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窑火半世纪留得翠色在人间 ———记无党派代表人士、瓷界泰斗叶宏明
发布时间: 2014-04-01 12:00:00
独树窑火半世纪 留得翠色在人间
——记无党派代表人士、瓷界泰斗叶宏明
□ 宋健浩
叶宏明是我国恢复历史名瓷的奠基人和古陶瓷学科的带头人之一,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誉为复活国宝的名瓷大师,先后获3项国家科技成果奖、2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际和国家金银质产品奖,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成为建国以来浙江省首次重奖50万元的三个科技人员之一。
锲而不舍,
终于恢复龙泉哥弟窑技术
出生于1933年的叶宏明是福建莆田人,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总带着微笑,微笑里洋溢着燃烧的激情——一代瓷人的激情。
说起叶宏明恢复青瓷还得从周恩来关心青瓷说起。1957年底,一位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回国前想要一件仰慕已久的“雪拉同”作纪念。“雪拉同”是外国人对中国青瓷的一种称呼。传说16世纪晚期,中国龙泉青瓷初次出口到巴黎时,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名作《牧羊女亚司泰来》正在上演,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特别受人喜爱,他演出时的服装正好也是青色,和龙泉青瓷的颜色相近,人们认为只有雪拉同这件衣服的颜色才能与龙泉青瓷的釉色媲美。从此“雪拉同”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工作人员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查找“雪拉同”,遍查不遇。只有在故宫博物院才可见其“雪拉同”的真容,但那都是宋代国宝级的文物,岂可相赠?这位苏联专家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中国。原来,龙泉青瓷哥窑早在1279年南宋王朝覆亡时也随之失传了;弟窑在元明两代仍继续生产,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也每况愈下,最后也是窑废烟灭,中断生产。
1958年春,周恩来听取外交部汇报后,指示轻工业部部长宋乃德:“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轻工业部之后发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浙江省原副省长、时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特意向著有《中国青瓷史》《瓷器与浙江》等论著的故宫陶瓷专家陈万里请教。陈万里向他介绍了龙泉老艺人李怀德。李怀德后来虽然积极参与恢复龙泉青瓷工作,但因受制于祖制,因此始终不敢把祖传制釉配方拿出来。翟翕武别无选择,只得将这一历史重任全部寄希望于当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攻读硅酸盐专业、刚从天津大学毕业的叶宏明等人。
翟翕武带着叶宏明钻进了浙江南部与福建毗邻的龙泉的崇山峻岭之中挖掘旧窑址,遍访老窑人,风餐露宿,踏遍龙泉西南地区木岱、源底、木岱口、宝溪及大窑等地,终于在崇山峻岭之中找到了古瓷的原始碎片。他们将这些宋代龙泉瓷碎片、胎釉矿石标本送至北京、上海进行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测试后,研制出多种配方,又全身心地投入建窑、采土、配方、烧制、火候试验,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原料粉碎、陈腐、拉坯、成型、素烧、上釉。叶宏明说当时的生活可以用披星戴月、以窑为家来形容。
付出终将有回报,1959年国庆前夕,在叶宏明、中国科学院的周仁、轻工业部的李国桢和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邓白等人的努力下烧成了接近古瓷水平的龙泉弟窑青瓷成品。紧接着又将成功烧制出的100多套龙泉青瓷茶具、200件青瓷花瓶全部送到新落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国庆招待会上,周恩来就是用这些龙泉瓷茶具招待外宾,叶宏明知道后激动得泪流满面。这时,龙泉老艺人李怀德也被感动了,他将祖传釉料秘方献给了国家。经核对,其釉土、石灰、谷壳以及紫金土等元素的比例和叶宏明等人经过225个试验筛选而成的配方竟如出一辙。
随着弟窑的烧制成功,叶宏明便将目光瞄准了哥窑的恢复,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和弟窑相比烧制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1961年至1963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在龙泉的深山里,每天坚持工作16个小时以上的叶宏明终于因体力透支、营养严重缺乏而倒下了。翟翕武闻讯后,带上自己节省下来的30斤粮票和自掏工资买的一箱罐头匆匆赶到。叶宏明到现在还念念不忘翟翕武的那一箱罐头。他说,要是没有翟翕武的帮助和支持,自己是走不到今天的。
