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千年丝绸强国 ——访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
发布时间: 2014-05-01 12:00:00
重塑千年丝绸强国——访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
□ 佚名
林平,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现任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丝绸协会副会长,绍兴市第六、七届人大代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院长。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2007年中国纺织十大创新人物、2009/2010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2009/2010中国纺织服装商业20年杰出人物、2010全国纺织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10/2011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2013年度全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
实业家复兴中国丝绸之路
从事丝绸行业已经30年的林平笑称自己和丝绸特别投缘,父辈就种桑养蚕,自己的一生也献给了丝绸事业。
对于丝绸,林平有很多独特的感悟,而丝绸也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精气神,悄然融入林平的生命和灵魂中。“中国拥有7000多年的丝绸文明史,丝绸之路中外闻名,那是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标志,源远流长的丝绸史其实就是一部悠久的中国文明史……”说起自己热爱的丝绸事业,林平显得特别激动,在他看来,丝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纺织品,更是中国文化的浓缩,而他的使命和职责就是带领达利丝绸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积极捍卫和弘扬中国的丝绸文化。
“丝绸是中国产业中富有标志意义的行业,而我们绍兴和丝绸结缘则更早,早在唐朝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振兴丝绸行业,我们绍兴的企业家更是任重而道远。”虽然目前达利丝绸的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中国最大,然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品牌、设计、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中国丝绸还不是世界最强。“我们中国是丝绸大国,却不是丝绸强国,这是我们每个从事丝绸行业的中国企业家的痛。”
如何让千年丝绸重新焕发生命力,如何让中国的丝绸走向世界,如何让中国真正成为丝绸强国?这些问题每天都在困扰着林平。林平说,自己每天都能感受到肩头的重担,一丝都不能松懈。“以文化为依托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全力打造中国丝绸的新形象。也许是中国丝绸未来发展的道路。”
在林平的领导下,达利丝绸始终遵循“以人为本,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针对丝绸行业所具有的历史性、文化性、传承性、保守性、弱小性等特点,通过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合作创新全面打造中国丝绸的新形象,始终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公司不断增加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注重技术队伍的建设,注重与各权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业技术中心的合作,以信息化管理和人才战略发展为载体,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并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科技创新机制和体制。基于不断的创新,公司被国家相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全国唯一的“国家丝绸产品开发基地”和中国丝绸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中心等。
“达己达人,利人利己”的企业文化
在讲解企业名称“达利”的涵义时,林平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达己达人,利人利己”。如今,达利丝绸在拥有经济效益的同时,本着“倡导环保,回报社会”的理念,以创建节约效能型企业为目标,长期坚持开展清洁生产活动,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公司共计投入近5000余万元,通过对公司现有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系统升级改造、太阳能集热系统等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完全实现公司从产品开发到成品制造的清洁生产水平,并于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多年来,达利丝绸不仅以创造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道德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回馈社会。自1993年以来达利丝绸累计捐款高达600多万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平始终将教育作为尽企业公民义务的核心领域之一。达利丝绸在新昌县东茗乡建立了达利发希望小学,累计向新昌县实验小学捐款40万元、新昌东茗小学捐款20万元。此外,达利丝绸还建立了“达利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优秀职工子女,从2005年开始累计拿出30万元用于资助员工子女上学。2006年至2013年,达利丝绸为此连续获得新昌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林平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使所有员工达成一种企业文化共识。在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不仅林平成为了一个慈善家,达利丝绸的员工也都不忘回馈社会,成为帮助他人的热心人。2008年,当汶川地震的消息传到新昌后,公司全体员工一共筹集募捐了500万元来帮助受灾的四川人民重建家园。这其中,有100万元是来自于公司员工的自发捐助。
2011年3月中旬的一天,林平到山东青岛出差。这天,他在街头闲逛,忽然看到一家小店铺里堆满了石磨,这引起了林平的兴趣。他进去一问,才知道原来老板是受一些日本人和韩国人之托,在中国华北、西北、东北、华东等地区大量收集中国的古石磨,并准备运往日本、韩国作私人收藏。
老板说,现在收集到的石磨已经有一万多片了,有明清的,也有民国的,让人眼花缭乱。林平听了后马上有了一个念头:每一片石磨都镌刻着一个村、一个家庭特殊的记忆,它们是中国农耕文明最直接最有力的见证。一定要留住石磨!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具有厚重历史的古石磨流落海外。他和公司高层说,调动一切力量,抓紧与有关人员沟通、洽谈,收购这批古石磨。
一开始,石磨店的老板不答应:“这些石磨,已经被外国客人预定了。”“他们出多少价格,我就出多少,而且全部买下。”林平说的斩钉截铁。但老板听了,还是有些犹豫。林平又劝说:“大家都是中国人,难道你愿意看着这些中国的古石磨流到外国去吗?”老板不说话了,考虑了一下,最终同意转卖给林平。
当时大部分石磨已经被打包,静静地躺在青岛码头上准备装船。林平马上赶到了码头,截下了这批即将运往日韩的古石磨。2011年4月初,这批石磨陆续运到了位于新昌的达利丝绸公司。加上运费,公司为这批石磨一共花费了300多万元。但林平觉得很值得。
如今,在达利工业园里,1万多片古石磨摆放在一起,很有震撼力。这些古石磨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石质各异,以磨盘居多,还有磨底、石碾等。据林平介绍,这批古石磨抢救回来后,公司将建造一个中国石磨博览园,使之成为中国丝绸和农耕文明的珍贵见证。
打造百年企业要培养更多人才
“做企业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为了赚钱,一种是为了做事业。两者相比,后者要难得多,可是这种难让我觉得充实,觉得人生更有意义。”从1977年高中毕业进入到丝绸这个行业,林平由一个学工、挡车工、机修工、平车工、班长、车间主任、研发部经理……到如今的董事长兼CEO,他几乎把丝绸厂的工种都做了个遍。林平也从来不忌讳跟别人谈起这段奋斗的经历,甚至还经常拿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厂里的年轻人。
而做上了企业第一把交椅后,林平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至少12个小时,甚至18个小时。有时候从外地出差回来,林平也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公司,到厂房、车间里转上一圈才能放心。林平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他希望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不断地吸取新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新的管理经营方式,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我。如今他已经把两年制的EMBA读完了。
在经营过程中,林平意识到,达利丝绸要想谋求进一步发展,光靠先进纺织设备的引入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企业要有能驾驭这些尖端设备的人才。于是,林平不惜重金、果断地将公司一大批技术骨干派往国外深造。而对于普通员工,林平几乎每个月都会进行“优质管理人才培训”,并特地聘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教授来企业授课,同时跟进追踪,使员工能够有效地将培训内容融入到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
林平的助理说,林平总是能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达利的每一个员工,把每一个员工都视为独立的个体,让员工在提建议和申诉时能畅所欲言。对于合格的人才,林平也总是给予平等的聘用、发展以及升迁的机会。在林平的带领下,现在达利丝绸的员工都能自觉地跟进,形成一种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自我、帮助他人的优良风气。
作为达利丝绸的董事长,林平用自己的青春点燃了达利丝绸的辉煌之火。在林平的带领下,公司经过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已经具备生产国际水平的高档丝绸面料和丝绸成品的能力,已成为冲锋在国际丝绸领域的先驱,正以行业的整体素质提升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圆中国一个“丝绸强国”的梦。
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