥地区避难的犹太人校长卡尔将回欧洲,临走前将2000余册重要的英、德和希伯来文藏书,托付给他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并留下一句:“我会回来取的。”此后林家带着这些书颠沛流离,却一直精心保管着这些珍贵书籍。

战乱中受托,为犹太朋友保管藏书

  1889年,林道志生于浙江黄岩。少时嗜书的他,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当年私塾先生曾经找到林父,将预支的学费退还给他:“孩子太聪明,没有更多可教了。”退出私塾来到上海,林道志即前往商务印书馆做工,一边谋生一边读书习字。

  上世纪30年代战事纷乱,全家经济仅靠林道志与其长子艰难维持。年幼的女儿求学一度时断时续,但最重视读书的林道志从未让她真正辍学。待到生活略微宽裕时,林道志决心办学校。在读了几册化学方面的书籍以后,他在自家办起了生产肥皂和复写纸的手工作坊,然后拿着做生意赚来的钱,办起一座私立小学——“慕义学校”。笃信“有教无类”的林道志,坚持免费招收贫困百姓的孩子。

  正是那一时期,希特勒决意灭杀犹太种族,很多国家怕惹祸上身都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不许他们入境。而上海却成了犹太人求生的“诺亚方舟”。当时提篮桥地区一下涌入2万多名前来避难的犹太人,林道志的学校也接收了一些犹太孩子。期间,犹太人卡尔·安格尔和林道志俩人由相识相知到成为知心好友。林道志得知卡尔曾在德国任过校长,于是请他到慕义学校任教。

  1943年前后,日军即将开始轰炸的消息四起,一部分犹太人开始撤离,卡尔也决定离开。在他离开上海之前,将2000余册重要的英文、德文、希伯来文书籍,包括一些珍贵的宗教书籍全部寄存在林家。卡尔拜托林道志:“请好好保存这些图书,我会回来取的!”

  林道志看到,这些珍贵的藏书大多是布面烫金精装,其中有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的诗集、剧作,既有《圣经》故事,也有印刷精美的彩色童话绘本,有些画册中人物、动物的手臂、腿脚等肢体仍可活动,构思巧妙。书上多有编号,很多盖有“保罗中学”的图章,想必保罗中学就是卡尔在德国任教的学校。

  就在犹太难民撤离不久,提篮桥不少本地居民也开始举家逃难,林道志带领全家逃往家乡浙江黄岩。他们来不及带太多行李,却雇佣10名挑夫,用一个个大箩筐挑走了所有的书。

奇迹!数次遇险均转危为安

  林家去黄岩走的是水路。小船上挤靠着林道志和他的全家老小,小船中间还摆放着装有2000多册书籍的几个箩筐。忽然,有汽船“嘟嘟”的引擎声传来,他寻声望去,只见船后面有小汽轮强盗船一路全速追来。这时,他急中生智,连忙让船老大升帆,扬帆的瞬间,水面上狂风大作。风帆助航,他们侥幸地逃脱了海盗船的追赶。

  此后,这批书跟着林道志几经辗转,最终又从乡下老家回到了上海提篮桥家里的一个亭子间。到了1966年夏,这批书再次险遭不测。那天下午,红卫兵们前来抄家,亭子间里的书没有躲过他们的眼睛。这些大都泛黄、发碎的外文洋书被视作“淫秽黄色书”、“大毒草”。领头的红卫兵厉声喊道:“拉出去烧掉!”书被一批批拉到门外的一处空地上,然而,就在林家人近乎绝望之时,奇迹再次出现:只见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点。雨越下越大,直至红卫兵们无奈改变原定计划。他们将书运回房间,贴上封条,抛下一句:“过几天再来!”然后,一帮人匆匆离去。

  第二天,年届耄耋的林道志亲自奔赴宗教局。他反复解释,这批书绝不是“大毒草”,“这不是我的,是别人的”。最后,宗教局下达了封存令,将这批书原封不动封存于它所在的亭子间。