就在工作毫无突破之时,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又一次出手相助,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只南宋哥窑瓶,允许他们将釉面割下一部分以进行试验研究。整整3年,叶宏明和他的同事们一边不断烧窑,一边不断砸碎不合格的瓷器,曾有一年烧了67窑却没有1窑成功。几百个配方、上千次试烧。1963年4月,经过一个未眠的早春之夜,哥窑终于被复活了。那典型的哥窑裂痕真是浑然天成,神似南宋极品!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启功为此曾赋诗一首:“呕心沥血集群英,多番奔波龙泉行。入手夺得千峰翠,哥弟再度扬美名。”
大显身手,
南宋官窑瓷呈现世人面前
紧接着,文革开始,叶宏明公开的陶瓷研究也被迫终止。值得敬佩的是,叶宏明自己却一点没有闲着,回到杭州的他暗自给自己定下目标:恢复南宋官窑,并偷偷地为恢复南宋官窑做着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1976年,叶宏明“重操旧业”,将他多年来“秘密”研究的成果付诸于行动。
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南宋官窑瓷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翘楚之品,比哥窑更胜一筹。在杭州南郊乌龟山的官窑遗址,叶宏明挖掘到了官窑瓷的碎片,借助现代科学仪器,他得到了一系列精确的技术参数,并发现恢复官窑瓷的关键在于找到其特有的原料紫金土。
叶宏明再次踏上不知被他踏访过多少遍、挖掘过多少次的乌龟山,寻找紫金土。一天,叶宏明正在乌龟山上挥动铁锹挖掘着,全然不知乌云已布满了天空。不一会儿,雨点劈头盖脸砸下来,将他淋了个透。他只好先到树下避雨,雨越下越大,突然他发现泥沙下的一股水流中,竟夹杂着一道紫红色的泥水,这不就是紫金土吗?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沿着这道泥水往前寻找,终于在半山腰的一个洞隙中找到了朝思暮想的紫金土源头。
意外的收获,大大缩短了恢复官窑的进程。紧接着,叶宏明和杭州官窑研究所专家叶国珍经过70多道工序的烧灼、成百上千次的数据研究、成千上万次的实验,1978年,官窑仿制品终于展现在世人眼前!全国陶瓷界为之轰动。
此后几年,叶宏明他们又把配方修改了100多次,终于烧制出官窑中的上品——粉青釉官窑瓷。经故宫博物馆鉴定,新烧制的官窑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真正的国宝。
现在,叶宏明亲自烧制的仿宋官窑瑰宝,经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其制作的官窑大盘更在深圳市拍卖行有限公司组织的“2010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112万元的高价。
名声远扬,成为一代名瓷大师
几十年来,叶宏明亲自烧制的瓷器作品超过5万件。他不仅恢复了弟窑、哥窑、官窑和秘色瓷,还成功地和叶国珍一起发明了在不同光源照射下能呈红、橙、绿、青、蓝、紫诸色的变色釉瓷;首创了能在不规则碎纹釉的釉面上开出龙凤等象形开片;他研制成功的微孔免烧彩色香味瓷,能使满屋生香……他还以大量的科学数据得出结论:我国汉代就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真正的瓷器发源为东汉,发源地在我省绍兴市上虞,从而为学术界一直难以下定论的“东汉有瓷说”提供了证据。
今年81岁的叶宏明曾先后担任过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现为全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官窑研究会会长、浙江树人大学陶瓷研究所所长。在长期从事陶瓷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过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国际金银质奖六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8项,出版专著四部、论文70多篇。从1979年起,叶宏明参与了我国陶瓷工业“六五”到“十五”发展规划和技改路线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制定,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成功使叶宏明名声远扬,一些国外财团巨贾瞄上了他,有的想出巨资购买哥窑或官窑的配方;有的想聘他到国外讲学并帮助兴建官窑青瓷厂。叶宏明一一婉谢,不为所动。他说,无论多少钱他都不会出卖龙泉青瓷、南宋官窑的工艺和配方,这些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才恢复成功的,这个成果是属于国家的,是属于人民的,自己没有权利用它换取个人的享受。
责编/李婷婷