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第一位乘“蛟龙号”潜入海底考察生态的首席科学家
发布时间: 2014-05-01 12:00:00
1965年5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词中,曾挥毫写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诗句。如今这一预言已变成了现实:中国的人造卫星、太空飞船、月球车都相继跃上九天“揽月”;近年来,中国的“蛟龙号”潜水器又多次潜入五洋“捉鳖”。其中九三学社海洋二所支社主委、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春生,曾作为首席科学家乘“蛟龙号”潜水器潜入5000多米的海底考察生态。
王春生:第一位乘“蛟龙号”
潜入海底考察生态的首席科学家
□ 余人 徐耀平 赖臻泓
爱钻研海洋生态知识的优秀学子
1964年3月,王春生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地区黄岩县(现为台州市黄岩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
黄岩地处东海之滨,儿时的王春生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海边玩耍。每当一轮红日在大海的东边喷薄而出,万道霞光下的蓝色大海给了他无穷的想象。大海给了王春生一个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对大海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1981年夏天,王春生参加高考,分数达到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本来可以填报浙江大学等离家较近的名牌大学。可为了心中的“海洋之梦”,他舍近求远毅然选择了厦门大学海洋系,并立志与海洋科研相伴一生。
厦门大学海洋系是1946年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海洋学系,经过数十年的学科发展历程,涌现出像伍献文、曾呈奎、陈宜瑜院士等一批杰出科学家,为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与人才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该学科点即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并于1996年改名为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2011年再度改名为海洋与地球学院。由此可以看出它在我国海洋科研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快速发展。
在大学期间,王春生是一个刻苦学习和钻研海洋生态知识的学生。老师上课,他认真听讲,虚心向老师请教,做好课堂笔记。实验室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根据老师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他认真做着各种实验,争取达到满意的效果。学校的图书室也是他课外时间常去的场所。为查阅相关资料,他有时一借就是好几本专业书,从这些书和资料中吸取营养。晚上在寝室里,他仍坚持看书学习,撰写实验报告,直到熄灯时间才入睡。厦门大学地处海边,这为王春生学习海洋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带着学习中的问题去接近大海、观察大海,从大海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海洋二所出色的研究员
1985年8月,王春生告别了母校,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创建于1966年,是一座学科齐全、科技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综合型公益性海洋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为海洋管理、公益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作为国内从事海洋调查与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海洋局开放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及1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海洋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部门。多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重点科技项目。
王春生进入海洋二所后,他发现这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有两院院士、特级专家、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一批在海洋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他在为自己能进入这样重要的科研单位和有这样优秀的科技团队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必须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成为单位和团队中合格的一员。
随后,王春生便虚心向老前辈学习,认真当好他们的助手。在老前辈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搞海洋科研,完成了海洋生态方面的许多科研项目。1992年,他前往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开展了中日黑潮合作研究;1996年至1997年,他又远赴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WI),参与深海环境合作研究;2006年,他到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这些经历使他不断增长了知识,极大开阔了视野,快速提高了科研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王春生在海洋生态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科学》等权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1本;有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和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一次。与此同时,他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进展,从最初的实习研究员,一步步成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而且还担任了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成为中国潜入5000多米的海底考察生态的首席科学家
王春生告诉笔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海洋科考工作是比较落后的,当时一般都在近海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考察,大多数考察的仪器、设备都是从外国进口的。到了21世纪,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加上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大大增强,我们就开始从近海走向远洋,从浅海转向深海,而且许多科考设备都变成国产的了,这些变化越来越快,成效也越来越大。”
身为海洋生态学方面的科学家,王春生几乎每年都要去大海大洋中科考。多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十多次环球科考,基本上每年都要上“大洋一号”工作,在船上一待,少则一个月,多则小半年。对于海洋科考而言,最大的问题或许并不在科研中,而在生活上。海上的日子中最缺的就是新鲜蔬菜。王春生对笔者说:“有时候,到航段后期,基本上每个人都开始嘴角溃烂,牙龈出血。”当然,更严重的是在海洋科考中,会经常遇上大风大浪和轮船等机械设备故障。2005年,王春生首次出任我国第一次大洋环球科考前半程首席科学家。当“大洋一号”刚驶入西太平洋,浅钻就“罢工”了,好不容易查出故障原因,两台浅钻因属不同单位研制,性能“相斥”。他整整3天3夜连轴转,通过相隔万里的连线诊断,终于修补好控制系统软件程序。他对笔者说:“海上工作有其特殊性,经常会遇到气象多变和调查设备故障,我身为首席科学家,有责任做好维修设备工作并确保科考任务顺利完成。”
也正是由于上述的问题和困难,以前在我国做深海科研的科学家队伍不到300人。近年来国家对于海洋科考相当重视,特别是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段中,年轻人开始多起来了,甚至出现了80后的身影,还吸引了一些海归人才。作为首席科学家的王春生便大胆地带领这群年轻科学家登上“蛟龙号”去深海做科研,让年轻人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让王春生心中感到自豪的是,2013年8月10日凌晨1时,搭载在“向阳红9号”科考船上的“蛟龙号”展开2013年试验性应用下潜,他作为本航段首席科学家幸运地成为中国科学家乘“蛟龙号”下大洋的第一人。这次下潜由中国首批潜航员傅文韬担任主驾驶,潜航员教练叶聪在左舷负责工程技术,王春生在右舷进行海洋科考。王春生说:“我急不可待想亲眼目睹美妙的海底世界。”他这次下潜的地方是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勘区,“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5268米后,便在一个100米高的小海丘附近坐底。他先在海丘进行结核、沉积物和生物取样,之后爬上海丘顶取样,然后再一边下海丘一边取样。
王春生向笔者介绍:“在‘蛟龙号’深潜前,我们都是采用拖网等作业工具来获取生物样品。以前采集上来的生物样品大多与泥沙、虾壳等杂物混在一起,样品多不完整。同时,脱离了深海的环境,样品也失去了原有的活性。另外,由于深海生物是活动的,不易被发现,从深海拍摄回来的图片一般都是生物的一个侧影,并不能确切了解生物在海底的状态。这次我终于跟随‘蛟龙号’下潜到海底5268米,近距离观察那些生活在深海中的神秘生物,这就非常准确科学了。”
此次远航,一离岸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他和团队人员取得海星、玄武岩、多金属结核等丰富样品和资料,通过对深海的采集以及分析,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海洋规章制订上的话语权。
鉴于王春生在海洋科考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和良好表现,2013年12月,王春生被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科协授予“浙江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此外,早在2006年2月他就被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华英才杂志社等单位授予“2005年度中国十大新锐英才”称号。2011年又被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颁发“突出贡献奖”。前不久,他又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和国家海洋局领导的亲切接见。
在我们将此稿送给王春生审阅时,他即将在近日再度前往太平洋科考。这次他和团队人员为“蛟龙号”设计了新的“秘密武器”——诱捕器,“新武器”除了诱捕海底生物外,上面还装上了照相机。可以想象,王春生将会给我们呈现一片更美妙的深海世界,我们也衷心祝愿他能不断取得新的佳绩,为祖国的海洋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