  “幸亏这场大雨及时而至,这批藏书再逃一劫。真是命中注定,这些犹太人的书不该被夺走。”林道志的小儿媳、65岁的潘碌激动地说。

  潘碌回忆:“从我嫁到林家开始,就时常听我公公提起,那犹太人说了会回来拿书,就一定会回来。”历经风雨几十年,林道志一家三代亦能感觉到落满纸间的呼吸,一年四季他们都会担忧那6个被木板封闭的大书箱会不会受潮发霉,6月里白蚁的幼卵、旧书里的螨虫,还有虫咬鼠啮,都让他们担惊受怕。这些担忧几乎成了林家三代人的心病。

  19812月,92岁的林道志在睡梦中辞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道志心中最牵挂的,依然是这些书。未能再见一次卡尔,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大儿子早已去世,林道志希望在小儿子林尚义手中,这批书能够等来它们的主人。这是他的遗愿。

  此后,林尚义继续寻找和等待书的主人,但同样无功而返。2006年,林尚义突发疾病猝然离世。他的妻子潘碌和外甥孙礼德接过了接力棒。林家从未动过变卖书籍“换钱”的念头,也从未将这些书视作祖传家产。

为一句承诺,

林家后人苦苦寻找书的主人

  70年后的20131011日,林家人在整理东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早已泛黄发脆的牛皮纸信封,信封上写有林道志的亲笔字:“关于犹太人的书的说明”。这个大牛皮纸信封里有十几页纸和3个信封,里面装有19479月卡尔写给林道志的信。这是一封打印的英文短信,信中写道:“我已回到故乡德国,现住在岳母的公寓里……食品供应不是很好,回乡的生活总算安定,也找了份不错的工作。”信的末尾写道:“愿神祝福你和你的家庭,许你们富足。我很想得悉你们的消息。”此外,里面还有卡尔夫妇二人的合影和一沓圣诞贺卡。这一发现让林家后人无比兴奋,觉得这些非常珍贵的外文书籍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有了线索,潘碌和孙礼德写了一封回信,找了两位在上海的德国留学生,帮助译成德文,按照卡尔之前留下的地址寄出去。信的抬头是“卡尔·安格尔先生或他的后人”,潘碌写道:“如果你还记得这一批书,请与上海的我们联系,我们一直在等你。”

  令人颇为遗憾的是,一番苦苦等待之后,寄出的信又被退了回来。德国邮局告知“收信地址查无此人”。“应该是他们已经搬家了,毕竟好几十年了。”

  随后,林家因拆迁要搬家了,装有2000册书的6个木制大书箱该怎么办呢?

  潘碌又匆匆前去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求助,希望找到那位犹太人或其亲属,书归原主,好了却林道志的夙愿。

  担任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6年的陈俭与同事们在收到潘碌的求助信后,被林家信守诺言的执著深深感动。“这是我们遇到的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事。以往是犹太人找中国人,这次是中国人找犹太人”。几十年,自己颠沛流离,何必为书付出这么多代价?为什么不扔掉或卖掉?”在陈俭看来,林道志有着一种“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力量”。

  而林家的后人们并不希望自家的故事被大肆渲染。潘碌反复表示,她不想惊动太多人,不想让人们觉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只希望等到那位犹太人。“只有物归原主,我才心安。”

  很快,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取得联系,并向其寻求帮助。总领馆负责人听到这个故事后非常感动,表示马上联系当地政府,通过档案系统仔细查找卡尔及其家人的迁徙状况。同时,这批书则被送往虹口区图书馆代为保管,直至找到它们的主人。

  此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新民晚报》等媒体,纷纷对林家三代人“仅为一句承诺,却守护藏书70年”的感人故事进行了报道。

  2014年春天,央视综合频道的《等着我》栏目也和德国电视台合作,对此事进行跟踪采访报道,一批欧洲志愿者也加入了寻找卡尔的行列。很快,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20146月中旬,潘碌在接受采访时说,前不久在德国什未林小镇,志愿者们找到了卡尔和他夫人宝拉·安格尔的合葬墓。令人遗憾的是,经反复调查得知,卡尔夫妇并没有子女。这让守护藏书70余载的林家难掩惆怅。

  “这至少是一个安慰。至少对外公有了一个交代。”孙礼德说,“当时卡尔寄来的信不是说他寄居在岳父家吗,说不定还有其他亲友,说不定还有新的线索。”孙礼德说,他们不甘心就此放弃,要继续找找看,“我们还是想把书亲手还给卡尔的家人!”

责编/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